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我笑别人看不穿(1 / 1)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唐寅

桃花坞位于苏州城以北,宋朝时代曾经是枢密章楶的别墅,后来荒废成为一处蔬圃,被唐寅相中,在正德二年(1507)将其建成桃花庵别墅,自号“桃花庵主”,那一年,唐寅38岁。唐寅后半生的多数时间就居住在这里,广结好友,酒诗为伴。《桃花庵歌》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了,是自况、自遣兼以警世之作。

整首诗共描写了两幅画面,一幅是汉朝高官与名豪的生活场景,另一幅是作者自己的生活情景。诗人只使用了“鞠躬车马前”、“碌碌”、“车尘马足”等十几个字,就把汉朝高官和名豪的生活场景传神地描绘了出来。相比之下,诗人自己的生活情景描绘得非常详细,“种桃树”、“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酒盏花枝隐士缘”。这两幅画卷哪个更好就交由读者评说了。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这四句,仿佛一个可以调节的镜头,由远及近,把一幅画里的神仙陡然呈现在读者面前。短短四行,却出现了六个“桃花”,循环复沓,前后相连,浓墨重彩,迅速形成一个花的海洋,让读者忽然落入他心中的情境之中。不紧不慢的语调和语速,又进一步激起了读者的亲切感和好奇心:这桃花仙人到底过着什么样的神仙生活啊?后面的四行就开始描绘一幅“醉卧花间”的美卷:“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醉酒赏花!这桃花仙人的逍遥快活可想而知,花和酒,已不完全是诗人能够遣怀的外物,简直是诗人生命中的一部分,或者说也成了独立的生命个体,花、酒与人,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以上几句可以说是作者自身情况的写照,非常生动、鲜明而意义深远。那个曾经幻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高明《琵琶记》)的学生唐寅不见了,那个“烟街柳巷,醉生梦死”的风流才子也找不到了,痛苦欢乐都经历过,在经历了多年放浪的生活之后,唐寅最后还是选择远避闹市,为自己物色了这样一处世外桃源,和继娶的沈氏,开始了平静的隐居生活。虽然仕进无门,但是毕竟身有所托,又恰逢壮年,美景逸思,一咏成诗。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这是全诗中承上启下的一句,写出了诗人的志趣所在:与其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卑躬屈膝,还不如索性快意花酒。“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隐士缘。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车尘马足”暗指那些富足显贵的情趣,而花与酒注定是贫者的知音。假如用金钱和物质来衡量,自然是有着天壤之别的两种人和两种生活,但是换个角度去想一下:那些富足显贵要时时刻刻绷紧神经,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般地生活,而所谓贫穷的人,却可以多几分闲情和几分逸趣,活得更加轻松和快乐。上面六行皆使用对比描写手法,感情在激烈的碰撞中展开,每一句都韵律工整,前紧后舒,充分表现出作者傲世不羁的鲜明个性,以及对桃花庵生活的满足。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悟得个中真义,君不见“别人笑我忒疯癫”,而“我”,却回以别人:“我笑他人看不穿。”难道你们没有注意到,往日那些叱咤风云、富贵无限的君王将相,现在又有着怎样的下场呢?不但身已没,势已落,就连花与酒这些在他们生前不屑一顾的东西都没有办法奢望了,甚至连坟茔都保不住。假如他们能够在天有知,也只好无可奈何地看着农夫在自己葬身的土地上耕作了。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一句收束,戛然而止,余味绵绵。

这首诗语言浅显,层次明落,回旋委婉,使用几近民谣般的自言自语。然而就是这样的自言自语,却蕴涵了无穷的艺术张力,给人以绵延的审美享受和强烈的认同感,绝对称得上是唐寅诗中之最上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