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三(1 / 2)

大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恶之人;在家若修行,如东方人修善。但愿在家修行,清净即是西方。

使君问:和尚!在家如何修,愿为指授!

大师言:善知识!慧能与道俗作无相颂,尽诵取;依此修行,常与慧能一处无别。颂曰: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顿教法,出世破邪宗。教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若学顿教法,愚人不可迷。说即须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邪来因烦恼,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菩提本清净,起心即是妄,净性于妄中,但正除三障。世间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色类自有道,离道别觅道,觅道不见道,到头还自懊。若欲探觅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正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世间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有罪,我非自有罪,但自去非心,打破烦恼碎。若欲化愚人,是须有方便,勿令破彼疑,即是菩提见。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邪见是世间,正见出世间,邪正悉打却,菩提性宛然。此偈是顿教,亦名为大乘,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大师言:善知识!汝等尽诵取此偈,依偈修行,去慧能千里,常在能边。此不修,对面千里远。各各自修,法不相待。众人且散,慧能归曹溪山,众人若有大疑,来彼山间,为汝破疑,同见佛性。

合座官寮、道俗,礼拜和尚,无不嗟叹:善哉大悟,昔所未闻!岭南有福,生佛在此,谁能得知!一时尽散。

出家也行,在家也行

慧能从极乐世界引申,讲了一下出家修行和在家修行的区别:“各位,要想修习佛法,在家也一样能修,不一定非要出家为僧。出了家却不好好修行,就像西天的坏蛋;虽然在家却真心修行,就像东方的善人。无论出家还是在家,清净就是西天。”

慧能刚刚把传统的佛菩萨天堂地狱观给颠覆掉了,现在又把出家和在家之别给颠覆了一次。其实这倒不是慧能的首创,《维摩经》重点就讲过这层道理。但这也只是一家之言,绝不是佛教界所公认的。

但一般即便承认在家修行也可以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对于修行来讲,出家和在家的难度是不一样的。出了家,如果是加入僧团,就会有一个群体氛围;如果是挂单单练,也可以无牵无挂。在家就很不一样了,老婆哭、孩子闹,全家人意见不统一,麻烦总是很多。当然办法也不是没有,那就是把全家人都变成信徒——佛教史上一个很著名的榜样就是庞居士,连老婆带儿女全信了佛,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很和谐。

庞居士是个大富豪,家财万贯。可是,修佛之人要这么多钱有什么用呢?换成一般的富豪,家里有一千万有可能捐给寺院十万,或者贪官贪污了一个亿有可能捐给寺院一百万,单看捐献额是很惊人,但放到他们的家业里算一下百分比,那就实在算不上什么了,至少体现不出心诚。如果佛祖真能保佑众生的话,一种公平的交易方法应该是这样的:不以绝对值来衡量,而以百分比来衡量。比如,一个赤贫的流浪汉花了一百元钱在佛前烧了一炷香,而这一百块钱是他全部的所有,他一旦没了这一百块钱,如果第二天佛祖不保佑他的话他就会冻饿而死,这样的一百元钱比亿万富翁的一百万应该更能赢得佛祖的垂青。

好啦,现在的问题是,庞居士想对自家的财产打打主意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他们全家都是虔诚的佛教徒,不会阻挠庞居士的。

庞居士打算献出多少钱呢?第一,不是献,而是扔;第二,扔的是全部家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