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钢的琴》:爸,我长大了(1 / 2)

特别特别喜欢这部电影,看了一次又一次,纯粹是出于一种私密的情感。也许,这是共同经历过国企改革的阵痛的那一代工人还有他们的孩子才能体会到的情感。

我出生在城市的工厂区,是一个地地道道工人家的孩子。我家周围的邻居也都是同一个厂的工人。就像电影里的那些叔叔,他们穿着工装,下班后常聚在一起喝啤酒,有时候打麻将,也来我家给我带好吃的,常揉着我的头,叫我“丫头王”。

小时候特别喜欢往爸妈的厂里跑,我还记得那个厂房叫作“装配车间”,这四个字是我这辈子认识的第一组方块字。妈妈是开行车的,我总是喜欢爬上行车,踮着脚往下看,看着很多庞大的机器在高高的厂房里被吊来吊去,兴奋地大喊,常躲在里面看小画书、吃零食。

到了夏天,工厂里每天发冷饮,我就一只一只地接着吃,直到吃得肚子痛,在厂区的花园里跟同学捉西瓜虫,采野果子,演《射雕英雄传》和《新白娘子传奇》里的剧情,追来追去。大家都以为这样的日子是铁饭碗,不会有结束的一天,日子就这么平淡地过去,一直到退休。

爸妈所在的工厂开始改革,应该是我三年级的时候,当时我发现马路上到处开始拉条幅,聚着大批工人,经常发生交通拥堵,从早到晚,吵得水泄不通。

先是妈妈不用去上班了,整条生产线的机器都被卖了,行车也没有了。她拿着128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整天坐在家里看电视。没多久爸爸也下岗了,到处去找工作,可想而知,结果什么也找不到。他整夜睡不着觉,抽着烟,点一盏昏黄的小台灯。

他开始学着发明各种东西,想自己做小生意。我们家炸过油香,卖过咸菜,他手上常常是切咸菜切出的刀口,还一下一下地往盐水里浸。有时半夜起来,看见他还在灯下学着画糖稀画。我也不睡,就端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看,画坏了的,我就拿来吃掉。

有一年暑假,爸爸买了一包酸梅粉,找了一个大的保温桶,把酸梅汤用开水兑了,再加醋、糖和一大块冰,说要带我出去卖冷饮,五毛钱一杯。

我乐颠颠地跟着。烈日下,他用力蹬着三轮车,把我和一大桶的酸梅汤拉到一个卖彩票的地方。那时候的人比较傻,每次买彩票都人山人海的。一辆夏利车还是摆在最高处的台子上,刺激着贫穷的人渴望暴富的幻想。

不知道是保温桶太寒酸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总之,我们一下午才卖了四杯,卖得两块钱。就是这两块钱,我爸爸也没留住,在我的满地打滚中,他给了我,让我拿去买了一张彩票。结果,什么也没中。他又骑了八站路,把那一桶酸梅汤拉回了家。

那时候真是小,我只觉得挺好玩,一点不知道生活多么艰辛。但更多也是因为,生活再苦,爸妈都从来没有苦过我,他们在面对未知生活的巨大茫然和焦虑中,依然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我有一个物质丰富的童年。

很多孩子根本没那么幸运。有个女孩,比我小一岁,叫小琴,住在我家对面的楼上。她爸爸带她来我家玩,我们俩常为了一个娃娃打得不可开交。小琴的爸妈下岗以后,他爸爸就开始不务正业,跟一群痞子混在一起,整天靠偷东西、收保护费生活。他开始打老婆,天天打,最后把老婆打成了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