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东方 都市 西方 武侠 架空 科幻 网游 悬疑 古代 幻想 都市 总裁 青春 唯美 文学 经典 经管 生活 婚姻 科普 纪实 亲子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首页

第一章 他日之相(1 / 3)

范仲淹幼年生活不仅颠沛流离,而且寄人篱下,得知自己的家世后,开始发愤读书,立志成就一番事业。但是在进入官场之初,范仲淹只能长期处于底层,感受最多的只是挫败和失落。庆幸,虽然身处逆境当中,他却能够独善其身,始终以坚毅和强干示人。这样的做法,在为他赢得了认可和美誉的同时,也让他不被大多数人所容,包括当时的皇帝赵祯。数次宦海沉浮之后,范仲淹只能选择蛰伏下来,静静期待着能够让自己一展宏图的机会。

励志图强

范仲淹的远祖范履冰,曾经在唐朝武则天当政时官至宰相。后来,他的子孙当中,有一支来到处州(今浙江丽水)为官。唐末大乱后,这一脉范姓族人被战祸阻隔,无法回到北方,从此在吴中(今江苏苏州)定居下来。由于世代读书做官,范仲淹的直系祖先都在吴中官场混迹,但是所任官职并不高。时间进入五代十国,范仲淹祖先便归入吴越王钱氏幕府中,他的父亲范庸就是钱俶的幕僚。赵光义继承大统之后,钱俶政权归入宋朝,范庸一家由此成为大宋子民。

范庸一共有五个儿子,范仲淹最小,于宋端拱二年(989)八月二十九日出生于真定府(今河北正定)。他出生仅仅一年,尚在嗷嗷待哺之时,范庸便不幸因病离世。灵柩运回吴中老家后,范仲淹的母亲谢氏,遭到正室排挤,逃出家门。为求生计,谢氏只好带着年幼的范仲淹改嫁给朱文翰。范仲淹因此更名改姓,称为朱说,开始了他的新生活。朱文翰时任平江府(今苏州市)推官,身份地位和范庸大抵相当。这是一个宽厚仁和的人,他不仅保障了范仲淹母子的基本生活需求,还倾尽全力教导年幼的范仲淹,以至于范仲淹对他感恩终生。

应该说,自古以来,奉行“学而优则仕”的古代读书人,对于子女的教导都会从小开始,范仲淹自然也不例外。朱文翰辗转各地为官,却从来没有懈怠过范仲淹的学业,从而在根本上奠定了他的成长基础。为了全面培养范仲淹,朱文翰回到长山(今山东长山)老家后,还开始让范仲淹学习音律。不过,宋朝底层官员的俸禄并不多,范仲淹虽然生活无虞,却也能够体念物力维艰,并没有享受过奢靡无度的生活。尤其对于底层人民的疾苦,范仲淹更是知之甚深,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烙下印迹。

与此同时,少年范仲淹的品格也表现出来。他在白山佛寺读书时,于某日在田间劳作,忽然发现了一个大瓮,打开来看,发现里面装着满满的白银。然而,面对这样的意外之财,少年范仲淹居然不动声色,将大瓮掩埋好之后继续劳作,就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范仲淹功成名就后,白山佛寺的住持为了修缮庙宇,曾经写信给他请求资助。范仲淹一生清廉,并无余财资助,但他想起那瓮白银,于是回书信一封告知。白山佛寺的住持派人去挖,果然发现了那瓮白银,范仲淹少而有节的美名由此传开。

范仲淹成年之后,朱文翰的亲生儿子们屡有浪费举动,范仲淹经常进行劝阻。有一天,范仲淹又去劝阻朱氏兄弟,却不料他们在气急之下说出了范仲淹的身世。范仲淹还不敢相信,又跑去和别人求证,才终于弄清了自己的身世。这让范仲淹的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于是他整理行装,带上了自己的琴和剑,赶往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书院求学,发誓从此自立。谢氏赶紧遣人来追,范仲淹让来人回去告诉母亲,自己将来一定会衣锦还乡,且期限不会超过十年。

