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二、中年人的膳食原则与要求——自我保护求长寿的基本守则(1 / 3)

膳食构成和许多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在我国经济发展快速的今天,大多数人处于由吃饱向吃好转变的过程。由于缺乏营养知识,对饮食与健康吃的知识知道不多,把“吃饱”和“好吃”等同起来,丢掉了我国传统的饮食习惯,盲目崇尚西餐,洋快餐成了时髦饮食,昔日的“青菜萝卜保平安”换成了“鸡鸭鱼肉加海鲜”,致使膳食中摄入大量的高脂肪、高蛋白、高糖类食物。结果出现了肥胖症、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的“大会师”。吃的饮食营养出了问题,吃是人生第一大事,民以食为天,吃得适当,健康长寿,吃得不当,患病早亡。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吃呢?其实,保持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饮食习惯就可以帮你远离疾病,保持健康长寿。

我们炎黄子孙自古以来就十分注重营养。对于如何饮食,许多中医经典文献曾有过精辟的论述。《黄帝内经》在膳食结构上提出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模式被誉为“精辟的、纲领性的向人们揭示了饮食的要义,是世界上最早、最全面的饮食指南”。同时还告诉人们不可暴饮暴食,避免五味偏嗜“气味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几千年来,这些原则一直作为中华民族膳食结构的指导思想,为保障全民族的身体健康和繁衍昌盛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则是紧密结合我国居民目前的膳食营养状况,由中国营养学会权威专家组提出的关于合理膳食,平衡饮食的最基本膳食指导,其目的在于改善、优化民众的膳食结构,倡导平衡膳食,以减少与饮食相关的疾病。因此,平衡膳食理所当然是中年人应遵守的膳食原则,《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则是纲领性的膳食指南。

5.为啥要提倡五谷为养,畜荣果助?

五谷为养:谷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纤维素,是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这种膳食结构模式和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西方膳食模式相比,其人群的心脑、血管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现代文明病”的发病率明显低得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提出“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的膳食指导。这是因为谷类食物是中国传统膳食的主体,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也是最经济的能源食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人们倾向于食用更多的动物性食物和油脂。根据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结果显示,在一些比较富裕的家庭中,动物性食物的消费量已超过了谷类的消费量。这类膳食提供的能量和脂肪过高,而膳食纤维过低,对一些慢性病的预防极为不利。因此,专家提出忠告:坚持谷类为主,就是为了保持我国膳食的良好传统,避免高能量、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膳食的弊端。人们应保持每天适量的谷类食物摄入,一般成年人每天摄入250~400克为宜。

另外,要注意粗细搭配,经常吃一些粗粮、杂粮和全谷类食物。每天最好能吃50~100克粗杂粮食物。稻米、小麦不要磨得太精,否则,谷类表层所含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和膳食纤维大部分会流失到糠麸之中。

五畜为益:益为补益的意思,五畜有益于五脏精气。就是说动物性肉食,可以作为人体营养必要的补充。每天进食适量的肉、蛋、奶、鱼等食品,有利于儿童发育、生长,有助于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的营养补充,有利于营养缺乏及体衰病人恢复体质。这是因为鱼、禽、蛋和瘦肉均属于动物性食物,是人类优质蛋白、脂类、脂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性食物中蛋白质不仅含量高,而且氨基酸组成更适合人体需要,尤其富含赖氨酸和蛋氨酸,如与谷类或豆类食物搭配食用,可明显发挥蛋白质互补作用。为此,《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有建议要“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的条目。推荐成人每日摄入量:鱼虾类50~100克,畜禽肉类50~75克,蛋类25~50克。

五菜为充,五果为助:是指蔬菜瓜果对脏腑有充养、辅助作用。果蔬含有人体必需的大量维生素和矿物质,还含有与人体新陈代谢密切相关的一些重要的酶。富含蔬菜、水果和薯类的膳食对保持身体健康,保持肠道正常功能,提高免疫力,降低患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风险具有重要作用。所以,中国营养学会权威专家组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中提出:“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推荐我国成年人每天吃蔬菜300~500克,最好深色蔬菜约占一半,水果200~400克,并注意增加薯类的摄入。

6.为啥要提倡饮食有节、谨和五味?

