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葫芦:福禄双全,富贵无双(1 / 1)

葫芦,属葫芦科、葫芦属植物。它是爬藤类的植物,表皮有软毛,夏秋开白色花,雌雄同株。葫芦喜欢温暖、避风的环境,幼苗怕冻。新鲜的葫芦皮为嫩绿色,果肉白色,果实也称为葫芦,未成熟的时候可作为蔬菜食用。

从小在我们听过的神话和看过的故事里,葫芦始终与神仙和英雄相伴,如八仙中的铁拐李、济公和尚、寿星南极翁等都身背葫芦或腰悬葫芦。这些身有异能的神仙们为什么选择葫芦作为他们的法器,而不是其他的植物呢?

这就要从葫芦的外形说起了。在古人看来,葫芦外形是嘴小肚大,可以很好地吸收住宅内的上佳气场,以增福纳寿,而对于不佳的气场则可以进行有效的阻遏,以驱魔辟邪。于是常与神仙和英雄相伴的葫芦,就被人们认为健康长寿的象征和保宅护家的吉器。

而且葫芦这种植物生长极快,能蔓延,多果实。多籽的葫芦,又谐音“多子”,其枝茎称为“蔓”,“蔓”又与“万”谐音,“蔓带”则与“万代”谐音。葫芦多籽的这一特色,恰恰与人们希望儿孙满堂的愿望相符合,所以人们认为它是催旺人丁的吉祥植物,表示“子孙万代,繁茂吉祥”。且“葫芦”一名与“福禄”谐音,民间就常用葫芦来表示福禄,认为葫芦可旺财守财。

葫芦不仅外形讨喜、各种谐音寓意美好,它还有许多食用和药用价值。

例如元代的王祯在《农书》说:“匏之为用甚广,大者可煮作素羹,可和肉煮作荤羹,可蜜前煎作果,可削条作干……”又说:“瓠之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无穷,烹饪咸宜,最为佳蔬。”可见葫芦是被古人作为瓜果菜蔬食用的,而且吃法多样,既可烧汤做菜,又能腌制干晒。不过与其他瓜果不同的是,不论是葫芦还是它的叶子,都要在嫩时食用,否则成熟后便失去了其食用价值。

于是既有美好寓意又有极强的实用功能的葫芦经过代代相传,就成了人们心目中增寿除邪、福禄祥瑞、保宅佑子的吉祥物,深受人们的喜爱。

既然人们如此喜爱葫芦,那人们是什么时候开始认识葫芦这种植物的呢?

早在7000年前,我国考古人员就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发现了葫芦及种子葫芦,这是目前世界上关于葫芦的最早发现。

葫芦在我国古籍中最早称为瓠、匏和壶,在《诗经》中这三个字都可以找到。《邶风》云:“匏有苦叶,济有涉深”;《卫风》中云:“齿如瓠犀”;

《幽风》中则有:“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小雅》还有:“南有木,甘瓠累之”的描述。其中的“匏”“瓠”“壶”“甘瓠”均指葫芦。

在葫芦被人栽培的这七千载的岁月里,人们对葫芦的认识愈来愈深刻,对它的利用也越来越广泛。那人们是如何利用葫芦的呢?

古时的豪门大族多在家中供养天然葫芦,置于中堂之上,用以趋吉避凶。一些民家则在屋梁下悬挂葫芦,称之为“顶梁”,据说有此措施后,居家会平安顺利;较讲究的人家,则用红绳线串绑五个葫芦,取“五福临门”之意。现代人则把葫芦放置于卧室中,用以祈求添丁旺子。

还有人将其制成乐器,或作为养虫的器具,甚至用模具套制出多种多样的葫芦,作为高级艺术品去把玩,称为工艺葫芦。明清时期的很多帝王和名人都是工艺葫芦的爱好者。

相关小知识

悬壶济世:悬壶济世,指的是对医者普济众生的赞美之语。其中的“壶”字,古代通“瓠”,即瓠瓜,也就是葫芦。古代的医者要用葫芦作为容器,用来盛放药丸,俗称“药葫芦”。药葫芦盖上盖子之后,有一定的密封性能,潮气不易进入,可以使药物保持干燥。医者去外就诊,携带药葫芦非常方便。

根据史籍记载,古代医者出外行医,经常背着葫芦,如唐代药王孙思邈,后世的画像中离不开药葫芦。古代不少行医者在诊室内都要悬挂一个葫芦,不仅盛放药物,也是行医的标志,直到现代还有众多中医、中药店沿用。古代神话故事中,也经常提到药葫芦。传说中位列“八仙”的铁拐李,就经常背着葫芦,内有灵丹妙药,可以治病救人。神话《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用来救人的仙丹,也是用葫芦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