到了应天府书院之后,范仲淹读书极为用功。据史料记载,他曾经在长达五年的时间穿着衣服睡觉,以便醒来之后立刻起身读书。如果没有到睡觉的时候就犯困,范仲淹就用冷水洗脸,哪怕数九隆冬也不例外。饮食方面,为了节省时间和花费,范仲淹更是尽量简化。他每天早上都会煮一大锅粥,撒入少许盐粒。冷却之后切成四块,两块当时吃下,其余两块留着晚上吃。其余时间里,范仲淹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读书,真正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如此克勤刻苦,在当时的应天书院内,没人能够超过范仲淹。

这个时候,范仲淹对于自己的未来,是充满希望和信心的。一次,皇帝来应天举行规模盛大的祭拜活动,大家都跑出去看热闹,只有范仲淹留在书院内继续读书。友人问他为什么不去看热闹,范仲淹只是说自己不喜欢热闹。友人劝他至少去看看皇帝,范仲淹说自己迟早要见,并不急于这一时。这样的话,如果出自别人口中,大多会引来嘲讽和讥笑,但是出自范仲淹之口,则只是让众人更加敬重他而已。五年之后,范仲淹学有所成,四书五经烂熟于胸,各中深意也能理解透彻。

当然,已是万卷书过目的范仲淹,对于自己的人生志向,也突破了初来应天府书院时的局限,转而扩展到了为天下苍生谋福利。在写给友人的信笺中,范仲淹曾经写下这样的语句:如果能够遇到明主圣君,自己就要做一位良相,福泽万民;如果遇到昏君庸主,自己也要做一位良医,救济苍生。由此可见,熟读儒家经典著作的范仲淹,已经初步具备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儒风范。

范仲淹在为“治天下”做着准备,宋朝的统治者也在为读书人创造乐土。我们前面已经说过,皇帝处于国家权力的金字塔尖端,不可能对处于金字塔底层的民众进行直接统治,因而必须依赖强大的中间官僚阶层。而自古以来,皇帝能够依赖的势力无非文臣、宗室、后妃、外戚、宦官和武将等。通过审视过往历史,宋朝的统治者发现,凡是缔造辉煌的朝代,都是皇帝与文臣亲密合作的时期。而一旦皇帝选择与其他势力合作,则无不出现各种乱局,比如亡于外戚的西汉,亡于宦官的东汉,亡于宗室的西晋,几乎亡于后妃的李唐,以及亡于武将的五代十国等。

有鉴于此,赵宋一朝自赵匡胤开始,就极力重视培养和倚重文臣,因而逐渐形成了“与士大夫治天下”的祖宗家法。发展到赵恒一朝,已经形成了严格规整的取士制度,并且打破了门第限制,为底层读书人提供了上升通道。可以说,属于知识分子的时代充分打开局面,几乎每个读书人都在为“学而优则仕”努力。史料记载,宋朝一共出现133名宰相,其中科举出身者达到123人,占到了绝对的比重。因此,范仲淹想要进入士大夫阶层,也要经过科举考试。于是,在宋大中祥符八年(1005),27岁的范仲淹参加科举考试,并且一举进士及第,从此正式进入宋朝官场。

初仕

范仲淹出任的第一个官职是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司理参军,掌管军队中的刑、讼、审事务。这个时候,范仲淹直爽的品性已经形成,为了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他时常据理力争,与上司进行激辩,并且能够让对方信服,很快赢得了刚正不阿的评价。与此同时,范仲淹对教化的作用也很重视,他见到广德当地百姓没有学习的风气,着力大办当地的教育事业。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范仲淹在广德军任上对教育事业的贡献,使这里成为重要的人才输送地。