饮食有节:饮食有节就是说吃饭要有规律,定时定量,以保持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行。我国古代经典医书《饮膳正要》提出:日食以三餐为宜,早餐好、中餐饱、晚餐少。既不能暴饮暴食,也不能饥饱失度。如《黄帝内经》所云:“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讲的是过饥的害处。《黄帝内经》还说:“饮食自信,肠胃乃伤”,说的则是过饱的弊端。中医认为进食过量,则脾胃负担过重,食积于胃肠,日久脾胃功能就会受到损害,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就不能消化,就会产生疾病。

健康的饮食行为,是保证充足、均衡营养摄入的前提。应根据身体的生理需要,特别是消化系统的活动规律,并考虑日常生活、工作或学习等情况来安排一天的餐次和食用量。每天进餐的次数与间隔时间应根据消化系统的功能和食物从胃内排空的时间来确定。食物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不同,排空的速度也不相同。一般来讲,稀的、流体食物比稠的、固体食物排空快;小块食物比大块食物排空快。含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在胃内停留的时间较短,而含蛋白质和脂肪多的食物停留较长,混合食物一般胃排空时间为4~5小时,因此,一日三餐中的两餐间隔以4~6小时为宜。据此,《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提出“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的指导条目。合理安排一日三餐的时间和食量,进餐定时定量。早餐提供的能量应占全天总量的25%~30%,午餐应占30%~40%,晚餐应占30%~40%。可根据职业、劳动强度和生活习惯进行适当调整。一般情况下,早餐安排在6:30~8:30,午餐安排在11:30~13:30,晚餐安排在18:00~20:00进行为宜。要天天吃早餐并保证其营养充足,午餐要吃好,晚餐要适量。不暴饮暴食,零食作为一日三餐之外的营养补充,可以合理选用,但来自零食的能量计入全天能量摄入之中。

为了健康,中年人尤要重视一日三餐的热量摄入比例量,改变不吃早餐,午餐营养不均衡,晚餐吃得过多、过饱且营养过剩等不良饮食习惯,养成“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的习惯,定时定量地吃饭,这就是有益于健康的规律饮食。

谨和五味:药物有四气五味之分,食物也有寒、热、酸、甜之别。人的体质又有虚实寒热之异。因此,中医非常重视饮食的性味对健康的影响。四气是指药物或食物的寒、热、温、凉的不同特性;五味是指药物或食物辛、甘、酸、苦、咸的不同味道。若过食辛热温燥之品,脂肥、煎炸食物不绝于口,就容易助热化火生痰。煎灼津液,就会导滞“消渴病”的发生。《黄帝内经》指出:“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夫”。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甘味太过会因糖及淀粉摄入过多而导致糖尿病及肥胖等疾病的发生。咸味太过会因钠离子摄入过多而加重高血压、水肿等疾病。

7.为啥要提倡天人相应,四季食养?

饮食调理应随着四季气候变化而变更。一般讲,春天万物萌生可食大葱、豆豉等食品以助阳升散;夏季阳盛,应少食辛甘燥烈食品,以免伤阴,宜多食绿豆、西瓜等甘酸清凉食物以清热、祛暑、生津;秋季气候干燥宜以润燥,少食辛燥之品,多食芝麻、蜂蜜等油润之品以润燥;冬季寒冷,机体阴盛宜食羊肉、狗肉等温补之品以护阳气。此外,由于人们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食也存在一定差异性。如冬季进补时,北方气候多严寒,食品可选用一些大热大温之品,如羊肉、狗肉;然而在南方,气候稍温和,食品则可选用甘温之补品,如鸡肉、鸽肉等。又如长期居住于海边或水上作业者,多有湿邪内侵、食养时必须佐以健脾燥湿的中药同服,方可达到调养身体健康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