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七节 造血及淋巴系统肿瘤(1 / 3)

一、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造血系统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白血病细胞丧失分化、成熟的能力而出现异常增殖,同时正常造血受到抑制,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及白血病细胞浸润机体各组织、器官所产生的相应症状及体征。

急性白血病中医病名定为“血癌”。在“血癌”项下将“急性血癌”作为急性白血病的中医病名。在疾病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可与急性白血病既往沿用的“温热病”、“血证”、“痰核”、“癥瘕”、“积聚”等疾病相似诊治。

“病因病机”急性白血病是正气不足,先天已有胎毒,而后瘟毒,邪毒侵袭,由表入里致脏腑受邪,骨髓受损,正虚邪实,耗气伤阴,气血亏损的动态病理过程。

1.正虚因素:《内经》中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禀赋薄弱,体质不健,胎毒内伏是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母体虚弱,胎中失养,或孕育期间母体感受毒邪,潜伏于内,遗传下代。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卫外不固,无力抗邪而得病,同时,后天不足易罹患疾病,极易形成久病不复的诸虚不足。另外,大病失于治疗,或辨证有误,或选药不当,形成久病不复,以致心血不足,心神失养;脾气虚弱,统摄无权;肺气亏虚,卫外不固;肝阴不足,肝阳亢盛;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诸虚不足,精髓不复可导致疾病迁延不愈。

2.饮食因素:暴饮暴食,饥饱不调,嗜食偏食,饮酒过度,或过食药毒等均会中伤脾胃,而致胃不受纳,脾失运化,气血化生无源。同时,脾土虚弱,水湿不化,可形成痰湿。痰性流注,易流窜脏腑、经络、肌肤而形成痰核;痰易与瘀血交织,形成痰瘀互阻,凝结于胁下形成瘕积;流注于经脉、肌肤之间形成痰核、瘰疬。

3.邪毒因素:正气亏虚,无以抗邪,或邪毒太盛,或长期受环境之毒滋扰,则导致邪毒入里,侵犯五脏,损及骨髓而造成毒聚脏腑、骨髓的病理变化。毒邪侵袭,易伤营血,或内陷心包可引起危急重症。毒邪散发,遍布全身则会出现全身症状。

(一)谷铭三临证心法

谷铭三主任主任从本虚标实论治白血病。白血病素称“血癌”,有急、慢性之分。急性白血病临床上以发病急,伴有高热、贫血、出血为主要特征。而慢性白血病则以乏力、低热、消瘦及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症,综观急慢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是正气虚弱,邪气亢盛,本虚标实之证,是脾肾虚衰的重证。

谷氏认为,由于正气不足,脾肾虚衰,脾不化生,骨髓空虚,精血转化不足,营阴血亏。正虚邪侵,伤阴耗血,邪郁营阴,火毒炽盛则高热不退。阴虚内热则长期低热。热邪迫血妄行或伤阴耗气,气不摄血则出血。进而乏力、消瘦,脾虚生痰,痰核流注则淋巴结肿大,气滞血瘀则肝脾肿大,由于本病发展迅速、病情险恶,因此在治疗上应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

急性白血病临床表现以发热为主者,主要是正气虚弱,邪毒内侵,蕴毒化热所引起。谷氏常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用羊蹄、白花蛇舌草、墓头回、羚羊角粉、鱼腥草、七叶一枝花、大青叶、山豆根、青黛等。其中羊蹄败毒抗癌,清热凉血,是治疗各类急性白血病的首选药物,且用量较大;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据药理试验表明,对白血病细胞如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有抑制作用;墓头回清热祛瘀,临床观察对白血病原白细胞数值较高者,有明显效果;青黛有明显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的作用。上述药物联合配伍羚羊角粉、大青叶、七叶一枝花等清热药,对白血病发热者,有一定疗效。

