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part 26 在家庭中实施儿童教育(1 / 3)

现在,我们已经明白了偏差的观念和先入为主的错误成见是导致儿童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虽然这种错误的观点还普遍存在于各种儿童教育中,但值得庆幸的是,已经有许多人开始将正确的方法公之于众。如今,社会中已经出现了许多对儿童进行细致观察后得出的教育方法,其中的一部分已经取得了成功,并改变了儿童教育的方向。我认为,无论实施哪一种教育方法,都必须先对孩子进行观察,并且是不断地实验,最终才能确定这种方法是否真正适合孩子的发展。这些正确的教育方法不仅应该广泛应用于各大幼儿园和中小学学校,也应该被各个家庭采用,因为它们不但能够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也能让爸爸、妈妈们产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如今,家长们主要采用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教孩子辨别是非的方法教育孩子。然而大多数的家长却不能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他们只是用口头上的劝说向孩子表达着自己的观点。当这些方式对孩子不起效果时,他们就会换用另一种更加强硬的方式——打骂孩子。虽说在这个热爱和平,提倡自由平等的社会,只有家长有权利对孩子实施体罚,然而,在对孩子实施体罚的同时,家长们也背负了双重的责任:他们既要在毫无抵抗力的孩子面前展现自己的权威和威严,让孩子知道自己说一不二,也要在行为举止方面为孩子树立榜样。

有句谚语说得好:“整个世界的未来都掌握在那双推动摇篮的手上。”家长们十分清楚自己对孩子的重要意义,他们知道自己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是现实生活中,他们又是如何做的呢?如果一位妈妈在童年时只要依靠练习和耐心就能顺利学会最简单的工作,她就没有办法用同样的办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而如果一位爸爸在少年时期就已小有成就,他就不会用心思考应该用什么方法培养孩子的人格,也不会用心观察孩子。最后,他们决定放弃自己本该担负起的重大责任。

当一个纯真无邪的孩子降临到这个家里时,爸爸、妈妈开始慌乱,他们不知道怎样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于是他们不停地挑剔对方的缺点,最后争吵起来。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一点是,父母要以身作则。父母有这样的任务,然而他们却无法完成这一任务,当然,这和生活中的许多困难和矛盾有关,所以我们无法仔细进行讨论。

先让我们看一下“说谎”的问题。

一位称职的妈妈最重要的责任之一,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诚实的人。我认识的一位妈妈为了教育自己的女儿绝对不能说谎,经常在女儿面前斥责一些说谎的卑劣行为,并赞美那些为了坚持对的事情,宁可饱受责难,甚至牺牲一切的人。这位妈妈费尽心思只为了让女儿明白,一个人如果说谎,哪怕只有一次,哪怕这个谎言很小,也有可能导致她在日后犯下一连串的错误。就像谚语中说的:“说谎会使人失去理智。”这位妈妈还特别向女儿强调,越是家庭幸福、富裕的人越要维持尊严,这样才能为那些没有办法得到良好教育的穷人树立榜样。

这位妈妈时刻提醒自己的女儿不要说谎,可是她自己又是怎样做的呢?一次,她不想应朋友之邀去听音乐会,于是在电话中谎称自己头疼得厉害,不能赴约。她还没有说完,隔壁就传来了女儿的尖叫声,于是她忙着扔下电话跑过去。当她冲进房间时,她看到女儿正用双手捂着脸坐在地上哭,便问女儿怎么了。她的女儿一边哭一边回答:“妈妈你说谎了。”

这件事发生后,女儿和妈妈之间筑起了一堵无形的高墙,女儿不再信任妈妈说的话,而且不再认为社交活动是一件神圣的事情。一个小小的细节使这位妈妈之前的努力全都成了徒劳,她一心让孩子诚实,却忽略了自己已经把说谎当成了习惯。

成年人总是希望孩子能够养成诚实的习惯,然而他们却经常预谋用谎言把孩子包围住。比如我们常常对孩子说这个世界上有圣诞老人,这也是欺骗的一种。一位妈妈认为这样欺骗孩子不好,并为此感到内疚,于是她决定告诉孩子事情的真相。当她的孩子知道世界上根本没有圣诞老人后,难过了整整一个星期,这位妈妈也感到十分难过。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这种情况都会产生这样的后果。还有一位妈妈也向自己的孩子说了类似的话,然而她的孩子在听到妈妈这样说后笑着告诉她,自己早就知道这件事了,并对妈妈说:“我没有告诉你的原因是因为,每次我对你说我相信有圣诞老人时,你都很高兴。”这时,父母和孩子之间发生了角色互调,孩子为了不伤害父母的感情而顺从了他们的意思。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应该毫无异议地听从自己的话,另一方面,他们也认为自己应该被孩子深爱。这一方面,孩子的思想单纯,他们反而能成为父母的老师。

