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1.自信(1 / 2)

自信是一个成功者最重要的心理素质之一,但它并非与生俱来,必须由家长对孩子从小加以正确引导,使孩子逐渐学会相信自己,建立起自信。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会干得很好的”、“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假如每一个小学生、中学生,都有这样的心态,肯定能不断进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然而,事实上有相当数量的孩子缺乏自信心,缺乏上进的勇气,本来可能有十分的干劲,也只剩下五六分甚至更少了。长此以往,很难振作起来,成为一个被自卑感笼罩着的人。不但会延迟进步,甚至可能自暴自弃、破罐破摔,那将是很可怕的。要使孩子学会自信,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鼓励孩子进行尝试并做力所能及的事

孩子具有好奇心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动头,家长可以在确保孩子安全的情况下,引导他们去尝试或探索身边的各种事物,让他们在尝试或探索中了解事物的性质,增强自身的能力,从而增加自信。例如,孩子在三四岁时喜欢玩水,就让他们自己洗小手绢、给娃娃玩具洗澡、洗刷各种塑料玩具等等,做这些事既满足孩子游水的兴趣,又给他们带来欢乐,而且事情成功之后也会使孩子相信自己的动手能力,为建立自信打下基础。

二、及时肯定和赞扬孩子的良好行为

人的自信需要外界的认同和赞赏。某一行为倘若得到外界的肯定,人的自信也会由此大增。孩子正处于自信形成的过程中,更离不开成人的肯定和赞扬。有一位母亲带着5岁的男孩乘公共汽车,上车坐了一段路程后,一位年迈的老婆婆上车了,母亲起身让座,并对男孩说:“来,小大人,站一会,看看能不能坚持住。”小男孩高高兴兴地站在座椅旁,并认真地扶着座椅不让自己摔倒。这样,孩子由于做成了一件小事而受到赞赏,他就会更乐意去做更多的事,接受更多的挑战,以获得更多的肯定和成功的喜悦,其自信也随之日趋强化。

三、要对孩子充满信心

无论孩子的表现如何,家长都不能对孩子失去信心,因为家长的态度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孩子的自我概念积极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对他的看法和评价,如果家长首先选择放弃了孩子,看扁了孩子,认为孩子这辈子没戏了,不可救药了,那么孩子极有可能受此影响形成消极自我,他也会在心里看扁自己,觉得自己这辈子的确没戏了,不可救药了,不但自信心丧失殆尽,而且还容易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人人知道,人是喜欢被别人赏识的动物,尤其是对自我还不甚了解的孩子,更需要家长去精心地呵护,现在许多家长对孩子在生活上的照料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可对孩子心理上的照料几乎是一片空白,有伤孩子自尊心的话脱口就出,根本就不考虑孩子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根本就不考虑对孩子会产生什么样的负面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缺乏自信心,其根源就在于此。有一句话送给家长,孩子只有被别人发现了,他才能发现自己。

四、让孩子排除消极自我

自信心不足的孩子往往在内心里有很深的“消极自我”情结,他们习惯于对自己说“我不行”,有的孩子在学习上认为自己天生比别人差,考试成绩总不好,再怎么努力也不行;有的孩子在交往上认为自己是低能儿,压根就不会讨人喜欢,交朋友对自己来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有的孩子在文体活动上认为自己很差很差,别人一首歌很快就学会了,自己却五音不全老是跑调,别人立定跳远成绩都很好,自己却天生肥胖不是块运动的料。人人都知道,一个人如果经常被消极自我的情结所困扰,他在没有做事情之前就会先否定自己,做起事情来自然就不会有信心,而越没有信心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越失败对自信心的打击就越大,从而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因此,为了增加孩子的自信,家长必须要帮助孩子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要引导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要想办法使孩子能够相信自己的能力,比如经常找找孩子的过人之处,充分发挥孩子身上的这些闪光点并使其更加耀人,使孩子感觉到自己原来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差;当孩子遇事感到信心不足时,提示他用积极的语言来暗示自己,“别人行,我也能行”,“我再努一把力就会做好的”,“我行,我一定能行”;对于孩子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这样就可以使得孩子能经常保持一种愉悦情绪,不断地奋发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