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56.忠义文天祥(1 / 1)

文天祥,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受命于危难之际,在元军围攻临安,“战、守、迁,皆不及施”的情况下,他“辞相印不拜”,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元军议和。

文天祥面对元军,慷慨陈词,使元朝上下既惊且佩。可怜天不从人愿,他身陷元营,难以脱身,加上宋朝官员的叛降,使文天祥更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在元军大营里,他不惧宰相伯颜的气势,直接指责他的出尔反尔;他怒斥贾余庆、吕师孟等人叛国降敌。但在生死之际,他忧虑的是能否为国家效力。后来,他被押解到镇江,,本想谋求兴国大计,可是,维扬帅的逐客之令,使他再次陷于危险之中,不得不隐名埋姓,风餐露宿,昼伏夜行,几经磨难逃到永嘉。

文天祥脱险后,立即组织抗元力量。他先后拥立赵昰、赵昺为皇帝,但终因寡不敌众,于祥兴元年再度被俘。不久,随船被押往崖山,崖山有皇帝赵昺以及陆秀夫、张世杰领导的最后一股抗元力量。元军大举入侵,南宋水军溃不成军,江上到处是尸首,殷红的鲜血浸透着江水,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以保全贞节。目睹这一切,文天祥本欲自尽,以追随一同战斗的官兵,但被元军严密看守而未能一死。

崖山之战,元军大胜。庆功宴上,统帅张弘范再次劝文天祥投降。文拒不降敌。张弘范遂向元世祖请令,元世祖命令将文天祥押送首都燕京。中途在镇江停留时,文天祥与同伴共12人于二月二十九日夜设计逃脱,历尽艰险经仪征、扬州、通州(今南通)乘船回归南宋故土。在长江口绕道先北后南迂回航行时,文天祥在船上写下了赤诚感人的诗篇《扬子江》:“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十月,文天祥被押抵大都,囚禁在兵马司。不久,元世祖派南宋降官留梦炎来劝降。留衣冠楚楚前来,见到一身枷锁的文天祥,连呼:“文兄受苦了!”文天祥听到后,轻笑出声,留梦炎跟文天祥讲了一通人生一世,荣华富贵的大道理后,又列数文天祥归降的好处。文天祥愤怒而坐,痛斥留梦炎卖身求荣的行径,留尴尬而去。元世祖不甘心,再派南宋被俘的皇帝赵昺劝降,文天祥一言不发,跪北拜别“圣驾”,终使赵昺汗颜而去。

文天祥被俘三年,一直拒不投降。最后一次,元世祖亲自会见文天祥。大殿之上,元世祖亲口许以丞相之职,但文天祥傲然挺立,只愿一死以报大宋。元统治者最后诱降的希望破灭了。公元1282年12月,文天祥被押赴刑场,他面向南方几拜,随即从容就义。

简评

国难当头见气节,永垂青史留美名。 对富贵不屑一顾,视若浮云。历史上有多少宁死不屈的国家忠臣良将,人虽然死了,但是气节长存,被后人传颂。文天祥和他的正气歌是中华民族的的精神精华。扬正气,促和谐也是当下国家的要义。如文天祥所说:正气之本,出于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