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PART3 爱的手记(1 / 3)

我又一次无条件地相信他

〇(美)特瑞·约翰逊

当家长最好的方式是给她信任。

我把她送到可以让她施展拳脚的地方

(美)特瑞·约翰逊 文

刘溢 译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日子,我看到我十六岁的女儿肖恩和近六百名美国运动员一起走进会场。

当时,我的脑子里回想起第一次带肖恩去我家附近的市体操班报名的情景。那时,她才三岁,我从来没有想过她会走得这么远。

有人问我,培养一个奥林匹克运动员都要做哪些工作?

我不认为我和大多数的父母有什么不同。肖恩的生活起居和其他所有孩子一样。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肖恩帮我成为一位好妈妈。

看到今天的肖恩,真是难以相信她在出生的时候差一点儿就出不了产房,脐带绕颈很严重,医生说这是一次侥幸脱险。然而,肖恩并未因此发育迟缓。她九个月就蹒跚学步,自己爬进柜子里去找玩具。两岁时,她在屋子里跑来跑去,摔破了头,缝了好几针。她精力十分旺盛,我希望能找到一个安全的方式来疏导她的精力。于是,我们送她进摔跤班,后来又是舞蹈班,她都觉得不好玩。有一天,我走进厨房,正好看到肖恩从餐桌上往她爸爸的怀里跳,这突然唤起了我的一个想法:我该让她去学体操。这比较对她的路,肖恩喜欢在高台上跑、跳、跨越、攀登。我想,如果她摔下来,至少体操班里有很多垫子摔不坏她。

进体操班的第一天,我站在旁边看着她,她在平衡木上从这头跑到那头,兴奋异常。

我把她送到可以让她施展拳脚的地方,这一点我做对了。

肖恩在体操班里让老师发疯。当大家坐下来的时候,她跑到平衡木上去了。当别人逐个练习的时候,她总跑到队伍前面去抢着练习。老师总是吼她:“肖恩,回来!”“不行,肖恩,到后面排队去。”

肖恩六岁那年,我们选择了一所新的体操学校。这是一个小规模的培训班,学生不是很多。教练乔问肖恩:“你喜欢体操吗?”她点点头。“你最喜欢什么项目?”“平衡木。”肖恩回答。他们俩一直在交谈。我当时感到惊讶,他们俩怎么这么合得来。肖恩做了一个平衡木的转体动作。她太慌张了,越线了,我直摇头。但是教练没有责怪她,反而笑起来:“我喜欢她的力量。这是从事这项运动必备的条件。”教练谈了一些自己的情况。20世纪80年代,他为中国国家队比赛,后来移居美国,在爱荷华州立大学当体操教练。根据他的技术和经验,他看到了肖恩身上的潜力。他要不断用新的挑战来保持她的兴趣。肖恩跟着教练的第一周就学会了后空翻。我惊喜地说:“没想到你能做后空翻!”肖恩笑着回答:“我也没想到。”

教练乔把肖恩放在少年班高级组,这意味着更大的竞争。我开始有些迟疑,因为看到有些女孩子赢不了就信心崩塌,我不希望肖恩也这样。她第一次参加比赛,我坐在看台上看到她和那些比她大、有经验的孩子站在一起,显得那么小、那么矮。我担心她永远跟不上人家。别的女孩子轻松自如地表演翻腾和跳跃,肖恩勉强可以离开地面。

她的每一步、每个跳跃,都充满了热情,但是,裁判认为她落地不稳而扣分,技术难度分也给得可怜。即便如此,观众们喜欢她精神饱满的样子,用掌声和欢呼声鼓励她。肖恩最终排名第12位。我有些不安,并不是说我不为她感到自豪,她同那些比较有经验的女孩子相比,已经做得很好了。我担心的是,她会不会因为这样的结果而气馁。但肖恩说:“我觉着好玩!”并且自豪地显示她的第12名绶带。她一点受挫的感觉都没有。

