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31. 白居易诗入长安(1 / 1)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出生于河南新郑东郭宅,是唐朝负有盛名的大诗人。白居易一生作诗很多,流传至今的就有三千余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诗人。

白居易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很早开始识字,五六岁时就练习作诗,9岁已经懂得声韵。由于当时社会动乱,白居易11岁就南北奔走,看到了民不聊生的现实,并立下了改革政治,救济人民的大志,这促使他更刻苦地读书、写诗。他白天学赋,夜间读书,还挤出时间写诗。他每学一课书,都要反复诵读,一直读到不仅能背诵,而且能深刻领会诗的意境。白居易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他就是这样以坚毅苦学的精神,获得了少年有为诗人的美誉。

白居易15岁时,拿着自己写的诗稿到长安,向当时有名的诗人顾况请教。顾况看诗稿作者的名字是“白居易”三个字,便笑说:“长安米贵,居可不易啊!”他根本没有瞧得起面前的诗人。但是当他读了上面那首诗时,不禁拍案叫绝:“好诗!有这样好的诗句,居天下也不难啊!”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

白居易成名以后,仍然勤奋不怠,继续下苦功夫作诗。据说,白居易每作一诗,必先读给邻居家一个不识字的老妇人听,问她:“你觉得怎么样,能听懂吗?”如果老人说听不懂,或说不好,他就反复修改。当时有人对他这个著名的大诗人向一个不识字的老妪请教很不理解。可白居易却不那么认为。他说:“我写诗是给人看的、听的,如果人家看不懂、听不懂,那又何必写呢?”

正因为白居易作诗是这样刻苦认真,又能虚心向别人请教,所以他的诗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深为群众所喜爱。

简评:

学问是好是差不在个人评价,白居易作为当时的名诗人,向目不识丁的老妪请教,实际上是对诗词的极致追求,才能做到白诗的雅俗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