急性白血病临床表现以出血为主者,主要是阴虚内热,毒热火炽迫血妄行,或气虚不能摄血,或血瘀新血不得归经所致。谷氏指出此病的出血病情急骤,不能单用某一类止血药进行治疗,而应以各类止血药大量联合应用,在辨证施治上有所侧重。如急性白血病则应在清热凉血,益气止血药为主的基础上,加用收敛止血药、祛瘀止血药,常用药是广角、生地黄、黄芪、升麻、仙鹤草、三七粉、血余炭、大小蓟、白茅根、藕节、浮萍、杜仲炭、白及粉、地榆炭等。如上焦出血应用牛膝、降香引血下行;下焦出血应用升麻、柴胡升提中气。另外,出血即瘀血,如患者肌衄所出现的瘀斑等则是瘀血证的特点。

急性白血病表现以贫血为主者,系脾肾虚衰,精血化生不足,或反复出血所致,因此谷氏认为应在健脾益肾补血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用黄芪、当归、穿山甲、鸡血藤、生地黄、熟地黄、黑芝麻、核桃仁、紫河车、土大黄等。

病例陶某,男,49,单核细胞白血病。

患者于今年4月出现发热头痛、鼻出血,自以为感冒,口服土霉素、对乙酰氨基酚等,非但无效,反而病情加重。体温波动在37.8~39.2℃,尤以午后为甚,并感疲乏无力,汗出心悸气短,不欲食,进而面色苍白呈贫血貌,同时发现全身散有红色斑点、斑片。至市某医院检查,周围血象全血下降,收住院。经骨髓穿刺确诊为“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经治疗病情略有缓解,住院医生转请谷氏用中医药配合治疗。

初诊:1980年9月26日。患者形体消瘦,面色苍白,精神委靡,表情淡漠,目无神采,懒言声低,鼻衄齿衄,身有瘀斑,发热不恶寒,心悸气短,动则尤甚,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口干不欲饮,大便调,小便黄。检查:体温37.8℃,脉搏94次/分,血压15.9/10.6kPa。颔下、腋下、腹股沟处淋巴结肿大,多如蚕豆,肝肋下1.5cm,脾肋下3.0cm,质中等,全身散在大小不一的紫红色斑片、斑点。化验:血红蛋白40克/L,红细胞1.31×1012/L,血小板24×109/L,白细胞2.6×109/L,中性细胞0.42,淋巴细胞0.48,幼稚单核细胞0.10.舌淡紫无苔少津,脉象浮大而数。系阴虚火旺,耗气动血,气阴两伤之候。治宜益气养阴,凉血行瘀,清热解毒,以犀角地黄汤、当归补血汤化裁。药用黄芪30克,白茅根25克,生地黄、白芍、生山楂片、当归、鸡血藤、仙鹤草各15克,丹皮10克,焦栀子7.5克,犀角3克(锉,包煎)。水煎服,每日1剂。

11月6日,上方化裁方进29剂。自觉症状好转,发热渐平,体温37.4℃,鼻衄偶发,齿衄依旧,瘀斑色变淡,间有新生。饮食略增,他症同前。方去焦栀子之苦寒,加龟版、丹参养阴行瘀止血,再服30剂,热平血静,瘀斑逐渐减少,近日未有新发。精神转佳,饮食再增,汗出减少,但仍感疲惫,心悸气短,五心烦热,口干不欲饮,夜寐不实。每周输血200毫升,脉弦细数,舌淡红无苔欠润。复查周围血象:血红蛋白77克/L,红细胞2.45×1012/L,血小板56×109/L,白细胞4.5×109/L,分叶细胞0.52,淋巴细胞0.482,幼稚单核细胞0.02,嗜酸细胞0.01.综观脉证,虚火渐敛,气阴未复,拟益气养阴,补血行瘀。药用黄芪50克,鸡血藤30克,生山楂片25克,当归20克,龟板、麦门冬、阿胶(烊化)、丹参各15克,白人参、穿山甲、五味子各10克,鹿角胶(烊化)5克。煎服法同上。

