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30、治心之要 首在克己(1 / 1)

原文

训曰:顺治元年五月己亥,谕内阁:前任太常寺少卿李棠阶奏条陈时务一折。据称:用人行政,先在治心;治心之要,先在克己。请于师傅匡弼之余,豫杜左右近习之渐,并于暇时讲解《御批通鉴辑览》及《大学衍义》等书,以收格物意诚之效。

——康熙《庭训格言》

白话

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己亥,谕告内阁:前任太常寺少卿李棠阶所奏有关当代时事看法的条陈折文。据他所说:用人之事,首先要治其心;而治心的关键,则首先约束自己。希望在师傅辅佐、指导之外,预先杜绝左右亲幸之人的坏影响,并在闲暇之时,讲解《御批通鉴辑览》和《大学衍义》等书,通过这种方法,以求达到使自己能推究事物的原理、端正思想的目的。

家训史话

汉文帝刘恒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几个真正提倡节俭的皇帝之一。史书上记载他老人家在位时,生活十分朴素,经常身着粗袍;修建陵墓全用泥瓦,甚至连墓室装饰也明令不准使用金、银、铜、锡等贵重金属;所宠幸的慎夫人,随文帝过着简朴的生活,平时不着一般贵夫妇穿的拖地长裙,而是像劳动妇女那样“衣不曳地”,所居住的室内帷帐全无绣龙描凤的纹饰。一次,汉文帝想在宫内修一座露台,就向工匠打听所需花费,当工匠告诉他修成需要百金时,汉文帝马上感叹:“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于是放弃了原先的打算。

那时,国家刚刚摆脱兵祸,神州满目疮痍,犹如废墟,库徒四壁,财力贫弱,皇帝出巡时竟连一辆有派的马车都找不到。平民百姓更是生计艰难,一遇灾年,赤地千里,饿殍遍野,鬻妻卖子,颠沛流离。

经济状况的恶化,迫使汉皇帝采取了一系列稳定局势的措施,诸如减轻赋税,抑商养农,募民还乡等,很快使濒临崩溃的国家经济有了些许生机。与此同时,另有一股不健康风气在悄然增长,那就是宗室列侯的骄奢淫逸。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私欲,不惜以增加封国内百姓的负担为代价,使稍得喘息的民生,又坠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为解决此弊,汉文帝决然推行节俭之风,以抵制奢靡的侵害,并且身体力行以影响官风、乃至民风。据史载:“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富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他的做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谓“汉兴,扫除顽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十六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终于造就了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节俭社会。

古训今鉴

汉文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拒奢尚俭的皇帝。并不是他没有这样的欲望,而是不敢放任自己。

于康熙帝率先垂范尚俭戒奢,同时经常训戒监督民部、工部等理财部门注意节省开支,又在全国范围内惩治贪腐,提倡居官清廉,从而有效地抑制了清初官场中业已滋生蔓延的奢靡腐败之风,保持了康熙朝数十年间的政治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