繁体
首页

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1 / 3)

如果一篇文章,有的只是华丽的词藻,有的只是庞杂的材料,却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人们读过以后,根本不知道作者是在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那样的文章,人们通常就称之为“没有观点”的文章,也就是没有灵魂的文章。真正的好文章,一定要鲜明而有力地拥护那应当拥护的东西,同时也一定要鲜明而有力地反对那应当反对的东西。这才会是生气勃勃的好文章。

——摘自施东向《义理、考据和辞章》

写作导引

也许你文采斐然,也许你激情洋溢,也许你精于构思,也许你联想丰富,也许你拥有丰富的材料……这些固然都非常可贵,然而对于议论文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鲜明的观点。

古代文论家陆机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对于议论文,这个“片言”就是论点。它是全篇的魂,没有它,你的文采,你的激情,你的联想,你的材料,都是无皮之羽,无纲之目,纵然很漂亮,纵然很精致,却毫无价值和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写议论文?就因为要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大家为什么要读你的文章?就是想要看看你对某一个问题的意见是什么。因此,我们必须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判断明确,态度鲜明,毫不含糊。

荀子的《劝学(节选)》,开宗明义地摆出全文的观点“学不可以已”;《获得教养的途径》则明确告诉我们,“获得真正的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作者都针对有关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使读者一目了然。

观点鲜明,就是要加强写作议论文的针对性,让自己的立论贴近现实。俗话说: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议论文的观点,如果没有现实意义,文章就失却了生命力,观点也无所谓鲜明。如何才能贴近现实?一要明确自己写文章要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帮助提高什么思想认识。这样,议论才能从客观实际出发,讲深讲透道理,这才谈得上观点鲜明。例如《论“友谊”》:如果针对某些人误以“酒肉之交”、“哥儿们义气”为友谊,作文就要谈“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帮助他们理解友谊的性质;如果某些人不懂得建立友谊的目的和重要性,因而性格孤僻、内向,独来独往,作文就应该有针对性地谈友谊的价值,讲清“为什么要建立友谊”;针对渴望友谊而不得,为此伤心苦恼的人,作文就该回答“怎么办”才能获得友谊,从方法和途径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当然,如果客观实际需要,也可就以上三方面综合论述,提出自己的观点。二要研究客观实际,分析读者心理。决定论题,确定观点,都要认真研究客观实际,把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或者比较重要的却常为大多数人忽略的问题作为论题,确定观点。确立读者意识,分析客观实际是保证观点贴近现实而且鲜明的重要方法。三要认真分析命题或供给的材料或话题,并在此基础上联系自我,联系自己熟悉的生活实际来立论。总之,对论题或话题或问题,一定要弄清楚议论的背景,不同的观点,议论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才是鲜明的观点。

观点鲜明,还要在行文的过程中始终围绕自己的观点展开论述,做到观点与材料一致,中心论点突出。《劝学(节选)》在提出观点之后,先通过一组比喻论述了学习对于一个人素质的形成和品性的养成具有决定作用,然后又通过几个比喻论述了学习对于一个人能力的提高和潜能的充分发挥所具有的意义,接着又通过几组比喻和对比论述了学习应该有的态度和方法。通篇紧扣住“学习”这个话题和“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毫不旁逸斜出。一般来说,在确定全文的观点之后,可以把这一观点当做“果”,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2—3个“因”,形成三组“因果复句”;再以“因”为分论点,选择与其一致的事例或名言作为论据,并作分析;再接下去运用假设“如果不这样”,从反面论述全文观点;最后,结论或照应开头提出希望或号召,或总结上文,突出强调中心论点。

观点鲜明,还要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用语恰当,扼要简明,明白易懂。一般情况,最好能用一个简要的句子直接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并把它放在开头、结尾等比较突出的位置,以使读者容易把握。当然,我们并不否定观点表达的形象和含蓄,但形象不是虚无,含蓄不是含混;形象含蓄的前提是能够清晰地呈现自己的思想,如果让人难以领会,不知所云,不明所以,即使话说得很漂亮,也不能达到表达自己思想的目的。

