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23章 手划龙舟思屈子(1 / 2)

时值端午,在湖光荡漾的生态园区敲响了龙舟赛事的锣鼓。这对区各机关党组织来说,已是第十个年头了。我能有幸作为团队中的一员也来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心中总有着几分与大家一起“负势竞上”的期待与欢快。

然而,这纤长的龙舟看似四平八稳,一旦你踏上船板,便身不由己。左右摇摆、前后俯仰虽非出于故意,但稍有失衡,就会有倾覆之险。只要你未到彼岸,这忧虑便困扰始终。我以初学乍练从头开始,更不免有几分畏搪、有几分献丑。

还是毛主席说得好,“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当你身临其境,才能有所悟道。你看,龙舟船头高坐着鼓手,他的面前是霸气煊赫的战鼓,指挥前进的命令在一次次鼓动。船身十位浆手分作五组,两两并排,协调一致、左右逢圆就能让龙舟跟随团队的意志,而不是被龙舟所制。再就是船尾的舵手,把握方向,来回搅动,自有分寸,否则便到不了你想要去的地方。

鼓手、舵手和不同方位的浆手,他们分工明确、各管一摊,却必须相互关注、相互适应、相互调整,共同努力才能让龙舟又快又稳。

其中,浆手虽然人数较鼓手、舵手为多,却并不见得是压力分散、相对轻松,如果十人的浆手有一人只顾自己,犯了“无政府主义”的毛病,就会大大影响龙舟的进程,甚至在速度、平稳上起相反作用。教练一直强调,每位浆手必须眼看前方,用余光与前后左右相协调,这是划桨的最大关键。

而鼓手虽然不担负推舟的职能,却是整个团队的首领,鼓点的节奏就是浆手划水的节奏。两者凌乱会使前进失去章法,将诱发混乱度的不断扩大,最终导致各自为阵、乱划一气,使力量相互碰撞、相互抵消,削弱不断前进的向心力。

还有舵手坐在船尾并非等闲。舵的方位绝非一成不变,而是需始终观测龙舟行进的方向及时作出调整。好的舵手,能让龙舟践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真理;差的舵手,却只会让龙舟走“弓背路”、“曲线路”。

可见,龙舟竞赛,“团结”二字大于天。团结,不单单是主观的愿望,还有客观的保障和技巧。主观与客观条件的一致程度,决定了龙舟的快稳与否。更困难的是,团结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此时或许团结,彼时却未必团结,需要团队成员始终保持高度紧张认真的态度,有始有终,方能取得佳绩。

训练结束,登岸遥望,只听远方鼓声号子此起彼伏,龙舟开来,泛出数道涟漪,涟漪与涟漪彼此交汇,给人一种向前、向前再向前的鼓励。就在此时,我方对龙舟和端午有了更深的体会。

若说粽叶飘香,包裹米肉,投入江湖,是为了希望楚国屈原能飨受美食,肯定“三闾大夫”爱国主义的作为,表达哀思和敬意。那么龙舟竞技也已传承千年,又是古人的后人出于何种思想,而延续至今呢?

两千两百多年前,楚国的疆土幅员辽阔,财富不可谓不多,军队不可谓不强,但臣子之间内斗不断,国家元首偏听偏信。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宠妃郑袖之流嫉贤妒能,以权谋私,收受秦国贿赂,向楚王进献谗言,疏远屈原。而屈原忠而被谤,却始终怀宝自持,不愿与奸人同流合污。在一叶扁舟之上,屈原与渔夫老者对话,宁愿深思高举,也不愿与世推移,但求一身清白,也不蒙受世俗尘埃。最后,楚怀王落得客死他乡,秦国的铁蹄踏破了荆楚的国都。

回顾这段业已风化的旧事。楚国外侮的由来,首先并非是屈原的不见用,而是楚国君臣离心离德,弄得如一盘散沙,国家难以组织起强而有力的斗争。屈原的满腔热忱当然是值得学习称道的,但他在坚守不被利己主义同化的同时,却无良方救世,从未曾去想团结大多数来有另一番作为,眼睁睁看着楚国日日衰弱,终因找不到人生的出路选择了自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