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一节 职业适应期的含义及其意义(1 / 2)

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以后,都要经历一段逐步适应环境和职业的过程。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这个过程或长或短。但这个过程对毕业生的成长关系重大,影响毕业生能否顺利成才,关系到毕业生朝什么方向发展。因此,对毕业生如何尽快地适应职业对毕业生的发展是十分童要的,这也是就业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职业适应期的含义

所谓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期,是指大学毕业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在具体的职业岗位上,对新环境的适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毕业生要了解和熟悉新环境的基本情况,熟悉职业内容和特点,要掌握独立生活的基本技能,要习惯和遵从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行为规范,要具备独挡一面的工作能力,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并且在新的环境中得到承认和接纳。

职业适应的过程本质上是角色转换的过程,角色是指由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某种特定地位的人的适当行为的一种期望。一个人的角色与其身份、地位以及相应的权利地位联系在一起,大学生走向社会以前,其角色是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其角色就转换成职业角色。这两种角色的差异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

(1)社会责任不同。学生的责任是努力学习,汲取知识,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为社会作贡献的本领。而职业角色的责任,是以特定的身份去履行职业赋予自己的职责,依靠自己掌握的本领为社会提供服务。两种责任所产生的后果也是不同的,学生责任的履行关系到本人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程度,而职业责任履行的如何,则关系到他人、群体和社会的利益。

(2)社会规范不同。社会赋予角色的规范是社会提供的行为模式,学生规范是围绕培养、教育制定的,如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学生的规范守则等。社会赋予职业角色的规范因职业的不同而不同,这些行为模式既具体又严格,因为职业行为往往与重大的社会后果相联系,违反了这些规范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甚至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3)社会权利不同。社会赋予角色的权利是指角色依法享受的权益,学生的权利主要是依法接受教育,而职业角色则是依法行使职权,开展工作,并在履行义务的同时获得报酬。

大学毕业生的角色转换不是在瞬间发生和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主要体现在职业适应期内。实际上,这种转变从大学生就业前就开始了,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为走向工作岗位做了各种各样的准备,他们审视自己的知识、能力,注意了解职业对从业者的各种要求,这时在大学生的心理上已孕育着角色转换的开始。进入具体工作岗位后,他们通过切实承担某个职业角色,体验社会对具体职业角色的期望,逐渐培养了自己的职业角色意识,并表现出相应的角色行为。这时才基本上完成了角色的转换,顺利度过了适应期。

二、职业适应期的意义

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来到社会上,面对生活环境的变化,社会角色的变化,工作过程中还会遇到人际关系、工作条件、专业内容等变化,这些都要求毕业生能主动地适应它。许多事卖证明,毕业生走上社会以后,谁能够较快地适应社会,谁就能够掌握成才的主动权,就能够较快地成长和发展。如果长时间地与新的环境处于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甚至发展到对立状态,使个人与新的工作环境之间形成一种不适应的恶性循环,那么,就很难谈得上成才和发展。有的学者把适应能力称之为参加社会“可入性”。也就是说,不具备适应能力,就缺少进入社会集体的“可人性”。一个人游离于社会集体之夕卜,当然也就不可能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