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一、如何建立人生净土(1 / 3)

1.实践眼耳鼻舌的净土:当我们的眼睛看到世间种种不惯的事情时,就想到“眼不见为净”,但实际上心里却无法清净。我们不是聋子,对于刺耳之音、逆耳之言,不得不听。所以实践人生净土,首先要把眼、耳、鼻、舌的净土庄严起来,经常以慈悲的眼睛视众生,与人关注、给人温馨、对人瞻仰。常说良言美语使人欢喜,说帮助慰勉的话,说有建设性的话,说鼓励赞美的话。时常面带微笑,流露慈悲,布施祥和。如此,人人皆具慈悲的眼睛,温暖的微笑,以及良言美语,就是人生的净土。佛教有四句偈说:

面上无瞋是供养,口里无瞋出妙香;

心上无瞋无价宝,不断不灭是真常。

2.实践行住坐卧的净土:如果我们的行人车辆,都能遵守交通规则,不争先恐后,不违规犯法,一切都守秩序,此即行的净土。日常生活里,能够做到举止安详、进退有礼,一切落落大方,就是行、住、坐、卧的净土。佛教讲四威仪,所谓“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如能持恒实践,则行住坐卧,举手投足,处处都是净土。

有一初学青年请教赵州禅师道:“我是刚入门的求道者,诚恳地请求老师给予一些特别地指教。”

赵州禅师道:“你吃过早饭没有?”

“谢谢,用过了。”

“那么,去把自己的碗筷洗干净吧!”

“洗干净了。”

“请将地清扫一下吧!”

初学青年终于非常不满意地道:“难道洗碗扫地以外,老师就没有别的禅法教我吗?”

赵州禅师也很不客气地说道:“我不知道除洗碗扫地以外,还有什么禅法?”

禅,离开不了生活,穿衣吃饭是禅,搬柴运水也是禅,一个人不把生活照顾好,禅安住在什么地方呢?

碗不洗,地不扫,生活问题都解决不了,生死怎么能解脱呢?

有诗云:

粥罢令教洗钵盂,豁然心地自相符;

而今参饱丛林客,且道其间有悟无。

3.实践人际间的和谐净土:人与人之间的不愉快、不融洽、有误解、有怨隙,都是由于彼此之间有着一道无形的鸿沟及高墙,使人际关系日渐疏离隔阂。人与人之间必须加强沟通、交流,增进谅解、同情、友爱、互助。彼此交往,要开诚布公,礼尚往来,常以幽默做润滑剂、开心果,才能化解紧张误会,增进团结合作。如此,净土即在人我之间。

松云禅师出家学禅后,因为挂念年老的母亲无人照顾,就自己建了一座禅舍,带着母亲同住。松云禅师每天除了参禅打坐以外,就是帮人抄写佛经,赚些生活费用。有时上街为母亲买些鱼肉,街上人总指着他说:“你们看那个酒肉和尚!”

松云禅师不去解释,因为他不介意别人的闲言碎语,但他母亲放不下别人的批评,因此也跟着出家食素。

一天,有一位美丽的小姐在路上遇到他,为其庄严的仪表所感动,请他到家中说法,松云禅师没有推辞,以为说法是好事,但事后别人传言,说有人亲眼见到松云禅师到妓院去嫖娼。

乡人捣毁他的禅舍,赶他离开。松云禅师不得已,只好把母亲托人代养,自己出外云游参访。事经年余,母亲因思儿成病,未几病重过世,乡人不知松云禅师何去,只得草草收殓,等松云禅师回来再奉行安葬。

不久,松云禅师回来,在母亲灵柩前站了许久,然后用手杖敲打棺木说道:“慈爱的母亲!孩儿回来了!”

说完,他又学母亲的口气道:“松云!看你完成禅道回来,母亲很高兴!”

“是的!母亲!”松云又自语道:“孩儿以此禅道,回向您上生佛国,不要再来人间受苦受气,我也和您一样高兴!”

松云禅师说后,接着对众人道:“丧礼已毕,可以安葬!”这一年母亲68岁,松云禅师30岁。

松云禅师56岁的时候预知时至,他召集弟子辞别,并在母亲遗像前上香,写下一首偈语:“人间逆旅,五十六年;雨过天青,一轮月圆。”写后,安详而逝。

世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与好坏,就有光明与黑暗,说好的未必好,说坏的未必坏。松云禅师的冤屈,助长他的禅道;母亲的病逝,回报她的佛国安养。只要有禅,有净土,就没有悲苦,就没有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