题目一:我的读书故事

这道题目要求写出自己课外阅读的经历和独特感悟,尤其是直接由读书引发的,或者与读书有关的感人的事迹。“读书”与同学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写作内容的空间很大。同学们应在认真回忆的基础上,选择那些富有个性的、富有趣味的读书经历去描述。写好这篇文章,要注意三点:一是站在自我的角度来写关于“读书”的故事,突出“我的故事”,做到内容充实,感情真实;二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读书现象,选择新鲜生动的事例,给人启发;三是注意“故事”的特点,要有情节,要有点曲折波澜,有点细节描写,写清楚“经历”的过程。当然,还得注意语言的生动性,真正让人感到有趣味,有价值。

题目二:苦乐之境人自知

本题要求就读书的“苦境”或“乐境”谈自己的看法。

传统观念认为,读书要“苦”,苦读方能出真知。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写有一首著名的《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劝戒人们要勤奋学习,不要错过读书的好时光。鲁迅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把学校奖给他的一枚金质奖章拿到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但问题也有它的另一面。读书也是一种快乐的追求。读书本身不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吗?对美的意境的追求,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得到美的思想的启迪,这本身就是一种快乐。明代诗人于谦喜爱读书,认为读书能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另外,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吸收的过程就是“强壮”自己的过程,同样是美的,是快乐的。只是别陷入“死读书”、“读死书”的境地。若真的陷入那种境地,就成为名副其实的“苦读”了。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一向反对盲目的苦读。当时社会上有些人,学了一门知识赶学另一门知识,没一刻停息,只花时间去学别人的思想,却没时间锻炼自己的思想。结果,知识是学了些,智力却很少增长。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说,这种人“就好比在海滩上拾贝壳的孩子,起初拾了一些贝壳,可是看到其他的贝壳时,他又想去拾,结果扔掉一些又拾到一些,乃至拾一大堆贝壳不知道选哪一个好的时候,只好通通扔掉,空着手回去”。

题目三:取字就是陶冶自己

这道题要求我们做到三点,一是阅读,二是推敲,三是写作。

对阅读的要求较为简单,就是翻检工具书,选出你喜欢的词语;推敲就是琢磨所选词语的含义是否符合自己的特性、期待、追求;写作就是写出为自己选字的过程和原因。

人的字不是随便选的,它有一定的讲究,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古人是怎样做的。古人取字有这些讲究:

1.名与字有取其意义上相关的。如岳飞,字鹏举,意为大鹏振翅高飞,立志高远。

2.名和字有取其意义上相同或相近的。如宋代名相曾公亮,字明仲,其名“亮”与字“明”意义相同,立德明志,表其光明正大的胸襟。

这两点对我们完成本题有一定的启发意义。选字就是为了表明自己的个性和精神追求,有托名言志的意思。姓名只是一个符号,但这个符号却往往代表了某一个人的全部社会文化信息。名如其人,并不是夸张。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毛泽东”三个字是如雷贯耳,再熟悉不过了。“泽东”,字“润之”,名与字互参,有“润泽东方”之意。这个名字在中国人听来,大气磅礴,抱负非凡。这种感觉其实并非是单从名字的表面意义中得来,还与毛泽东一生救国救民的革命实践有密切关系。“名”与“字”在这里是统一的。还有些名字是让人们厌恶的,被历史唾弃的。比如汪精卫,这个名字起得原本是很不错的,以中国古代传说中衔石填海的精卫鸟命名,寓有革命到底、坚贞如一之意,又有丰富厚重的文化底蕴。但是这个名字的主人在中华民族最艰难最痛苦的时候,居然厚颜无耻地卖身投敌,成为千古罪人,活生生糟蹋了这个好名字。到现在为止,也没听说谁愿意取名叫精卫的。这就像秦桧的后人哀叹“令人至今愧姓秦”一样。由此可见,一个人光名字起得好还远远不够,名字与做人应是一体的。一个名字的分量与一个人的作为、人格、品德密切相关,名如其人,才是至善至美之境。

3.名和字还有取其意义上相反的。如朱熹,字元晦,南宋教育家、理学大师,“熹”义即天亮、光明;“晦”义为夜晚、昏暗。名与字恰成反义。

另外,古人取字,通常是一名一字,但个别的也有一人数字的;古人取字,常在字前(或字后)加“伯、仲、叔、季”等表示排行次第。对这些只作一般性了解就够了。

示例:

名二子说

苏 洵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汝免矣。

译文:

车轮、辐条、车篷和车厢底部的横木,它们在车子上都有重要的作用,可是惟独这轼(车前横木)好像没有什么用处。虽然如此,要是去掉这轼,那么我没有见过这个样子算是完整的车子。轼啊,我担心你不注意表面的修饰啊!

