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27、情同朱张(1 / 1)

东汉时,有位贤士叫朱晖,河南南阳人。他幼年时就失去了父母,舅父收养了他。

朱晖在太学读书时,就以恪守信义而受人敬重,尤其是他不负朋友重托,照料朋友家庭的事情更是传为一时佳话。

朱晖有个同学叫张堪,在一起读书时很敬重朱晖的人品。后来,张堪突然得了不治之症,自知不能治愈。一天,他见到朱晖,便握着朱晖的手,很伤感地说:“我得了绝症,恐难久于人世,我死之后,希望你能替我照料我的妻子儿女。”朱晖安慰他,要他好好养病,但没有明确表示答应。不久,张堪去世,朱晖为他料理丧事,并亲自去他家看望,见他家生活潦倒,便每年派人给他妻子送去谷五十斛、布五匹。朱晖的儿子朱颉对他父亲的行为不大理解,便问道:“父亲与张堪不过是一般的同学,普通交情而已,为什么要这样热心照顾他的家庭呢?”朱晖说:“张堪生前把我当作知己,托我照顾他家,我就应该像知己一样照顾他的家人。”

朱晖还有一个同郡好友叫陈揖,他俩常在一起切磋诗文。后来,陈揖不幸离开人世,留下妻子和没有出世的婴儿,生活很困难。不久,陈揖的儿子陈友来到了人间,他家的生活更加困难了。朱晖知道后,再次主动出手相助,支援这个风雨飘摇的小家庭。陈友自幼就聪敏好学,德才兼备,朱晖很喜爱他,决定把他培养成才。

后来,司徒桓虞为南阳太守,听说朱晖人品高尚,学识渊博,便请他来府一叙,果见朱晖仪态大方,谈吐风雅,桓虞极为敬重。便提出要用朱晖的儿子朱骈为府衙官吏。朱晖想到的却是好友陈揖的儿子陈友,这孩子品学兼优,家境贫困,生活难以自给,便说道:“小儿才疏学浅,难当重任,本郡书生陈友,家贫好学,德才俱佳,可以任用。”桓虞见朱晖举贤不唯亲,深为敬佩。

过了几天,桓虞召见陈友,向他提出了许多问题,陈友应付自如。桓虞见他才思敏捷,政见卓识,非常满意,便委派为府中重要官吏。陈友勤奋好学,廉洁奉公,办事总是高人一筹,深得桓虞信赖。

从此,朱晖为朋友守信义的佳话也就在南阳传开了。

简评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道德品质,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保证,尤其是在为人处世上,人们更是看重信字。只有做到以诚待人,言而有信,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多少年来,“情同朱张”这个词汇,就一直被人们视为朋友间感情真挚,讲究信用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