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柳青·保持一颗冠军的心(1 / 3)

◎ 没人在乎你是谁的女儿

科技让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若干年前,我们出趟门除了钥匙要记得带以外,钱包更是不能离身,否则出门在外就可能寸步难行。吃饭、购物、坐车……都需要用到现金。

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熟悉互联网、熟悉最新信技术的年轻人们,出门只要带个手机,就什么都不用愁了。几乎所有商品都能用支付宝或者微信扫一扫来完成交易,这些新式的支付方式管用得很,就连坐车也可以用手机完成。只要轻轻一点,“滴滴”就来到身边,有时甚至比自己驾车还要方便。

或许当初柳青向滴滴的创始人程维毛遂自荐的时候,她就看到了这样的前景,不然,她也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追着要给程维投资,最后还把自己给说动了。对于许多人来讲,柳青的这个决定更像是个玩笑。先不说这位年轻的高才生彼时已经在高盛担任要职,单这一项就足够让她衣食无忧,退一步讲,她那声名显赫、被称为“商界神话”的父亲柳传志又何至于让她屈膝在一个刚兴起的公司里打工?

然而,令人们感到意外的是,这一切都真实地发生了。这位漂亮的小姐,后来也成了人们口中争相称赞的“最勤奋的富二代”。

出身是无法选择的,但是勤奋却可以。不是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有必要去努力奋斗,即使出身名门、即使衣食无忧,同样需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同样需要活出精彩。这,就是柳青带给所有年轻人的积极效应。

1984年,当柳传志决定创业时,此时的他已经年近不惑之年。40岁的年纪,在很多传统的中国人的眼中,这个年龄段是开始懂得安分下来的年纪,但是,柳传志却不是。此前,他已经在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做了13个年头的磁记录电路研究。虽然他的成绩不俗,还连续得过好几个奖,但是,这些项目做完以后,却还是回到原点。

因此,他在40岁的时候,决定创业。他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成功没有先来后到的区别,只要有理想、有信念,在人生的任何时候划定起点都不会太晚。

当柳传志迈出创业的第一步时,他已经有了一个四口之家,女儿叫柳青,儿子叫柳林。一儿一女组成了一个“好”字,让幸福的微笑常常挂在嘴边。这一年,女儿柳青这一年,刚满6岁。

父亲在计算机领域的叱咤风云伴随着柳青走过欢乐的童年和花季雨季。似乎人们总喜欢说女孩子与理工科的种种不适合,但在柳青那里,这些说辞根本就不存在。

高考那一年,柳青在给自己选择未来的时候,她的梦想定格在了程序员。这一年,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出版,这更让柳青一门心思想要进入计算机领域,于是,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一条程序员的路子,在1996年,顺利地考入了北京大学计算机系。

名校的背景是很多“富二代”相比之下都无法媲美的,但是,在这样的光环下,柳青并没有停下继续深造的脚步,2000年,柳青在北大毕业之后,又顺利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并在2002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此时的柳青,可以说是一个地道的“学霸”,比起“柳传志女儿”的追捧,柳青更喜欢这个称呼。

在学校里,柳青的勤奋和聪慧让周围的人刮目相看,事实上,的确很少有人将她的父亲频频拿出来说,因为无论你是谁的女儿,来到学校里、在知识的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

2002年,柳青毕业了。父亲柳传志定下的孩子们不能进入联想集团的规矩早已入耳,柳青对于自己的未来有十足的掌控。

年少时的程序员对梦想和现实的选择有了不同。转身进入投资领域并不在原有的计划之内,也许当时只是为了增加一些与众不同的经历,柳青在就读哈佛期间的一个暑假里,她向高盛递交了一份暑期实习生的简历,正是这份简历,改变了她人生的轨迹。

一直以来,要想获得高盛的暑期实习都是一件需要充满智慧和竞争的事情,也正因为如此,高盛才能确保自己在投行领域拥有一支独一无二、战无不胜的队伍。

关于这一点,柳青在收到高盛的面试邀请便进入异常严苛的面试流程时就已经感受到了。然而,这不仅让柳青产生了深厚的兴致,并且对加入投行心生向往。

显然,此前关于程序员的梦想更多地是父亲的耳濡目染,而此时的感触更多的是来自内心的声音。

经过在香港两个月的实习经历,柳青深刻地认识到,投行与其他行业相比,它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让你迅速了解商业社会的运作规律,并且提供良好的机会去接触大量的企业,进而研究它们背后影响成败的因素和那些企业家们身上的特质。

