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49、戚继光抗倭(1 / 1)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的诗句表明了荡平海寇、保国安民的耿耿忠心。

出身于将门的戚继光,自小喜欢做军事游戏,勤练武功,立志长大做一个文武兼备的统兵大将。当时正遇倭患猖獗的时候,他横戈马上,转战南北海疆,解除了明代中叶最大的外患。

倭,是古代日本名称。倭寇,就是日本海盗。倭寇自元末就开始出现,经常骚扰中国海疆。明朝政府曾一度有效地控制了倭寇的气焰,但中叶以后朝政日渐腐败,武备松弛,倭寇便长驱直入,洗劫乡村,攻打城市。

戚继光17岁时就继承父职,做了登州卫指挥佥事,不久又被提升为署都指挥佥事,专门负责防倭事宜。他上任后加紧训练士兵,严明军纪,修筑防御工事,使倭寇闻风丧胆,不敢再来侵犯。

当时江浙沿海是倭患最严重的地方,江浙吏民亡于倭寇之手的不下数十万人。朝廷鉴于戚继光抗倭有功,就把他调任浙江都司佥事,不久又升任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

戚继光上任不久,就有一股八百多人的倭寇窜到龙山所(慈溪县境)劫掠。明军十倍于倭寇,但倭寇根本不把明军放在眼里,三个倭酋(首领)各带一支人马向明军扑来。明军见倭寇如见虎,纷纷退缩。戚继光见明军如此懦弱,真是又气又恨。他飞身跳上一块巨石上,连发三箭,三个倭酋应声仆地而死。倭寇顿时大乱,明军乘势重新集结反攻,大获全胜。

戚继光深感旧军成分复杂,素质太差,于是解散了旧军。他又从矿工和农民中招募了三千人组成新军,加以严格训练。几个月后,这支新军纪律严明,精通战法,作战勇敢,被人们称为戚家军。

有一次,大股倭寇在台州登陆。戚继光迅速率军迎战,在离台州不远的花街与倭寇摆开阵势。一名倭将左手持矛,右手握刀,出阵挑战。戚继光为了激励将士,就脱掉自己的银铠甲,大声宣告:“谁能打败这个倭将,我就把这身银铠甲奖赏给他!”话音未落,一名小校挺身而出,手持长枪冲过去,几个回合就把那倭将挑翻在地。倭寇见死了一员将领,就一窝蜂似的向戚家军冲来。在戚继光镇定自若地指挥下,戚家军个个奋勇争先。不到半个时辰,倭寇支持不住,纷纷溃败下去,戚家军趁势掩杀过去。倭寇把抢来的金银珠宝撒落地上,企图诱惑戚家军停止追击。但经过严格训练的戚家军对这些金银珠宝根本不屑一顾,依然紧追倭寇不舍。倭寇不是死就是伤,只剩一小股逃回海上。

经过七年的时间,戚家军在平定倭寇的战斗中发展到一万多人,倭寇再也不敢在浙江沿海骚扰了。但他们贼心不死,开始将矛头指向福建沿海,于是戚继光再次奉命率军前往福建剿寇。

倭寇的老巢在宁德县东北的横屿岛上,距岸十里。中间是浅滩,涨潮时一片汪洋,落潮时一片泥淖。倭寇在岛上筑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凭借天然的险要地势,傲视明军。经过观察,戚继光就趁退潮时让士兵携带柴草铺路。戚继光在海岸边的一块礁石上擂鼓助威,戚家军迅速接近横屿。战士们一登上横屿,立即向敌人发起猛攻,喊杀声压过涛声,在大陆岸边都可以听到。不到半天的时间,就摧毁了敌人的构建地防御工事,消灭了倭寇两千六百多人。

后来戚继光又挥师南下,和另一名抗倭名将俞大猷把进犯广东的倭寇肃清了。从此,为害三百多年的倭患被基本平定了。

戚继光的一生,如同他诗中所描述的:“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他驰骋东南沿海各省,历经八十多次战斗,在剿灭倭寇的斗争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人民将永远纪念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简评

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他有勇有谋、忠义果敢的形象成了民族英雄的代表。军纪严明,赏罚必信是戚家军的信条,也是战胜倭寇的法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