肖恩十二岁时被邀请参加美国青年队。日程安排得很紧张,特别是健身房以外的活动。她每晚花两个小时写作业;还要参加文学会,坚持写作文和诗歌;还去动物收容所当志愿者,帮着照料狗。一天下午训练课之前,我发现她在自己房间里掉眼泪。她说:“我不想去了。”我问:“你是怎么想的呢?”“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坚持下去。”我坐在她身边抱着她说:“你并不是非去不可的。”她说:“教练会对我失望的,队里的伙伴们也会失望的。”我明白她接着要说的是:“您也会对我失望的。”

好多天来,我一直担心她事情太多、太累,眼下是她退下来的好机会,但是,我不能做决定。体操已经不再是我引导她释放精力的渠道和方法,而是她生活的一部分。这要她自己来选择,而不是我。我对她说:“你是在为自己练体操,你要弄明白的是,你决定退出是因为你想退出,而不是因为你今天的情绪很糟糕。你去与不去,我都会支持你。”她擦干眼泪,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说:“谢谢您,妈妈。”

肖恩十三岁时,第一次有资格参加在比利时举行的国际比赛。比赛这天,我和她爸爸坐在观众席上,十分紧张。肖恩和队友们走进会场,她的眼睛向观众席张望,看到我们就使劲儿挥手。我感觉女儿真是长大了。比赛即将开始,我的心在狂跳。八十几斤的肖恩弹跳起来,在高低杠上翻飞,在10厘米宽的平衡木上翻腾、倒立,每一个动作都让我屏住呼吸。她看上去泰然自若,聚精会神。我倒有点犯迷糊:这还是我那个让人牵挂的女儿吗?我摇摇头。让我惊讶的是,肖恩以新的高度飞过鞍马和高低杠,从器械上翻转着跳下来,这些器械比我们家的餐桌高多了,并且没有她爸爸接着她,但我能肯定她会安全落地。肖恩第一次参加跳马和自由体操比赛,就取得了好成绩,在全能比赛中也取得了好成绩。

这并不意味着我不用再为她担心。我仍然要操心,我不会让她晚睡一个小时,即使她在北京赢得金牌也要按时休息。但是,我女儿让我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当家长最好的方式是给她信任。肖恩是有天赋的,我要做的只是在她身边帮她好好发挥她的天赋。

〇时光

一个优秀的人不是因为智商有多高,而是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并懂得如何排除万难去实现它。

我又一次无条件地相信她

时光

我想现在也可以说说我女儿了,我的女儿1998年9月生,到目前她收到了多伦多大学、纽约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波士顿学院、维克森林大学、卫斯理大学这七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至此她的基础学业算是完成了,虽然录取的学校没有达到她的预期(常春藤校),但是她的成绩已经证明了她完全有这个实力:托福,114;SAT拼分,2310;AP,已经过了六门。

在我太太怀孕的时候,我们就进行过一次以后孩子教育的问题的探讨,最后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教育孩子分两部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培养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锻造优秀的品格为主,学习文化知识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父母进行分工,我主要负责孩子性格、习惯、品格等方面的教育,孩子妈妈主要负责生活日常、为人处事等方面的引导沟通。另外尽可能不让老人来带孩子、教育孩子,还有就是其中一方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另一方绝对不能插手,更不能去替孩子袒护,再一个,无论何时自始至终要提醒孩子安全第一!(这一点最重要!)

孩子出生以后,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始终坚持我们自己照顾孩子,从小我们就要求她尽自己所能去完成自己的事,记得她刚学会走路不久,晚上就会自己起来上厕所,在床边放了个塑料小方凳,她自己踩着小方凳上下床去上厕所(小痰盂),这就是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开始。

由于家庭教育主要培养孩子的德行,在这些方面我们都会严格要求她,慢慢地,她自觉地养成了一些好习惯,比如回家先完成作业,睡前看书等。也比如在守时和承诺方面,印象特别深的一次,从幼儿园回家,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后,她说约好了其他小朋友去大院玩,我们告诉她六点钟之前必须回家吃饭,她说好,六点差五分时她准时地回到了家。