天下的车子,没有不经由车辙,可是人们谈论到车子的功劳,车辙是不相干的。虽然如此,车翻马倒了,灾祸也不会波及车辙。这车辙呀,正好处在灾祸和幸福之间。辙啊,我料知你能免除灾殃了!

苏洵的文章阐明了苏轼、苏辙两个名字的含义,说明了苏轼兄弟的不同性格,对他们的一生作了十分准确的预言,表现出苏洵对两个儿子的深切了解,以及伴之而来的希望和担心。

喝彩与诊断

一、点评示例

读书的苦与乐

江苏 朱 玲

从小读书至今,已是十年有余。十多年来,我尝尽了读书的苦与乐,更清楚地认识到读书犹如尝一枚青橄榄,初入口中苦涩无比,待得细细品尝之后,才知是苦中有甜,甜蕴其中;清香无比,回味无穷。

点评栏

读书的感受,也是议论的观点,鲜明而活泼。

读书苦,大凡读过书的人都知道读书是苦的。且不说古时候的人为了读书而“凿壁偷光”甚至“悬梁刺股”,说不定还要惊叹一声:“读书苦也!”就是今天,在这个现代化的社会里,我们读书人更是有我们读书人的苦处。

为了读书,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错过了娱乐机会。为了读书,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放弃了快乐假期。为了读书,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失去了那许多原本属于我们的歌声与笑声。

先论读书苦,从读者实际出发,抓住读者心理论述,让人觉得亲切,有很强的感染力。

读书是为了增长知识,可读书就得考试。读书有了收获,考试得了高分,自然乐不可支,可又有谁知道这快乐背后的苦痛。这需要花费多少心血,做过多少习题呀!每天清早,是我们读书人起得最早。45分钟的课一节接一节地上,晚上还得自习至繁星满天。工人一天才工作8小时,我们读书人一天得学习多少个小时啊!这其中的苦,正如那刚刚放进自己嘴里的青橄榄,岂是旁人能够体味得到的?

的确,读书是苦的,太多的知识要学,太多的习题要做,太多的试卷要考。可是,当我们取得了好成绩,说实在的,那一份苦痛也就荡然无存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份“物有所值”的快感。这也正是那枚青橄榄在苦中带来的甜。

“可是”一转,自然转向“读书乐”的论述,自然,简明。

因此,更值得肯定的是,读书更多的是快乐,而不仅仅是苦痛。或者可以说,没有苦痛在先,便没有快乐在后。梁任公先生曾经说过:“人生最快乐的事,莫过于看着一件工作的完成。”而我们读书人的工作就是读书。在读书过程中,有烦恼也有快乐。等到大功告成之时,那份“如愿以偿”的快乐便是至高无上的幸福了。

诚然,读书并不是为了分数,我们也并不提倡为装门面而读书,那是自欺欺人。那么,当你与别人唇枪舌剑,因为一句话而使别人哑口无言时;当你与别人侃侃而谈,渊博的学识令人倾倒时,你是否会感到知识的重要,读书的快乐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够塑造人的性格”。读书既然如此,那我们又何必去计较那读书给我们带来的一点点苦痛,而看不到读书随之而来的快乐呢?刚进口的青橄榄是苦涩的,而后的清甜香味却让人久久难以忘怀。读书的乐处也正在于此呀!