一天,一位妈妈看到时间很晚了,就让自己的孩子去睡觉。孩子向妈妈表示,自己还有一点事情没有做完,希望能够先做完这件事然后再睡觉。但妈妈却怎样都不同意,孩子没有办法,只好乖乖地爬到了床上,可是心里却还想着没做完的事情。过了一会儿,孩子偷偷地爬下床,想要把事情做完,结果被妈妈发现了。妈妈很生气,把孩子狠狠地骂了一通。孩子向妈妈解释自己并没有说谎,因为他之前已经说过希望把事情做完再睡觉,可是妈妈不听他的解释,只是让他承认自己做错了。孩子坚持向妈妈解释着,他希望妈妈能够明白,自己并没有做错事,所以不需要道歉。于是,这位妈妈认为孩子不爱自己,尽管孩子向她表示自己十分爱她,不肯道歉只是因为自己没有做错事情,他的妈妈仍感到十分地伤心。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看到,有的时候,成年人反而成了无理取闹的一方,而孩子的谈吐却更像一个理智的成年人。

我们再来看另一个例子吧。有一位基督教新教派的牧师,他的女儿还很小,但是对爸爸的工作十分尊重,并且每个星期日都去爸爸布道的教堂帮忙。一个星期日,牧师布道的主题是耶稣的同情心。牧师对大家说,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大家都是兄弟姐妹,都是耶稣的子民,所以大家应该互相帮助,我们应该对那些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伸出援手,用心呵护他们。牧师的女儿听了爸爸的话十分感动,于是在回家的路上,她拥抱并亲吻了一个在路边乞讨的小女孩。看到自己的女儿竟然当街拥抱一个衣衫褴褛,并且浑身是伤的乞儿,牧师和他的妻子吓坏了,急忙把穿戴整洁的女儿从乞儿身边拉开,一边往家走,一边训斥自己的女儿。到家后,牧师的妻子急忙给女儿洗澡,换干净的衣服。这件事之后,女儿仍旧经常去爸爸布道的教堂帮忙,只是在听爸爸讲道时,她的心里已经再没有感动了。

除了我上面讲的两个例子,成年人和孩子之间的不和谐因素还有很多。我们对自己自以为是的态度和错误的行为不以为然,却不知这些都被我们的孩子看在眼里。它们会在某天成为引发孩子和我们之间冲突的导火线。孩子和我们这些成年人之间存在着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孩子虽然不能在和我们的冲突中取得胜利,但他们对我们这种依仗强势而取得的胜利并不服气。我们做了错事,就用高压的手段制伏孩子,强迫孩子服从,以保持自己的威严形象。我们让孩子闭嘴,以为这样就可以让事情得到“和平”解决。我们没有发现,当我们为了达到唯我们独尊而不择手段的时候,当我们在为取得的胜利沾沾自喜的时候,孩子已经对我们失去了信任,双方之间那种最自然的情感和相互信赖也化为泡沫消失不见了。

孩子失去了内心深处最需要的慰藉,他们就会在人格发展时产生一些不良反应。成年人的一些不当行为会使孩子产生生理上的紧张,然而为了适应成年人,孩子只能选择将这些紧张情绪强行压制下去,这样做的孩子在日后很容易患上各种疾病。我们眼中的一些属于孩子的特质,其实都是由这类伤害引起的,并在孩子的自我保护机制下形成的不良行为。在被迫屈服和顺从中,一些孩子为了让我们觉得他们很乖而故意说谎或表现得很害羞,还有一些孩子会产生恐惧。恐惧的情绪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它会让孩子分不清想象和感觉,这比其他的情绪反应严重得多。在缺乏内在发展机会的孩子身上,经常会发生这种情绪上的混淆。

强迫孩子服从我们的做法除了会使孩子产生上述的种种缺失外,还会导致孩子产生被动模仿的弊病。一些人认为模仿是孩子进行自我改进和成长的方式,却不知这是一条将他们领向地狱的路。人只有通过自我的内在工作才能取得进步,在强大的压力下,孩子无法估量内心的期望的价值,也无法将这些期望变为现实,更不要说进行控制。这些期望只能永远被埋藏在孩子的心底,并一点一点吸引、诱惑着孩子。

成年人在压制孩子自然冲动的同时,也妨害了孩子做有用的事,并使孩子丧失了发挥其精力的能力。也就是说,大人成了孩子按照自然法则发展路上的绊脚石。我们用上百种不利于孩子学习的东西将他们困住,致使孩子在学习上走了很多冤枉路。孩子本来拥有克服困难的能力,是我们影响了他们这种能力的发展。无奈之下,孩子不得不顺从我们的指挥。

我们折断了孩子用来飞翔的翅膀,使他们无法接触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孩子们只得漫无目的地在物质世界中徘徊。渐渐地,他们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向现实世界的边缘地带滑去。他们开始空想,生活也变得不正常起来。

孩子不时想要抗争,想要保护自己,他们向我们表现他们内心的躁动;他们想用任性、生气、哭闹等方式让我们意识到他们的愤怒;他们希望用这些方式把多余的精力消耗出去,可是我们却认为他们的这些行为只是调皮捣蛋的表现。由于想象力的贫乏,孩子们表现出一系列的恶言和恶行,这些行为很可能被其他孩子所模仿,而大人却对这些行为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