1981年3月10日,上方略有加减,连服3个月,诸恙明显好转,精神佳,面有红色,停止输血。夜寐已安,心悸气短和汗出烦热均渐减轻,脉来弦细,舌淡红,苔薄白。连续6次周围血象检查,各项均趋好转。今查血红蛋白108克/L,红细胞3.2×1012/L,血小板60.0×109/L,白细胞5.3×109/L,中性细胞0.62,淋巴细胞0.36,单核细胞0.02.骨穿复检:骨髓细胞增生尚好,但与正常相比略低,粒细胞系统增生尚可,但表现核左移,个别细胞内有轻度中毒颗粒,红细胞系统与淋巴系统正常,单核细胞系统原幼成熟阶段之细胞仍然存在,但比例不高,并且形态上的病理改变较前为轻,结合未梢血涂片观察所见证明,疗效明显。气阴渐复,血虚未充,刻守原意调之。药用黄芪50克,熟地黄20克,当归、鸡血藤、太子参、枸杞子各15克,穿山甲、龟板、鹿角胶(烊化)、麦门冬各10克,五味子5克。煎服法同前。

上药共服3个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肝脾回缩,偶见齿衄,近期血常规:血红蛋白118g/L,红细胞3.99×1012/L,血小板67×109/L,白细胞5.9×109/L,中性细胞0.72,淋巴细胞0.27,嗜酸细胞0.01.自动停药,1983年5月25日随访,病情稳定。

本例患者系单核细胞性白白血病,临床表现以发热、肝脾肿大及淋巴结肿大,并有出血现象为主。是由热毒炽盛,迫血妄行,瘀血内结,新血不得归经所致。谷氏先以犀角地黄汤加白茅根、焦栀子、生山楂片、鸡血藤、仙鹤草清热凉血、解毒散瘀止血。合以当归补血汤益气摄血,养血滋阴以固根本。当出血症状缓解,阴火热毒之症渐消之后,再用当归补血汤加鸡血藤、穿山甲、龟板、人参、阿胶、鹿角胶、丹参等,健脾益气,养阴消痞,软坚散结。峻补虚损之气阴,祛瘀以生新,诸症有所好转,病情稳定。

(二)王三虎临证心法

王三虎教授标本兼顾论治白血病。认为白血病总的治则是扶正祛邪、标本兼顾。扶正以大补精血为法,祛邪以凉血解毒为法。但在临床实践中,由于体质和病程的不同,往往表现为血热毒盛和精血大亏两大证型。一般地说,急性期多为血热毒盛,慢性期多为精血大亏,而血热毒盛和精血大亏兼而有之的也不少见。从临床观察可见,低增生性白血病以精血大亏为主要证型,甚至贯穿始终。

对血热毒盛证,应以清热地黄汤(原犀角地黄汤)、六神丸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主方。正如叶天士所谓:“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故王氏擅用的药有败酱草、紫草、白花蛇舌草、雄黄、青黛、龙葵、大青叶等。

用败酱草治疗白血病是受《药性论》谓:败酱草“主破多年凝血,能化脓血为水”的启发,认为白血病中白细胞异常增多,与化脓性疾病中白细胞增多类似,故在临床首先运用大剂量(30~60克)败酱草治疗白细胞过高的白血病,效果良好。

后又发现业已证明有抗白血病作用的雄黄在《证类本草》、《本草纲目》中也有“化血为水”的记载,说明了古今医家的认识。

紫草凉血活血,清热解毒,对胃癌、食管癌、肺癌、乳腺癌、皮肤癌等癌细胞有抑制作用,虽然迄今尚未见到抗白血病细胞的药理研究报道,但却非常符合白血病血热毒盛证的病机。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对多种白血病癌细胞有抑制作用”。(《现代中药学大辞典》)青黛、雄黄9:1组成的青黄散,是治疗白血病疗效可靠的成方。龙葵、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都是白血病血热毒盛证的常用药物。龙葵用量为15~30克、大量久服可引起腹痛腹泻等毒副作用。这类药在应用时,常配伍生姜,以防苦寒伤胃。

