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Part 26 老师与儿童纪律性的产生(1 / 3)

上面章节中提到的女老师虽然没有太多经验,但这位充满热情的老师也认为,在儿童内心深处是存在纪律性的,不过,在证明这种观点时她遇到了一个难题。

这位老师的观点就是让儿童拥有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的自由,不论是谁永远都不应该去干扰儿童所有的自发行为。同时她还认为,作为老师不应该强制要求儿童做他们不想做的事,而且也不能采用奖赏、惩罚或恐吓的方式去教育儿童。老师要有充分的耐性,而且应该扮演一个被动的角色,如果能从儿童的身边隐退就更好了,这样儿童就不会受到老师个性的影响,从而有足够的空间和自由来发展他们的心理。后来,为了提高儿童的服从能力,这位女老师为儿童准备了很多东西,不过,儿童的服从意识并没有像她所想的那样逐渐增加,恰恰相反,这种意识的发展还倒退了。

出现这种情况是不是就否定了她此前学习的那些原则呢?当然不是,问题出在她对理论与实践结果间的某些东西未能足够重视,这些东西就是执教时的实践经验。在面对这个问题时,没有经验的新手是需要帮助和相应指导的。其实不仅是老师,就像内科医生或另外一些了解某种理论或原则的人也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当他们进入实践工作中时就会产生这种工作远比求解数学方程困难得多的感觉。

我们应该一直记住一点,人内心的纪律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人类是在后天的生活中形成了纪律性。为人类纪律性指明形成的方向就是我们担负的使命。儿童表现出专注时就表明他们开始具有纪律性了,此时他们能够将精力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面。这些引起儿童兴趣的事物除了能够帮助他们获取实践操作的经验外,还能在儿童控制错误时给予他们帮助。儿童的心理在这种实践经验的作用下,逐渐达到了整体的统一,此后儿童能快乐地生活,并且能专注到忘记自我且非常安静的程度。在看到儿童的这种让世界为之折服的能力后,任谁都会感到惊讶,因为通过这种能力,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心理的价值有多么大。指引儿童通往完美,教给他们克服障碍的方法等就是老师的工作任务,事实上,儿童成长时遇到的最大障碍或许就是老师带来的。假如儿童已经具备了这种纪律性,在遇到任何困难时他们完全可以靠自己来解决,这样一来,我们也就没有必要进行这一工作了。

3岁的儿童在刚踏进我们学校大门的时候,很多非常严重的问题已经摆在了他们面前。因此他们将自己的本性掩藏起来,而且掩藏得很深,并且产生了防御意识。儿童原本应该具有的安静、快乐及聪颖都消失无踪了,相反,在他们身上仅仅体现出了诸如懒散的行为、不清晰的表达,不听从成人管教的性格等极其浅显的个性。

不过,唤醒儿童的智力与纪律性的任务将由我们来完成。虽说现在的教育压制着儿童,但他们并没有屈服。要想改变他们的现状,我们也是有办法的,重要的是学校要给予机会让儿童得以发展并在精神上得到自由。而且老师应该认识到,要想让儿童得到完全的自由就一定要扫除阻止他们的心理正常发展的障碍,而这些障碍就是目前他们表现出来的防御性的行为以及不良的习惯。

我们要以扫除障碍为起点开始进行教育。假如老师们不能区分儿童的行为是真正的冲动,还是由平和心理自然产生的能力的话,那么,老师的教育是不会取得任何成效的。老师要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的前提,就是将这两种性质不一样的行为区分开来。要区分它们并不难,两者各有特点,它们是两种相背离的行为,但都是儿童在自由的意愿下进行的。如果老师想洞悉儿童的行为并给予他们指导,那就一定要先分清楚它们的差别。这种工作与医生的工作有一定的可比性。当医生给患者诊断患了什么病之前,他首先要能区分病态和健康的状态,只有在能分辨出有病还是无病的前提下,他才能对各种病症进行诊断。教育也一样,我们要想帮助儿童走上通往完美之路,就先分清各种能力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那么,对于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我们是否也能准确地描述出来呢?这是能做到的,我们已将各个阶段中较为典型的一些特征提供给老师了。