这些东西,对于柳青而言都是充满新鲜感和诱惑力的。于是,她果断地更改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并投身到强度极大、甚至有些非人的实习生活中去。

能通过高盛的面试成为实习生的人大都是学校中出类拔萃的人,更重要的,他们都有奋力拼搏的意识和心态以及坚韧的毅力和个性,这些特质十分可贵,否则,单凭梦想一说很难熬得过高盛的魔鬼训练。

高盛的实习生并没有新人的特权,除了第一周是缓冲适应的时间以外,从第二周开始,摆在面前的就是一周100到120个小时的工作压力。几乎每个新人都会同时接4~5个项目,这样的强度让睡眠变成了奢侈品。有人曾经笑称,在高盛连睡觉都要睁着眼,因为随时都会有新的任务从天而降。

这样的工作压力让一部分人打了退堂鼓,但柳青却乐在其中,随着实习期尾声的到来,包括柳青在内的、坚持到最后的实习生在脑力和体力上都可以说是超常的。

往年,高盛录取新员工都在30人左右,也就是说,大部分实习生坚持到最后可以留下来就职。但是,2002年,柳青毕业时却碰上了互联网泡沫破灭的时点。在这种情势下,高盛将新员工录取的名额调减为6名,这就意味着这些出身名校、能力超群的实习生们将面临一场堪称惨烈的“厮杀”。

并非金融专业出身的柳青在此时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一个门外汉要想问鼎另一个领域的权威,除了努力外,别无选择。

因此,柳青推去了一切不相关的干扰,在面试之前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她把自己关在了宿舍里,埋头恶补的全是金融知识。

最终,柳青的努力换来了回报。

经过高盛18轮面试的洗礼,柳青闯到了最后一关,在一曲“myheartwillgoon”的高歌中,正式成为了高盛亚洲区的分析师,在高盛,这是最底层的职位。

但对于柳青而言,她却很庆幸自己的这份收获,在她后来的回忆中,她曾经高兴地说道,在她看来,人生中最快乐的一天便是收到高盛Offer的时候了。

高盛带给柳青的远不止这一份喜悦,更重要的,是重新塑造了一个精彩的柳青,这一点,连她自己都意想不到。

顶着“学霸”名头的柳青在进入高盛以前,是一个有些腼腆、还有些不大自信的女生,在刚刚进入高盛时,她还会像上学时那样,在开会时为自己找一个会议室的角落躲起来。

细心的上司发现了这一点,并且直言不讳地告知她,在公司是不会有人站出来为她说话的,她必须学着自己站出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展现自己的实力。

上司的话让柳青如梦初醒,在此前的学习经历中,偏爱理科的她更加注重的是知识的沉淀,而与之相应的趋于安静的思维和表达的方式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她的习惯。

这样的保留与高盛整推崇高速运转和提倡表达的风格出现了磨合的必要。此后,柳青开始转变自己的习惯,在经历了持续每周工作超过100小时的极度挑战之后,逐步站稳了脚跟。

相比之下,当初一同进入高盛的新职员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已经走了一半,而柳青却越干越勇,她不仅认可并融入了高盛文化,甚至还成了这一文化的传承者。她对工作要求的极致程度、积极地业务开展方式还有对自己严格的高要求,都使她很快从初级分析师脱颖而出,并在成绩斐然的同时,步步晋升。

在高盛,柳青一干就是12年,此时,她已经不是那个腼腆得躲在角落里的初级分析员了,而是自信满满、让同事和企业家备感信任的董事总经理,在这家百年投行历史上,她是获得这个职位的最年轻的总经理。

高盛的文化从她这里得到了体现,而作为一个有信服力的管理者,她和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也成了公司中口口相传的美谈。据说,他们之间已经到了开电话会议时无须多言,只要在大方向上给把把关就可以的程度了。

柳青所带的团队最主要是负责考察健康、消费、金融服务等行业。这些产业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明显受消费影响,属于拉动内需的产业,比如爱康国宾集团就曾在这个团队的帮助下获得1亿美元的投资。这期间,柳青本人对出行行业更是关注颇多。正是这个大前提,为柳青后来结识滴滴创始人程维和转而投身滴滴打下了基础。

此时的滴滴,刚刚揭开神秘的面纱。在移动网络和出行行业第一次亲密接触时,程维就用他的滴滴向人们解释了什么是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