对精血大亏证,应以独参汤、六味地黄汤、当归补血汤补气血、益肝肾、生精髓为主方。擅用的药有人参、紫河车、鱼鳔、龟甲、黄芪、当归、熟地黄黄、龙眼肉等。人参大补元气,功力雄厚,是将军级药物,尤其适用于低增生性白血病的精血大亏证,常能“挽狂澜于即倒,扶困危于仁寿”。《本草汇言》谓:人参“补气生血,助精养神之药。”《现代中药学大辞典》记载:“人参中提取物的20(R)—人参皂苷Rh2在体外能明显抑制人单幼粒细胞白血病H升一60瘤株。”药理实验也证明,人参可增加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在外周血细胞减少或骨髓受到抑制时尤为明显。临床应用人参制剂结合化疗或放疗治疗癌症。能使白细胞上升、肝功能好转,增强淋巴细胞转化能力,改善症状,延长生存时间。紫河车、鱼鳔、龟甲,均血肉有情之品,能填精补血,黄芪、当归、熟地黄黄、龙眼肉则能补气生血,取精血互化,气血同源之意。这类药在应用时,常配伍陈皮或砂仁,以防滋腻碍脾。同时,考虑到阴阳互根,阳生阴长之理,还酌情配合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等补肾助阳之品。

就辨病用药而言,根据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王氏常选一些具有抗白血病作用的药物。如苏木、半枝莲、天门冬、鹿衔草等。临床上可结合症状及病机,如气滞疼痛用苏木,热毒用半枝莲,阴虚发热用天门冬,肾虚或关节痛用鹿衔草等。另外,对于具有相同或相近药理作用的药物,用药一段时间后,主动调换用药,不仅能充分发挥不同药物的潜在作用而提高疗效,对于长期需要服药的患者,还有防止产生耐药性的作用。

病例魏某,37岁,陕西合阳人。2003年5月8日在西京医院骨穿刺诊断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M2a”,当时双侧腹股沟可触及一大小为1cm×1.5cm的淋巴结,质中,触痛(+)。后予以DA方案治疗2周,再次复查骨髓提示部分缓解。6月份以MA方案继续治疗,6月30日血常规:白细胞2.3×109/L,红细胞1.70×1012/L,血小板618×109/L,血红蛋白54g/L。2003年7月13日经人介绍前来就诊。

刻诊:面色偏黄,精神一般,头晕,困乏无力,胃部不适,口淡无味。舌淡苔少,脉弱。辨病属急痨,辨证乃血中热毒未尽,肝肾精血大亏,气阴不足。法当养阴补肾,护肝填精,气血双补,兼清血中热毒。方以六味地黄汤合当归黄芪汤化裁。药用炙黄芪40克,熟地黄黄、墓头回各30克,山药18克,山茱萸、赭石、白及各15克,当归、人参、龙眼肉、黄精、竹茹各12克,牡丹皮、茯苓、泽泻、枸杞子各10克,陈皮6克,青黛(后煎)5克,冬虫夏草(另包)2克。水煎服,每日1剂。

复诊:2003年7月24日,服上方20余剂,自觉症状好转,复查血象也明显好转:白细胞4.5×109/L,红细胞2.65×1012/L,血小板406×109/L,血红蛋白86g/L。仍服上方,8月又进行化疗1个疗程,副作用表现较重,食欲差,易恶心,腿软。舌红苔黄,脉沉数。白细胞降至2.1×109/L。考虑热象明显,故在上方基础上加败酱草60克,龙葵30克,鱼鳔15克,龟甲、半夏各12克,黄连6克,紫河车5克。服此方后,患者再未行输血。

2004年1月2日,今日患者就诊时,见精神气色较好,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查血常规:白细胞4.6×109/L,红细胞3.96×1012/L,血小板121×109/L,血红蛋白133g/L,均在正常范围。但已与西医要求的化疗时间推后了40余天,而且患者拒绝继续化疗。药用白花蛇舌草、败酱草各60克,炙黄芪40克,龙葵、熟地黄黄各30克,山药18克,山茱萸15克,当归、人参、龙眼肉、苦参、焦三仙、山豆根各12克,牡丹皮、茯苓、泽泻、枸杞子各10克,陈皮6克,紫河车5克。24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04年2月6日,患者精神振作,面如常人,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查血常规:白细胞4.5×109/L,红细胞4.16×1012/L,血小板124×109/L,血红蛋白123g/L。上方去山豆根、紫河车、龙葵、白花蛇舌草,加半枝莲30克,苏木、天门冬、鹿衔草各12克。水煎服,每日升剂。至2004年10月6日,前后服药400多剂,不仅取得了骨髓缓解象的理想疗效,而且在停用化疗药一年的情况下,近日复查仍然是骨髓缓解象,形如常人。