三年任满之后,范仲淹被调往集庆军(今安徽亳州)升任节度推官,仍然负责刑、讼、审事务。除了忙于政务,范仲淹在这里还做了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认祖归宗,因为范仲淹当时的官名还是朱说。由于宋朝的户籍制度相对严格,范仲淹此举必须上奏朝廷,在经过一系列复杂繁复的手续之后,才终于达成所愿。至于范仲淹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他以南朝人江淹自比,认为自己是江淹第二,以“仲”字贯之,故名为仲淹。

接下来,范仲淹辗转各地为官,虽然都是一些微末小职,但是他注重为民办事,制定并推行了一系列造福百姓的政策。比如范仲淹在泰州(今江苏泰州)为官时,恰巧遇上当地的水患,他翻看泰州地方记载,发现这里的水患问题曾经被解决。为了将其根治,范仲淹决定大修这里的拦海大坝,通过努力作为,终于得以成功。而实际上,范仲淹在泰州所担任的官职,不过是小小的西溪镇盐仓,主要负责的事务乃是监督当地的盐税。大坝修葺一新后,福泽当地百姓3000余户,很多人为了感念范仲淹的恩德,甚至从此改姓为范。当然,范仲淹建造拦海大败,对于朝廷的盐税保障也有着极大的正面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范仲淹虽然长期处于官场边缘,但是他的目光却始终遍及天下。应该说,一如当时的大多数读书人一样,范仲淹的最终目标,也是成为大宋王朝的宰相,从而为天下苍生谋福祉。除此之外,为了让自己的一腔热血有所寄托,范仲淹也在积极做着另外一件事。我们之前讲过,殿试是有皇帝亲自主持的,因而进士及第者都称为天子门生,这些人有一项重要的权力,就是直接写奏疏给当朝皇帝。范仲淹在底层为官多年,见识愈丰,便开始向皇帝上书自己的建议,并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改革方案。可惜,这些建议全都石沉大海,范仲淹也始终没有得到升迁的机会。

值得庆幸的是,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而是再接再厉,不仅给皇帝本人写奏疏,还写给皇太后(即刘氏)、宰相和枢密使,希望借此一展生平所学。然而,范仲淹长期在地方为官,政治眼光受到了一定限制,他提出的很多政治建议虽然有实践依据,却并不能契合朝廷的真正需求,故而很难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因此,范仲淹在地方为官的时间长达十年,一如当年的寇准,只能将过剩的精力寄情于山水。

相关小说

运城名诗 纪实 / 连载
运城名诗
中共运城市委宣传部编
大运之城精品丛书共五本,含《运城名人》、《运城名胜》、《运城名诗》、《运城名联》、《运城名产》。包括有古代先贤名人、文物古迹、景点名胜、著名诗作与楹联及特色名产等方面,全面反映了运城黄河根祖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特点。本书对了解运城历史及文化建设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6万字2018-12-20
江青传 纪实 / 连载
江青传
叶永烈
本书描叙江青从“苦孩子”、“第一夫人”最后沦为阶下囚不寻常的一生。
30万字2018-12-20
走进红石峡 纪实 / 连载
走进红石峡
惠永明
本书对红石峡古迹文化的调查、考证、度量、核实、拍照、整理、研究,对红石峡的全貌进行了解读。全书依照摩崖石刻、小字幅题刻、碑记、石窟、红色会议等内容依次分别介绍。
5万字2018-12-22
目击天安门-(二) 纪实 / 连载
目击天安门-(二)
韩泰伦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
119万字2018-12-20
萧红自传 纪实 / 连载
萧红自传
萧红
本书内容包括:家族纪事、永久的憧憬和追求、皮球五、镀金的学说、祖父死了的时候、家族以外的人、琐事闲记、弃儿、小黑狗、中秋节、欧罗巴旅馆、雪天等内容。
14万字2019-04-01
红墙档案(二) 纪实 / 连载
红墙档案(二)
韩泰伦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119万字2018-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