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11. 董遇三余读书(1 / 1)

董遇,字季直,东汉末年陕西弘农人。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为生活所迫,只好远离家乡,投靠朋友段煨。

为了糊口,他和哥哥每天上山砍柴,背回来卖几个钱,换口饭吃,日子过得很艰难。董遇每次上山,都带着书,在砍柴休息的时候,就拿出来诵读,他只要能读上书,比能吃上饭还高兴。他哥哥说:“咱家连肚子都填不饱,哇啦哇啦地读书有什么用?”董遇听了,不恼也不火,照样每天带书上山学习,哥哥拿他也没办法。

董遇的学问越来越深,他为《老子》作了注释,并详尽地研究了《春秋左氏传》,写成了《朱墨别异》的专论。附近的读书人听说他这么有学问,都纷纷请他讲书,他总是和人家讲:“先用心读吧!读上百把遍再说。”他解释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得很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啊?”

董遇道:“为什么不利用‘三余’来学习呢?”

“何为‘三余’?”有的人向他请教。

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董遇这个生长在离乱年代、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的穷人,就是由于善于利用时间,刻苦学习、独立钻研,终于成为三国时期的著名学者。

简评:

欧阳修也曾说“余生平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时间是世间最公平的,人与人的区别也就在于零碎时间的不同利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