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古籍故事(1 / 3)

一句话的转变

相传孔子很欣赏名叫颜琛的学生,有一次颜琛要去向孔子请安,听到屋内一段对话——

东门长老问:“您不是说颜琛很聪明吗?”

孔子答:“可惜他没有苦学精神。”

东门长老又问:“那他将来有何成就?”

孔子说:“他不愿苦学,我从来就没有指望他能成大材。”

在门外的颜琛听完后惭愧交加,马上回房收拾包袱便回家了,只留下“三年后再会”几个字。

回到家之后,颜琛把自己关进书房,并闭门谢客,发心苦读,期间孔子先后来探望他两次,都被颜琛以不在家或生病的理由回绝了。三年后,颜琛正准备出门,却见孔子和东门长老往他家的方向走来,颜琛亲自迎上前,请孔子进屋,孔子递了一块上书“三年后再会”的竹简给颜琛,并说:“我按时来了。”

颜琛说:“我正要出门去见恩师,没想到您就先到了。”说着,并抱出一大堆书简:“恩师!您考吧。”经过一番试验,孔子欣喜地赞叹道:“在我三千弟子中,颜琛可谓独占鳌头了。”

唐时,丹霞禅师本来要进京赴考,在途中遇见一位出家人对他说:“选官不如选佛。”当下改变主意,到寺院出家参禅,而成为一代祖师。

有的人为“一句话”积极向上,努力以赴;有的人则颓废消沉,自暴自弃。在人生道上如何转一切音声为陀罗尼,不仅是一种修持法门,也是改变我们一生的转折点。

严以律己

宋时,谏议大夫陈省华有三个儿子,长子尧叟当了宰相,二子尧咨及三子尧佐也在朝为官,一家都非常显贵。

陈省华却要妻子每天带着儿媳妇下厨做饭,他的治家信条是:“官职愈高愈要严以律己,才能取信于民。”

大儿媳常向丈夫尧叟诉苦:“你当宰相,我是宰相夫人,为什么还要天天下厨房?能否跟爸爸表示,免了这条规矩。”尧叟总是摇头不语,大儿媳只好回娘家哭诉。

有一天,马尚亮在上朝途中遇见陈省华,就说道:“亲家,我女儿从小没下过厨房,你就别让她天天做饭,更何况她现在是宰相夫人。”

陈省华不悦地说:“谁让她一个人做全家的饭?她只是跟着我那笨拙的妻子在厨房打杂,她连打杂也不做,难道让她婆婆自己做吗?”

马尚亮听说做饭的人是陈省华的妻子,很感动地说:“亲家!这就是我的不是了,小女就烦您多多教育吧。”

剪裁官服的秘诀

明朝时,有一位著名裁缝师叫厉成,刀法如风,名官大臣的衣服,只要经过他的剪裁,个个合身且仪态万千。到他退休那天,许多京师的裁缝都围着他,要他说出剪裁官服的秘诀。

厉成说:“我剪裁大官的衣服,不只看他体形高矮肥瘦,更重要的是问清楚他任职的年数。”

看着四周大感错愕的裁缝师们,厉成又解释道:“这个官员如果是刚上任,意气很盛,不可一世,姿势是上仰的时候居多,衣服就要前长后短;任职稍久,意气渐平,就前后长短相等;如果任职已久,久久不迁调升官,茫然心虚,连一个下位者也不敢得罪,见人就笑揖,那时的衣服要前短后长才行!”

裁缝师听了都非常心服,没想到有一位年少的裁缝师并不完全同意,说道:“现在时代不同了,许多新官刚上任,边还没有摸清楚,就到处谦卑;一朝摸熟了,抓稳了,就骄傲跋扈。而且一遇上级就屈膝卑躬,一遇下级就傲慢自大,一天之内忽而前短后长、忽而前长后短,那又要如何为他剪裁衣服呢?”

厉成哈哈大笑地说:“正因为猢狲戴帽的时代到了,风气大坏,我才要提早退休呀!”

不要看表面

孔子在陈蔡被困时,七天没有进食,颜回设法弄了些米熬粥,就在快熟的时候,孔子瞥见颜回偷吃锅中稀饭,待他送稀饭给孔子时,孔子就故意说道:“我刚才睡着了,梦见已死的父亲,我吃完饭后,再送给他吃。”

颜回知道孔子所指,解释道:“刚才有煤灰掉入锅中,如果把沾有煤灰的稀饭扔掉太可惜,只好把表面脏的一层吃掉。”

孔子感叹地说:“我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可是眼睛不可信;我应该依恃自己的心,可是自己的心不足恃,学生们记住,要想了解一个人是多么不容易啊!”

是“石”非“瓦”

宋代,石曼卿学士出游报宁寺,侍从不留心,使马受到惊吓,马背上的石曼卿因此摔了下来。

随从的人大骂,谁知石曼卿只是温和地握着马鞭,对随从的人说:“好在我是‘石’学士,如果是‘瓦’学士的话,岂不要摔破了?”

一句幽默的话、一些和善的语言,这就是禅的生活了。

知音难寻

清朝左宗棠身体非常肥胖,有一个大肚子,常常喜欢在茶余饭后捧着自己的肚子,自得地说:“我不辜负我的肚子,我的肚子也不辜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