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17章 行者悟(1 / 1)

在伟大的唐朝,玄奘为了理想而行。

尽管,祖国母亲并不那么同意,自己的儿子离开她的怀抱;但儿子,那解救苍生的志向却异常坚定。他早已把点燃燎原的火种作为此生唯一之使命。

一路上,向这位行者传递的,满是死亡的信息,却没能阻挡求法金刚的脚步;异域中,无数国王踊跃着财富和殷勤,却没能动摇望道弟子的决心。

踽踽而行。

玄奘克服着肉体的痛苦,始终拒绝着享受的欲望。因为痛苦就是让你退却,而欲望则使人站在原地流连。

然而,这还并不是最能考验人的。或者说,玄奘通过克服一个又一个艰难困苦,已经因为意志的磨练而升华了灵魂,经后即便再遇到“活”乃至于“死”的挑战,他已不放在眼里了。

接下来,玄奘看到,佛陀的故乡竟然衰败得仅由野象来看护守卫;也不曾想如来涅磐的菩提树,会因为屡遭兵燹变得如此凋零;而把目光投向圣迹两侧的观音,便更感不安,因为其一已经齐胸湮灭到地下。那可怕的预言昭示,当两座佛像完全入土,佛陀的世界便将从此销声匿迹。

再往前不远,就是玄奘求取真经的目的地——那烂陀寺。可行者却停住了坚定的脚步,围绕菩提树数日里徘徊彷徨……

他在做怎样的思考?

他在担心什么?

一个历尽千辛万苦而执意理想的人,心中涌动的会仅仅是惆怅和感伤?当他发现,即将要得到的东西可能并非如心所想,或者甚至冒出根本虚无的担忧,他会如何自处?!

如此心绪,哪里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所能一笔概括。

法师无疑是在经历比感官折磨更高层次的心灵磨难。

而如果,理想还是理想,虽然没有实现,但那毕竟作为意识还存在,用不着让自己面对理想破灭的自我否定,岂不也很好?这样推开去,扭头归路,或许还可落个乘兴而来,虽未至而最远的美名,岂不更妙?

这滩看似比超越死亡容易得多的恐惧沙漠不知埋没了多少勇敢英雄。而这恰恰又是执着者的附加题,只有他们才会遇到的天龙八部。

令人崇敬的是,在短暂的深禅后,玄奘终于突破了心灵的魔障,走向了梦寐以求的西天圣地,并在学成后走上东归之路,毕生弘扬佛法。正是执着向前的坚定,验证了一个真正无惧的行者,成全了一个穷究天理的学生,涅磐了一个超越世俗的金禅……

古人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易亦也。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一千多年前,玄奘用信仰的坚定,打倒了肉体的折磨、欲望的引诱、自慰的欺骗。

如果说宗教是教人如何面对痛苦,那么一千多年后,物质的丰富使肉体的痛苦极大消解,却也因此削弱了人对信念的要求。

我们会不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当走了好长一段路,仍未见心中的理想,或者路上的环境似乎已不再支持理想的本来模样,许多人便说那理想太远,而应该将就现路。

一面,所谓的“理想”还在;一面,随着现路,“感觉”把自己引向新的目标。彼时彼刻,便可因为新的完全适应而自然将前者抛却,把已经得到的东西说成是“理想”。

或许,就是这两向挤压,把更多人推入了欲望的山谷……

其实,理想的实现并非生命的终极,也断然不是生命的目的。心灵的力量,才是我们一生应该探求的体验。但没有执着的理想,就一定不会有顽强、信心诸如此类超逸的内涵,而实现的途径就是永远出发。

是的,像玄奘法师那样,永远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