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三章 六到十二岁接受基础教育(1 / 3)

关心子女入学后的心理变化

六到十二岁,孩子接受国民基础教育,从自由自在的生活转向有规律的生活,成为孩子最大的生活变化。上过托儿所、幼儿园的孩子,虽然经历过规律的生活,但是幼教老师对于迟到、缺课,要求都比较宽松,所制定的规矩,执行时也不会严格,一句“还小嘛”,给了孩子很大的自由。当然,在那个阶段,这样做也是正确的。

小学一年级,对孩子和父母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开始。除了学校的规模大、一起游戏的同学多之外,那些高年级学生和成年的老师也引起孩子很大的紧张。

更重要的是,在记忆当中,游戏就是学习,而学习也就是游戏,两者根本分不开,也不需要区分。进入小学以后,游戏是游戏,学习是学习,两者开始分化,孩子缺乏这种心理准备,当然很不适应。父母如果不了解这种情况,一下子要孩子变成大人似的,要求他们学习时专心学习,等一下游戏时再来游戏,孩子反而认为妈妈变了,不像以前那么值得信任和依赖,亲爱的妈妈忽然间变得生疏、严格而不近人情,于是“坏妈妈”的念头自然兴起。表面上服从妈妈的指示,改变自己的行动,心里头一百个不高兴,严重时还会怀疑“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这时亲子关系就出现负面的影响。

我们首先建议,不要采取高压的手段来逼迫孩子就范,不要用老师的权威来恐吓孩子,也不要用糖果、金钱来引诱孩子做功课或考出好成绩。这些都是父母常用的方式,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是相当有害的。

一年级的孩子,一只脚踏入儿童期,另外一只脚还没有离开幼儿期。早晨神气十足地挺胸抬头去上学,回到家里则缠着妈妈撒娇。这种矛盾的心理现象,父母不能嘲笑,也不必担心。孩子从学校回来,问问当天的情形,原本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孩子由于疲劳而不想说话时,就要让孩子休息一下,才是良好的亲子关系。否则穷追猛问,只会使孩子心里更加紧张,扭曲了原来可能顺适的成长过程。孩子并不理会父母的心情,他们不是为父母而成长。父母应该了解,对入学以后的孩子,父母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小,同学、老师和电视的影响力反而会越来越强大。孩子逐渐从狭小的家庭走向更宽广的世界。放学回家,孩子情愿到室外去玩。如果父母为了方便,把孩子关在家里,电视就自然而然成为玩伴。

现代儿童和没有电视时代的儿童相比,不论想象力、创造力和忍耐力都大幅降低。原因是有了电视以后,用不着孩子动脑筋去设计、制作玩具。脑力和体力都不用,自然发展不起来。看电视也不必像看书那样,运用联想力去揣摩,场面不断地出现,到时候就有答案。这样的“电视儿童”,怎么可能聪明呢?

在犹太人家庭,每天晚上父亲都在看书,而不是看电视;母亲在孩子睡前,读一些伟人传记或者圣经故事,并且说明其中的道理。欧美家庭,大多规定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必须加以限制,所看的节目也要经过父母的筛选。不像我们这样,把电视安装起来,让各种节目侵入家庭,丝毫不加以防患,结果容易造成十分严重的问题。

想想看,父母看电视看得津津有味,却要求子女用功读书、好好做作业,孩子心里怎么想?会服气吗?会专心吗?父母希望子女好好读书,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以身作则:不要看电视,把时间用来陪伴孩子。在就学以前,就常读书给他们听,以培养其兴趣。儿童富于想象力,感受力也很强,因此所读的书,范围要广泛,种类要繁多,常常有变化,使孩子提高兴趣。上学以后,孩子自己能够阅读,父亲在旁边也一卷在握,乐在其中,碰到有趣的文字或者新鲜的报道,也可以和子女分享。子女耳濡目染,自然更有乐趣。准备一些儿童书刊,鼓励子女有心得时写出来。绝对不要认为孩子有吃有穿有用,父母就已经尽了责任,读书求学则是老师的事情,与父母无关。就算父母自己目不识丁,照样可以陪伴孩子读书,自己也趁机学一些,岂非更好?

父母不应该经常问起孩子的学业成绩,以免孩子产生偏差的观念,认为读书是为了考试。真正的读书兴趣,是为读书而读书,并不是为考试而读书。过分重视成绩,很可能断送了孩子的读书兴趣。当然,父母也不能高唱读书无用论,说什么“百无一用是书生”“书读得好又赚不到钱,还不如商人富有”这一类的话。不但父母不能说,听到子女说这种话的时候,还要加以说明: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金钱虽然重要,但是并非最重要的东西,智慧、品德、健康、合群,实在比赚钱更要紧。

子女智慧的发展不能完全交给老师

六到十二岁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发展智慧的黄金时期。父母最好和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共同重视孩子的心理辅导,注意“五育”的均衡发展。低年级的学生,心目中的老师,可以说要数班主任老师所占的地位最高,最不容易为他人所取代。特别是一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如果凡事都亲自带头,一点也不轻松,从上课铃响就要在座位上坐好,整理好桌面,逐一具体指导学生,做学生的榜样,把课讲得很明白,与学生保持相同的速度,而且能够让学生获得适度的身体活动,相信学生长大成人以后,每当想起这位老师,都会衷心感谢老师为他们的成长所付出的巨大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