出门外在,她特别喜欢认路牌和广告上的字,只要有不认识的就会问,我们也不厌其烦地去教她,慢慢地,她认识了很多字,之后也开始喜欢上了看书,看的书也越来越多。记得她上幼儿园小班的时候就能给爷爷奶奶读报纸,把奶奶惊得合不拢嘴,不会读的字就很认真地问,我们家人也会很认真地给她解释,到孩子幼儿园毕业的时候,已经看完了很多小学阶段应该看的书。

有时候暑假寒假正好遇到我要去一些部门去办事,比如说工商、税务部门,我都会带着她,她会问一些问题,我也会跟她解释为什么爸爸要去交税,交了税都是干吗用的,虽然她不一定懂,但我觉得孩子以后需要有大局观,从小有点概念也不错。这里就要说说我的一个观点,如果想要你的孩子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你就得把她看成大几岁的孩子来沟通和教育。

在这个阶段,我们也像其他家长一样,希望能培养孩子一些兴趣爱好,送她去各种兴趣班,什么舞蹈啊,主持人啊,英语啊,还有乐器,她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要上什么兴趣班,我们也认为要让她接触过了才知道自己喜欢不喜欢。后来接触了钢琴,她似乎很感兴趣,要学,我们就先带她去音乐学校上了几节课,再问她自己的意见。她说选好了,就喜欢钢琴。我就告诉她,学钢琴很辛苦。老师也告诉她在某一个阶段特别辛苦,要是怕累就别学。我开玩笑地说,钢琴很贵啊,买了就必须坚持下去,这可是你自己的选择。孩子考虑了一下说决定了就要学钢琴,我们就尊重她的意见买了钢琴,果真后面有一个阶段很辛苦,她练得掉眼泪,有时候不想练,我们也不强求她,只是提醒她当初她自己的承诺,她擦了眼泪继续练,不过这期间我们给她的观念是学钢琴主要是为了提高她自己的素养,并不是要拿钢琴当专业。就这样她愉快地练到了六年级,考了钢琴十级,到现在还一直练着。

她开始上小学了,我们先去的是一所孩子有条件去的公立学校,在当地也属于较好的小学,去了后我们发现这个学校每个班的孩子在50人以上。我觉得小学阶段是孩子特别爱表现、更需要被关注的阶段,这么多孩子,老师不可能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情况,所以我们决定给孩子找一个小班化的学校。经过了解,我们把孩子送到了一所私立小学,费用也不算高(小学六年赞助费1.6万,每年学费在3000左右),这个学校每个班基本上就25个学生,事实也证明我们的选择不错,老师很负责,基本都能注意到每个孩子的变化。

由于我家孩子的基础不错,在学校表现得非常优秀,不光是学习成绩,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也表现很好,在她一年级的时候,市里搞了一个优秀母亲评选,学校的老师直接把孩子她妈妈推选上去了。后来发现其他学校推荐的优秀母亲,都是五六年级的大孩子的妈妈,而且这些孩子都获得过各种各样的奖,这个我们真的自叹不如。

因为孩子提前自学了许多内容,到了二年级,学校老师建议孩子直接跳级到三年级,孩子学习方面的事,我们都是比较尊重老师的意见,就让孩子上了三年级。开学后,老师发现孩子还是太轻松,上课不太认真,老是容易走神,于是就跟我们商量是不是给她加点压力,我们就鼓励她写日记写作文,就这样慢慢地调整了过来,她在写作方面也提高了很多。我记得当时跟孩子一起完成过一篇小论文,题目大概是《责任》,我也想趁这个机会让孩子有个明确的目标,大概内容就是每个人每个阶段必须承担的责任,让她知道学生阶段的主要责任就是学习,父母亲的责任是工作为社会做贡献,是抚养、呵护她成长,是照顾好家里的老人,让她知道父母亲的责任和压力远比她大,这样她就会更懂得该去努力。

