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四节 书后絮语(1 / 1)

这里结集的是笔者2005年1月至2010年年底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健康版“健康箴言”专栏发表的短文。这些短文之所以能够结集成册,首先应感谢《人民日报·海外版》健康版的厚爱与支持,特别是先后担任责任编辑的冯军军和喻京英同志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没有她们两位恪尽心力的支持、帮助与鼓励,笔者200多篇短文不可能在“健康箴言”专栏陆续见报。这些小块文字,篇幅虽不大,但每篇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某些见解,行文也注意到辞章、义理、考据,长短适中,有趣味性,因而受到传媒的关注和广大海内外读者的欢迎,先后为十多家文摘报刊和数十家知名网站转载和转录。为了满足海内外读者的需要,在金盾出版社的支持下,将分散发表的文字结集成册,作为《古今养生名联赏析》出版,收入的短文基本维持原貌,只对部分内容作了增补。

结集这样的小册子,是笔者始料不及的。笔者只是一个楹联爱好者,而且只是对养生对联情有独钟。长期以来,虽然在一些报刊上散见过一些养生对联,但为数不多,细数起来不过20多副,且有的流传较广的养生对联的原撰者还有张冠李戴的情况,这些笔者在拙著的第37、90、92、119页已有所说明。查阅从清代梁章钜的《楹联丛话》到今人编著的大量楹联书籍和楹联辞典,虽有大同小异的不同分类,但尚未发现专门的养生类对联。其实,我国历来有儒医不分家的传统,有些名医、养生家就是鸿儒道、佛的大师,有些学者、诗人也通晓中医和养生学。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雅士、先哲前贤、杏林巨擘不仅深谙养生之道,寿登遐龄,而且总结自身养生经验,濡墨挥毫撰写了许多构思巧妙的养生联。这些养生佳联妙对不仅给人们以艺术上的享受、思想上的启迪与教益,也是祛病延年的良方,是楹联百花苑中的奇葩。只是这些对联散藏于历代诗山联海之中。为了辑注养生对联,笔者近20年来,断断续续阅读和查阅了包括《全唐诗》、《全宋诗》、《清诗汇》等历代诗歌和《楹联丛话》、《楹联丛编》、《中国楹联大辞典》、《分类名联鉴赏辞典》、《中国名联系列》等大量楹联书籍,还阅读了上至先秦下至明清的400多种养生著作,其中包括儒、道、佛、医各家的养生气功著作,旁及与养生有关的诗词曲赋民谚歌诀,以及包括《随园诗话》在内的宋代、清代多种诗话与宋元明清的大量笔记小说等。皇天不负苦心人,多年来,笔者一面在金盾出版社的支持、指导下,主编出版了《中华养生名言警句精选》;一面在诗山联海中,不揣冒昧,尝试着以养生理念指导觅联,又从联语中体悟养生之道,每有所感,即缀字成文,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竟然辑注了250多篇,包括梳理在一起的内容相同和相近的对联,数量会更多一些。这些养生对联如果能对读者朋友的身心健康、休闲生活有所裨益,则吾愿足矣。当然笔者对联语的理解仅是一得之见,难免有偏颇不当之处,诚望读者方家不吝赐教。

在学习、辑注、梳理养生联中,曾得到《人民日报·海外版》健康版责任编辑冯军军、喻京英同志和金盾出版社责任编辑的指导、帮助和鼓励,鄢大法、熊正清、刘作忠、赵弗曼诸位先生拨冗阅读了全部书稿或部分书稿,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熊经浴

201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