2005年5月4日,患者高兴地述说,近一年多来,坚持服用中药,已停药2个月。前后经过2次骨穿,均为骨髓缓解象,证明“临床治愈”未再复发。观气色如常,也没有明显不适,但舌红,苔黄。炉烟虽熄,要防灰中有火,继续以清热地黄汤(原犀角地黄汤)加味减小剂量服用。

2006年6月2日,停用化疗近3年,患者每月复诊1次,基本上仍以扶正祛邪并用为法,凉血解毒贯穿其中。期间两次复查骨髓,皆未见复发迹象。自述5日前冒暑开车升天,近3天浑身难受,头木,乏力,舌红苔薄,脉数。证属暑热伤气,血热仍在。六一散加味:滑石20克,麦门冬、石斛、荷叶、藿香、栀子、荆芥各10克,黄连、甘草、西洋参各6克。3剂,水煎服,每日1剂。

此后,患者恢复健康,但遵嘱两三月复诊一次,先减补养药,后减凉血解毒药,以三物黄芩汤为主方续断服用至2007年7月初,再观后效。

本例说明了对某些类型的白血病来说,中医立足于配合化疗、固脾肾、益精血是明智的、负责任的。中医、西医目的一样,都是希望患者康复。化疗只是在一定条件下还相当有效的以毒攻毒的一大治法,而中医在针对病因、预防复发、改善体质等方面颇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就是中医的整体观念在抗癌领域的具体反映。

病例谢某,72岁,广西柳州市人。低增生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初诊:2004年10月21日,以头痛、胸闷、乏力3个月为主诉。患者形体衰弱,精神欠佳,表情淡漠,皮肤松弛,皮肤黏膜未见出血点,无发热,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骨有压痛,肝脾未及。白细胞计数为1.2×109/L,血红蛋白80g/L,血小板34×109/L,柳州市工人医院骨髓细胞学检查:低增生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肝胆B超:胆囊结石。前列腺B超:前列腺增生。头颅CT:轻度脑萎缩。西医诊断:1.低增生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胆石症;3.前列腺增生症;4.轻度脑萎缩。因患者拒绝化疗,要求中医治疗。症见:面色萎黄,头痛头晕,胸闷气短,疲软乏力,四肢不温,舌淡脉弱。辨证属精血大亏证,以自拟方通补三升汤为主方加减。药用黄芪40克,茜草30克,熟地黄黄20克,山茱萸15克,当归、黄精、菟丝子、沙参各12克,红参、穿山甲、鸡内金、灵芝、鹿角胶、玉竹、天花粉、枸杞子各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第3诊2004年11月23日,诸症均减,夜尿频,口渴,双下肢困重,舌淡红苔薄,脉细。白细胞为1.8×109/L,血红蛋白80g/L,血小板34×109/L,未见幼稚细胞,效不更方。

第12诊2005年2月27日,患者自觉短气缓解,精神增加,夜尿频数,手冷畏寒,舌淡脉弱。辨证为精血大亏证,阴损及阳,更方为:炙黄芪40克,熟地黄黄30克,红参20克,肉苁蓉、山茱萸、淫羊藿各15克,当归、益智仁、金樱子、桑螵蛸、菟丝子、枸杞子、沙苑子、鹿角胶(烊化)、覆盆子各12克,附子、紫河车各10克,肉桂8克,蛤蚧一对。

2005年6月19日第24诊,头痛,胸闷,乏力,尿频,腿软亦偶有反复,但总体情况尚可。考虑患者病情趋于稳定,服药时间长,原方中药量偏大,将药量减少,配合益气生血的中成药(益血生)予之服用。药用炙黄芪30克,覆盆子、沙苑子、天花粉各12克,台乌药、益智仁、当归各10克,肉桂5克。

