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54章 武术:猛殷之士 自尊自强(1 / 2)

武术属于中国传统的技击术。它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徒手或借助于器械的身体运动表现攻防格斗的能力。自古以来,中国男人都有习武传统,古来文人习六艺,骑射也是必修课,而士大夫阶级更是佩剑以技击为戏。男人需要一点尚武精神,所谓尚武,不是意味着争强好斗,而是通过肉体搏击的锻炼,精神上不向任何强权低头,不依附于别人,意味着自尊自强,意味着敢于战胜困难的一种勇气和品格。

中华武术世界闻名,武术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人类即已开始用棍棒等原始工具作武器同野兽进行斗争,一是为了自卫,一是为了猎取生活资料。历朝历代武术在中国都是蓬勃发展,特别到了唐朝,更是实行武举制﹐并用考试办法授与武艺出众者以相应称号,如“猛殷之士”﹑“矫捷之士”﹑“技术之士”﹑“疾足之士”,获得每个称号都有具体标准。自此以后,状元也包括“武状元”。

明代是武艺大发展的时期,出现了不同风格的技术流派,拳术、器械都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在理论上总结了过去的练武经验,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纪效新书》﹑《武篇》﹑《耕馀剩技》等。

清代虽然统治者禁止练武,但是民间则以“社”﹑“馆”的秘密结社形式传授武艺,其中著名的拳种,如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八极拳﹑劈挂拳等,多在清代形成。

从武术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华武术可谓是博大精深。每个男人,恐怕自小就有习武的爱好。那时候,受影响最深的大概就是电影《少林寺》和《射雕英雄传》。男孩子之间打架都是使用少林功夫,或者是降龙十八掌之类的,并且习惯于自己给自己配音。哪个男孩子小时候不打架?像我这样一个相对老实的人,小时候还经常跟别人打。记得有一次,上海的四舅结婚,我向老师请假获得批准,放学的路上跟一个同学不知道怎么吵起来了,就开始单挑,那小子不是我的对手,一把把他放倒,他气急败坏,拿起一个硬泥块就朝我头上扔,头立马流血。他也吓坏了,赶紧溜走,我一人去村卫生院包扎。后来到上海吃四舅的喜酒,一家人拍照片,亲戚们穿着全是大红大紫的,只有我一人头上包着白纱布,拍出来的照片上就我一个人“江南一点白”。不知道是不是吉兆不好,25年后,四舅和四舅母离婚了。

小时候,学什么武功成了我们不少男孩子的追求,为了练习降龙十八掌,班上大部分男生都用手掌运气想打灭燃烧中的蜡烛。为了练习一指弹,很多人都拿粉笔开刀,结果满教室全是断碎的粉笔。班上一个同学,甚至离家出走想去少林学功夫,结果坐车跑到安徽去了,被人家那边警察叔叔遣返到学校,差点把我们笑得岔了气。

从小,我和老表子每年暑假寒假相见都要切磋武艺,我们把装电视的大泡沫掏空,然后在外面用布包起来,做简易的拳击套,没事的时候就互捣,但是毕竟这不是真的拳击套,有时候有点不过瘾。我们在邻居家偷来点沙子,装在蛇皮袋里,吊在树上,没事的时候就对它捣。

习武不一定是打架,不过,男人和男人之间,有时需要动手解决问题。我最近的一次打架,是我在江都刚当高中老师那会。当年,我们年轻老师由于离家较远,都是住校。大家看电视都是到工会看,有一次,夜里11点,我去工会,跟我们同一批进来的王老师正在看古装言情片,我跑过去要看足球,他不允许,于是我一下子把电视机的天线给拔了。他出来追我,我们就开始单挑,他1米9,我1米7,两个人绕着树拳打脚踢,被值班的赵主任看到,大吼一声,哪个班的?1米9的王老师居然溜掉了,我赶紧站出来,说,我们是某某某,我们是老师。赵主任说,噢,是你们啊?深更半夜的,你们干什么啊?我还以为是学生呢?我只好拉着已经跑远的王老师说,我们在闹着玩。——永远忘不了赵主任那滑稽的表情,他嘟哝道“快12点了,你们两个老师绕着树玩,想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