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三章 是否深造看情况决定(1 / 3)

出国留学要三思

经常有人询问这样的问题:要不要把孩子送到国外去留学?我们的建议是:最好在国内读到大学毕业后再送出去。孩子对中华文化有一些了解,到国外比较不容易被同化。不然的话,送一个等于丢掉一个。

由于小家庭里父母都有工作,孩子放学回家,父母还没有下班,家中又没有长辈或亲友可以照顾孩子。于是,多打一把家中的钥匙,让孩子自己打开家门,独自在家等候父母下班。这种放学后没有亲人照顾的小孩,通称为“钥匙儿”。孩子放学后回不回家?一路是否平安?回家后做些什么?父母不能掌握,实在放心不下。实际上,当今社会过分重视物质的追求,亲情已经日趋贫乏。尤其是知识水平提高,妇女对外的接触面日渐扩大,对子女的照顾与爱心逐渐淡薄。一些父母放手让未成年的子女自生自灭,因而使孩子结交不良朋友,或者为歹徒所利用,受到不良影响,产生偏差的行为,后果岂不是令人担忧?

“钥匙儿”的情况尚且如此,小留学生在国外,环境更加陌生,沟通更为困难。特别是中国孩子和西方孩子相比较,既矮小又体弱,万一打起架来,难保不会吃亏。为了安全起见,母亲不得不陪同孩子远赴异国,夫妻因此分离,日久也会发生问题。小留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当是雪上加霜,一家人更增加很多苦恼。

高中毕业就出国留学,对语言的适应固然很有帮助,但是文化根基不稳,往往不中不西,增加很多适应上的困难,将来和亲人、朋友相处,必须更为谨慎。

大学四年,尽管有人把uy翻成“由你玩四年”,功课没有高中那么重,课外活动的种类也比高中多。但是,这四年当中,英文好像很重要。所谓“知识”,似乎蕴藏于那些字母、文字的夹缝里,远多于象形文字的字里行间。处处都表现出说英文才有知识,以致现在出版的中文书籍内容也大多引用西方人的意见。不是翻译的句子艰涩隐晦,令人难以捉摸,搞不懂真正的意义,便是明明出自中国人的创作,读起来却像翻译过来的词句。偶尔有人冒失地请教老师:“讲了半天美国人的案例,那咱们中国人又是如何?”答案大多令人失望,因为老师对西方(文字上)的理解,实在要比中国(实际上)的了解要饱学得多。就算大家耳熟能详的事情,也要依据西方的资料来详加说明。每逢洋教授来访,大家争先恐后,热烈欢迎,果然长得比我们高大,最起码英语说得比我们流利。虽然听不明白,却十分肯定学问比我们好得多。面对此种社会现状,大家的心里自然发出一种疑问:“毕业后要不要留洋?”发觉应该去而由于种种条件不能去,便不免有一些自卑,后悔当初不多学一些英语,落得现在结结巴巴,根本不敢和洋人讲话。

再看看那些有机会追随洋人进出星级饭店的同胞,哪一个不是神气十足?好像除了黄皮肤、黑眼珠改不掉,还有个子比人家矮一大截之外,其余都改造得和洋人差不多,喝咖啡也比喝茶习惯,当然高人一等。

事实很明显,能出国的巴不得早一点毕业,马上成行;留在国内读研究生的,也是伺机而动,希望能出洋走一趟。大家都崇洋,为什么自己要落在别人之后?

子女有这样的心态,父母也不必着急生气。因为崇洋不过是一种好奇的心理,相信过一阵子就会成为过去。让时间来化解,用不着急于一时。早期出国的青年,到了国外便十分着迷,宁可在国外受气吃苦,都不愿意回国工作。后来才发现留在国外的,由于种种原因,顶多升迁到中上阶层,便再也升不上去。这对中等人才来说,并没有什么吃亏的地方。可惜的是那些上等人才,竟然在世界上号称最为文明的地方遭受扼杀,实在不值得。出国一阵子之后,国内关系已经被自己的远隔重洋所切断,同时自觉年纪老大,也无颜回来见江东父老,因此一拖再拖,终老异国他乡,不能落叶归根,毕竟也是人生的一大遗憾。

出国热潮退烧之后,情况逐渐演变:学业成绩好的,反而留在国内研究所深造;那些成绩较差,在国内考不取研究生的,只好远渡重洋,到国外去求学。

同样大学毕业,出国和留下来的,十年、二十年之后,竟然是出国的不如留下来的表现出色。出国留学改为出国游学,既不耽误在国内的发展,也不放弃出国学习的机会。父母把这种演变拿出来和子女讨论,共同研究出国留学或者在国内深造的可能性,并且比较其优劣,也许可以找到一条对自己有利的途径。

条件不许可,或者不想继续深造的,其实也是海阔天空,丝毫不必忧心丧志。大学毕业文凭,说起来也很不容易获得,至少证明自己受过相当完整的普通教育,具备进入专业领域的良好基础。所以,不如赶快去就业,寻找一份自己觉得感兴趣的职业,在职场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父母在子女大学毕业前夕,最好多花一些时间,和子女在继续升学或先行就业之间用心探讨,细心寻找出路。不要让子女觉得父母不在乎、不关心自己,也不要使子女承受太大的压力,好像非出国不可,非继续深造不可,或者非赶快找一份工作不可。让子女在父母的关怀气氛中,自己好好地思索,提出来大家商量,然后尽可能地按照子女的愿望去实现。人类基本上都在尝试错误中发现正确的方案。我们建议,让年轻人多一些尝试的机会,就算失败,也没有多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