第26诊2005年7月13日,白细胞为1.0×109/L,血红蛋白62克/升,血小板15×109/L,精神状态亦不如前。系病重药轻,病情反复。结果表明,白血病毕竟不是普通病,患者病情顽固,病重药轻则难以控制疾病发展,导致病情反复,反证大量的血肉有情之品是必需的。继用2004年10月21日方。病情稳定,生活质量尚好。

2005年12月22日因感冒,咳嗽住院6天,住院期间因停用上方,结果:病情又见反复,面色无华,少气懒言,食欲不振,白细胞1.08×109/L,血红蛋白80g/L,血小板20×109/L。只能继服2004年10月21日方,改红参为20克、加紫河车10克、鹿茸2克。

第59诊2006年4月26日,患者精神可,自述耳聋,下肢浮肿,舌红苔薄,脉弱。辨证为:气血两虚,耳窍不通,肾亏水停,药用黄芪、茯苓各60克,骨碎补30克,红参、熟地黄黄、泽泻、猪苓各20克,防己、泽兰、白术、当归、牛膝、知母各12克,紫河车、灵芝各10克,鹿茸2克。

2006年5月14日第61诊,患者精神可,声如洪钟,耳聋依然,下肢浮肿略减,舌红苔薄,脉弱。复查:白细胞为2.2×109/L,红细胞1.71×1012/L,血红蛋白65g/L,血小板14×109/L。年老肾衰,九窍不利,气血虽有改善,耳聋却难复,勉尽人力,上方加:王不留行,葛根、石菖蒲各10克。

第81诊2006年10月28日,患者单独用中药治疗近2年,病情稳定,生活质量尚好。惟耳聋不效,继用上方。

此后,一则年老体衰,行动不便,再则家人事忙,疏于用药,只能间断服用上方,勉强维持至2007年3月,消耗殆尽而终。

本例单纯用中药治疗白血病,抓住精血大亏证,阴损及阳的主要病机,重用红参、黄芪补气生血,熟地黄黄、当归补血益精,枸杞子、沙苑子、菟丝子、淫羊藿、肉苁蓉温补肾阳,灵活加入紫河车、鹿茸、鹿角胶等血肉有情之品,使年老衰迈之体得以较好的生活质量存活两年多,再次说明不能一味见癌抗癌,而要辨病、辨证论治。

(三)颜德馨临证心法

颜德馨(1920~)教授,江苏省丹阳人。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国医大师”。擅长内妇科疑难杂证,善于活血化瘀之法。辨证分型论治白血病。

1.诊治经验

1)治法以本病骨髓高度增生,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完全相反,应属于实证。较多的则认为,既非虚证,也非实证,而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病理过程。在中西医结合上,一般经过化疗后发生骨髓抑制及缓解期,多主张用扶正,急性发作期用清热解毒。

颜氏认为,目前治疗白血病,化疗期间可用西医主攻,中医兼补,以加强骨髓中正常造血细胞的生长因素,使矛盾的转化有利于机体和正常血细胞,而不利于白血病细胞,也就是注意调动整个机体的抗癌能力,维持正常血细胞的生长。停止化疗后应改补为攻,但这种治疗用药应该是辨证灵活,而不是机械、死板的。一切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辩证法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更为重要。

2)药物:临床观察,犀角能使白细胞迅速下降,使高热缓解,出血停止。李时珍曰:犀角治疗吐血、下血及伤寒蓄血发狂、谵语、发斑,尚有解毒之功。常用的方剂有紫雪丹、神犀丹、化斑汤、犀角地黄汤、安宫牛黄丸,都以犀角为主要成分。

另以雄黄治疗各型急性白血病,能降低白细胞和红细胞,对血小板无影响,结合化疗能起协同作用,也可作为维持缓解期的药物。外敷治疗局部白细胞浸润有效,曾对腹水癌小白鼠做实验,发现有抑制腹水及出血倾向的功能。