接下来我们就以三四岁的儿童为例来探讨一下,因为他们成长到现在还未与任何可以刺激内心形成纪律性的因素接触过。我们的讨论会围绕三种类型及其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

1.主动行为失常型。在此,我们只对行为本身进行讨论,至于行为出于什么目的并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儿童的内心欠缺和谐与协作等缺陷通过他们的这些行为得以表现出来。这些都是具有重要作用的症状,它们与神经医学有所关联,与哲学是不同的。当医生给患有严重疾病的患者诊断时,他们往往能通过患者的一些主动性行为找出某些细微的缺陷。医生十分清楚,这些缺陷在接来下的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以处于爬行瘫痪第一阶段的患者为例来说明,在明确缺陷的重要性后,医生除了从心理失常及行为紊乱等方面入手为患者进行诊断外,还会考虑其他方面。这种病会表现出心理失常及行为紊乱等症状,如果患此病的儿童行为迟钝的话,患者或许还会有诸如言行失礼、情绪不稳定、时常有前冲或旋转的行为等病症,不过,这些行为对于医生的诊断没有太大帮助。对于主动行为失常的孩子,我们可以对他们进行教育,让他们主动行为失常的次数逐渐减少,而且他们的早期运动行为也能转向正常。在儿童正常发展的过程中,老师的工作就是寻找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活动或方法帮助孩子们协调运动时得以正常发展,而无需对他们表现出的所有行为失常情况都予以纠正。

2.任何事物都无法让儿童集中注意力是行为失常的第二个特征。儿童呈现出爱幻想的倾向,他们往往会对石头、树叶这类东西感兴趣,而且总喜欢与这些东西进行对话。当这种儿童长大后,他们的想象力就更不切实际了,总是异想天开。一旦这种状态长久持续,他们的大脑就会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而且越来越远,在心力交瘁的同时,他们逐渐沦为了想象的奴隶。让人备感遗憾的是,这种空想本身会影响儿童个性的发展,但大多数人居然认为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对心理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事实上,这种想象力除了能让儿童对着手中的石头或树枝说话外,毫无作用,也无价值可言。

拥有完整人格的人能够和外界和谐相处,在此基础上,人的精神世界才能建立。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的空想行为,在人的发展中其实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人的思想会因为凭空想象而得不到和谐发展,并且会引导人产生错误的想法。我们知道,人需要更多地注意并接触现实中的事物,但是这种现象只会阻碍人接触周围的事物。人的精神世界依赖于器官存在,但凭空想象可说就是一种精神世界萎缩的现象。为了引导儿童将注意力放到某些物体上,他们或许会采用让孩子排列桌椅等方法,但这些方法并不能取得成效。对于纠正孩子的失常症状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孩子进行协调运动,并能将精力放在日常生活事物上。

我们没有必要花费力气去纠正孩子所有的失常表现及症状,因为只要儿童开始专注于某一事物,他们偏离轨道的发展就会慢慢恢复正常,同时他们也能正常发挥出所有功能的作用。

3.模仿倾向是失常行为的第三种现象,它和前面的两种现象联系紧密。现在模仿倾向在现实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了,这是人性的一个薄弱点,儿童长到2岁时最基本的个性表现就是这种倾向。当然,2岁之前的儿童也具有模仿行为,不过我们在前面的第十五节中已探讨过,那时的模仿与2岁的模仿是不同的。因为儿童还没有形成一些能够产生行为的能力,因此,他们只能模仿他人的行为。如果儿童正常发展是不会去模仿别人行为的,一旦模仿,儿童就会被别人牵着走而缺乏自我判断能力,犹如没有帆的船随风向漂流一样。在观察具有模仿倾向的2岁儿童时会我们发现,他们通过模仿获得了已有的所有知识,这种形式是他们心理退化的一种表现。儿童的心理产生波动以及各种失常行为都与这种形式有联系。儿童在模仿中不但不能提高各种能力,相反还会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