到了她四年级,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们要去日本几年,有很多人劝我们把孩子留在国内上学,否则以后会跟不上什么的,我们坚决否定,我们一定要带着她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几年的经历我想会远远超过她在学校学到的东西。为了去日本后不会被当地的孩子欺负,我带她去学了半年的跆拳道,锻炼她的勇气,后来又证明这是正确的,我可不想我的女儿遇到事情只会哭鼻子。我们也不用纠结要不要再跳级了,带着她直接去了日本东京。

去了以后,我们又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去有很多华人孩子的类似的国际学校,一个是就在居住地小学校上学。孩子没有一点日语基础,我们问孩子自己的意见,她没有考虑就选择在居住地小学上学,她说这样更能快速地学会日语。她去了学校,学校的老师也是非常好,邀请了一个学生的华人妈妈陪着我孩子上课给当翻译。过了一节课,孩子就跟老师说不要这个阿姨当翻译了,她自己能想办法跟小朋友们沟通,然后孩子靠着几个英语单词、几句日语还有手势就跟同学们混得风生水起。

不到三个月,她的日语已经很流利了,跟同学、老师交流基本没有障碍。就这样,在日本的小学念了三年多非常简单的书,在快离开日本的时候,一位日本老太太和她聊天,说希望她以后做个中日友好的使者,结果孩子一脸认真地说“我就是这样想的”。

我经常说那些一天到晚批评中国教育不行、批评中国孩子不行的人是无知,说真的,那是你自己不行!

从日本回来后,我们重新找到孩子原来上的那所小学,希望能让孩子继续回去上一年六年级,她原来的同学都上初中了,幸好我孩子是早一年上学又跳了一级,回国后重读一年没问题,由于在日本的几年中文丢了不少,孩子在语文写作方面明显有些弱,我们就提醒她自己应该适当地加强一下。到了初中,孩子上了一所不错的中学。这所中学学生非常多,年级有12个班,我就跟孩子沟通,到了初中,那么多孩子在一个平台竞争肯定很激烈,你先去适应,无论排多少名都不要有负担,我们不在意,只要你自己觉得努力了就行。孩子很淡定,说:“没事的,我能赶上。”

初一结束,孩子果然没问题,在级部基本稳定在前50左右,我们从来不主动去问她考得怎么样或者排多少名,都是她爱说就说,不说就不问,我们也算是心比较大的那种家长,只要孩子安全心理健康开心就行。

然而到了初二,我们突然发现孩子开始有一些不一样了,似乎进入了叛逆期,孩子的性格变得暴躁了一些,我们跟她沟通越来越困难,她也不再像从前那样什么事都爱跟妈妈说,变得沉默寡言。我开始担心了起来,也渐渐地失去了耐心,变得不那么淡定了。因为我知道这个时期可以说是孩子的转折点,如果控制不好,孩子就容易自暴自弃或者对自己失去信心,我们就开始找那些孩子比我们大的朋友去取经,也在网上查各种资料,希望能找到一个好的解决办法,然而每个孩子总归都有自己的个性,不是哪种方法能够绝对有效。

在这期间,我记得有一次因为一点小事,我跟孩子爆发了激烈的冲突,我也表现得极端暴躁,就差没动手揍她了。等第二天冷静了下来,我跟孩子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谈话,我告诉她,作为父母,我最大的愿望是她以后的生活能幸福快乐,在这基础上能为社会做点力所能及的贡献那是最好。至于她从事什么工作或者有什么成就,那都是她自己的目标,我们作为父母没有这个权利和能力来替她完成。但是我告诉她,从我们自己这些同学的经历来看,初中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分水岭,决定每个人这一生的大概走向,如果你有自己明确的目标想要去实现它,那么现在开始你就得规划好,如果你觉得你没有什么目标,只想轻松地生活,那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觉得现阶段学习太累了,也可以提出来休学一段时间,我们都表示同意,但是你必须得为自己的这个决定负责。我让她可以请假几天好好地考虑清楚再给我们一个决定就行,我们会充分尊重她的决定。之后她没有告诉我们她的选择,但我们相信她给了自己一个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