3)退热:白血病来势急,热入营血,应从温邪治疗;虚热则属内伤范畴,多以益气扶元、柔养肝肾之法治疗。颜氏对发热的治疗,实者“药不厌凉,凉不厌早”,投以羚羊角、神犀丹、紫雪丹,复方化斑汤,参差取用。临床还看到一些患者的脉搏,如突然转化为弦劲者,待往为复发之征兆,应及时用凉药,治疗青萍之末。病势转安,渐加补剂,如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等。

4)止血:虚则养阴清热、凉血止血,或益气摄血,可选用犀角地黄汤加黄芪,或归脾汤加大补阴丸。实则急治其标,以止血安络为主。除辨证施治外,单味药如连翘、犀角、鲜生地黄、阿胶、紫雪丹、鱼鳔胶等,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本着“血无止法”的方义,化瘀药如蒲黄、赤芍、三七、大黄、羊蹄根、花蕊石等对症施治。颜氏还配合外治方法,以附子、生姜合捣,敷两足涌泉穴,引火下行,同时以大黄末外敷太阳穴以降其热。对颅内出血之患者,有头痛、神昏,颜氏用羚羊角粉、广犀角粉与紫雪丹同服,曾以此多次抢救垂危患者。此外,感染与出血相互关联,治疗中应稍加留意。

2.辩证分型

1)阴虚:消瘦乏力,低热盗汗,头痛头晕,腰酸遗精,两耳轰鸣,口干舌燥,鼻衄齿衄,紫癜,视网膜出血,关节酸痛,咽炎,口腔炎,肝脾及淋巴结轻度肿大,舌红绛、苔剥,脉数虚大。

2)阳虚:头晕自汗,消瘦乏力,肢凉发麻,面白少华,爪甲不荣,或四肢散在性出血,脉虚大或软弱无力,舌边齿痕,舌苔薄白,舌质白而润,白细胞一般均偏低。

3)阴阳两虚:面色苍白无华,或面色绯红,爪甲不荣,低热乏力,自汗盗汗,骨节酸痛,腰酸遗精,便溏或便难,形寒,手足心热,舌质淡,舌尖部起刺或舌质红,脉弦滑而数,或沉微无力。

4)血瘀:胸腹痞闷,关节酸痛,胸胁引痛,低热乏力,入夜多梦,大便色黑,肝脾肿大,月经不行或月经过多,舌紫或有瘀斑,脉涩或数,白细胞偏高。

5)痰热:身热头痛,四肢乏力,鼻衄齿衄,皮下出血,大便不爽,扁桃体、腮腺、淋巴结肿大,舌苔厚腻,脉滑数有力,白细胞大致偏高。

6)温热:高热急性发作,头痛不止,谵语,烦躁不安,四肢有出血点,全身各部出血、尿血、便血,口干而渴,手足瘛疭,舌绛,苔黄腻或灰黑稍绛,脉象弦数。

颜氏对白血病仔细分析归纳,认为辨证不外寒热二证。阴虚、温热、痰热等同属热性;阳虚、阴阳两虚、血瘀等同属寒性。分型对临床治疗上的意义毋庸置疑,但本病虚实错杂,变化多端,因此,又不可执一方一药以论治,必须详细辨证,具体分析,随证斟酌,不拘一法。如①阴虚用养阴清热法。②阳虚用甘温益火法、补阳配阴法。③阴阳两虚则用阴阳平补法。④痰热用清热化痰、平肝软坚法。⑤温热用清热凉血、平肝镇痉法。⑥血瘀用攻补兼施法。故对于各个阶段的白血病皆有一定的缓解或转化作用。

颜氏认为,分型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一般来说,寒性各型病势缓慢,若转为热性各型,则多为恶化之征兆,热性各型病势多较急,故死亡病例多见于温热型中。白血病各型临床表现:多有形瘦无力、面色不华等虚证现象。即使有个别类型或在病程中之某一阶段,其实证现象较为明显,但多为因虚致病,而不同于因病致虚,故是“本虚标实”,治多以补益为主。且患者血象即使稳定,其最后表现与肾气虚脱的证候十分相似,又多数患者经用补肾之法,缓解机会较多。在治疗中除辨证论治外,可选用人参粉、虎骨粉、牛骨髓粉及胎盘,均有一定临床价值。故认为本病主要是肾虚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