谈读书乐,先引名言,再谈体会,既是自己体会,也是同学们的体验,真是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结尾让人回味无穷。

“总评” 这是一篇写得很有气势的议论文。作者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辩证地论述了读书的苦与乐,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深入浅出阐述了读书之苦与读书之乐的相互转化关系。真是侃侃而谈,合情合理。这篇议论文还有一个精彩的结论段。作者引用富有哲理的名言,结合自己的感受,以一句反问,一句比喻,说明了读书的乐处妙处,这正是上文论述的自然结果,更是作者真切的读书之得,“读书的乐处也正在于此呀!”喜形于色,是作者领悟真谛后的心声。这样的结尾必定会深深感染读者,让读者回味无穷。

谈 名 字

中国人的名字向来比较有意思。

点评栏

名字凝聚着长辈浓浓的亲情和微妙的心态。盼子心急,望孙心切,取名这种最能释放急切心情的事情历来受到长辈们的重视。在第三代还未出世之前,他们就戴着老花眼镜,翻着字典词典精心选择,而且大多是构思一个男孩的姓名——好像一个好的男孩名字会带来个白胖孙子似的。等到“开宝”后得知是孙女,那他们便带着几许怃然,几许无奈,自认“押错了宝”,随便丢下个“秀”、“芬”之类的大众化的名字了事。

听妈妈讲,我在她肚子里时,开明的爸爸早给我想好了,单名一个“苗”字,这个名字虽然算不上华丽,但我十分喜欢——一则写来简单,二则读来上口,三则几乎没有重名。“苗”字意思也好,草字头下一个“田”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田间辛勤的劳动者和丰硕的庄稼,让人无疑有一种丰收在望的期盼。

开头点题,简洁。

提出分论点一,并进行阐述,然后联系自我的名字议论,自然而亲切。

名字寄托着父母的美好祝愿和期待。有的期望孩子做有道德的人,于是取名仁、容、德、贤、良、正、清、义、诚、直等等;有的期望孩子学识渊博,博学多才,于是取名颖、灵、睿、哲、慧、学、思、文、书、勤等等;有的期望孩子身体健康、姿容俊美,于是取名俊、健、帅、伟、雄、姿、媚、婉、丽、美等等;有的期望孩子生活富足、事业有成,于是取名达、耀、兴、荣、华、旺、盈、丰、昌、盛等等;有的期望孩子自立自强、功成名就,于是取名毅、刚、强、衡、韧、恒、坚、力、志、意等等。

提出分论点二,列举常见的名字加以阐述,运用排比手法,有说服力。

名字承载着文化传统和思想。古人的名字很有讲究,自幼得有个乳名,供亲师叫,以示喜爱;平辈中又以字相称,以示尊重;自称则用名,以示自谦;肚子里有点墨水时再给自己添个号,以示志趣和性格,例如“五柳先生”,“青莲居士”,“少陵野老”……而近代处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些人注重的不是组字的精巧,而是其内在的含义,“鲁迅”是周树人的笔名,他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将,他主张旧中国要革命,“革命”译英为revolution,而“lution”正是“鲁迅”的谐音。到了当代,人们追求的是美的意境,女孩的名字一般则为“竹秀”、“云飘”、“梦境”……而男孩的名字则富含哲思,一个个欲展鸿图的样子。

提出分论点三,列举古今名人的名号进行阐述,材料丰富,说理充分。

关于名字的学问还深得很呢!才疏学浅的我,也只好就此打住。

结尾总结上文,点明中心,简洁,亲切。

“总评”

本文论述了名字凝聚着长辈浓浓的亲情和微妙的心态,寄托着父母的美好祝愿和期待,承载着文化传统和思想,这种发散思维的角度恰当,并且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谈,“文中有我”,切合题意。开头和结尾很简洁,入题快,收束自然,不拖泥带水,不矫揉造作,令人耳目一新。“总—分—总”加中间主体部分并列的结构,明晰,完整,语言注重口语化,读起来比较有亲和力。

二、点评尝试

书生生活

江苏 胡若愚

书生生活无疑是最快乐的。

点评栏

夜深人静时,伴着柔和的灯光,手中香茗一杯,妙书一卷,拨一盏心灯,读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壮美,读陈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气概,读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读苏轼“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激情,读辛弃疾“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慨,直教人想徜徉于词人的诗心之中,英雄的魂魄之间。这是一次次心灵的洗涤,一次次情感的旅程,一次次快乐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