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10.气功(1 / 3)

(1)五禽戏

五禽戏——五禽戏相传为汉代神医华陀编创,是一种以模仿五种动物动作和神态为主要内容的功法。实际上,模仿动物的功法并非汉代才有、早在先秦的《庄子》中就有“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的记载。华佗则将以往的功法加以总结并组合成套路,通过口授身传传播开来。华佗编创的五禽戏起初无文字流传,直到南北朝陶弘景的的《养性延命录》才以文字记录下来。

五禽戏包括虎戏、鹿戏、熊戏、猿戏、鸟戏。

虎戏:自然站式,俯身,两手按地,用力使身躯前耸并配合吸气。当前耸至极后稍停,然后身躯后缩并呼气,如此三次。继而两手先左后有向前挪动,同时两脚向后退移,以极力拉伸腰身,接着抬头面朝天,再低头向前平视。最后,如虎行般以四肢前爬七步,后退七步。

鹿戏:接上四肢着地势,吸气,头颈向左转、双目向右侧后视,当左转至极后稍停,呼气、头颈回转,当转至朝地时再吸气,并继续向右转,一如前法。如此左转三次,右转两次,最后回复如起势。然后,抬左腿向后挺伸,稍停后放下左腿,抬右腿如法挺伸。如此左腿后伸三次,右腿二次。

熊戏:仰卧式,两腿屈膝拱起,两脚离床面,两手抱膝下,头颈用力向上,使肩背离开床面,略停,先以左肩侧滚落床面,当左肩一触床面立即复头颈用力向上,肩离床面,略停后再以右肩侧滚落,复起。如此左右交替各七次,然后起身,两脚着床面成蹲式,两手分按同侧脚旁,接着如熊行走般,抬左脚和右手掌离床面。当左脚、右手掌回落后即抬起右脚和左手掌。如此左右交替,身躯亦随之左右摆动,片刻而止。

猿戏:择一牢固横竿,略高于自身,站立手指可触及高度,如猿攀物般以双手抓握横竿,使两脚悬空,作引体向上七次。接着先以左脚背勾住横竿、放下两手{头身随之向下倒悬,略停后换右

脚如法勾竿倒悬,如此左右交替各七次。

鸟戏:自然站式。吸气时跷起左腿,两臂侧平举,扬起眉毛,鼓足气力,如鸟展翅欲飞状。呼气时,左腿回落地面,两臂回落腿侧。接着跷右腿如法操作。如此左右交替各七次,然后坐下。屈右腿,两手抱膝下,拉腿膝近胸,稍停后两手换抱左膝下如法操作,如此左右交替也七次,最后,两臂如鸟理翅般伸缩各七次。

本法按原要求习练时宜尽力而为,以出汗为度。

(2)古代功法

凡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至清朝未年的气功功法都属于古代功法。

古代功法散见于古代的哲学、医学、道经佛经、史书、文学作品、武术文献中。迄今为止,古代已明确的功法就有一千多种。这些功法大都经历了数千年的实践,在传习过程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而形成的。因而功法严谨,功效也比较可靠。不过,由于古代功法比较复杂,一般要在老师指点下习练,一旦出偏,也由老师予以及时纠正。

古代功法虽然丰富多彩,但基本可分为导引按桥跷、吐纳练息、存思观想、意守虚静。周天五大类。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两件令人注目的气功文献,其中之-就是绘制在丝帛上的《导引图》(彩图九)。《导引图》的主人是汉代一位有名望有地位的贵妇人。这位贵妇人不但生前习练导引,死后还要将导引图作为陪葬品带往阴问,可见,她对导引术的喜爱和迷信到了生死相伴的地步。

导引按跷属于动功,是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和继承性的功法。

从导引和按跷的特点看,两者没有明显的区别,前者重在“摇肢体,动肢节”,后者则是推拿的古称。导引又称:“道引”或“宣导法”,相传为上古时代的气功养生家彭祖所研,是一种强身治病的方法。导引时配合“吹嘘呼吸,吐故纳新”,很受古代“养形之人”的喜爱,同时,也为医家所应用,道教产生后,吸收导引为修炼长生不死之躯的方法之一。此外,导引也为广大民间人士所喜爱。按跷出于《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央地区,地势平坦多湿,是自然界中物产最为丰富的地方。那里人们食物的种类很多,并不感觉烦劳。所以人们发生的疾患,多是瘘厥寒热等病。在治疗上,应该使用导引按跷。”“按与跷是推拿中的两种手法。唐代的王冰注释“按,谓仰按皮肉;跷,谓捷举手足”,也有人说,跷系指穴位。如《类经,论治类》说:“按,捏按也;跷,即阳跷,阴跷之义。盖谓推拿溪谷跷穴以除疾病也。”导引、按跷的原则要求动作舒缓,屈伸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