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秦茶生丽质 茗品早开发(1 / 1)

(2005年9月)

茶是源于我国的世界三大软饮料之一,全世界现有20多亿人钟情于茶饮。我国的茶树种植面积约为1700万余亩,年产茶叶70多万吨,产值200多亿元。茶叶是我国具有传统优势的农产品,年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位。大量的研究证实,茶叶在抑菌、抗病毒、防癌抗癌、防治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具有良好功效。21世纪是“绿色世纪”,追求安全、优质、营养食品生产正成为全球农业发展的主流,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茶叶,是今后世界茶叶市场的潮流和趋势,有着广阔的前景。

陕西省茶叶产于陕西南部以汉中、安康、商洛三地为主的秦巴山区,是古代巴蜀茶产地的一部分。该地区昼夜温差大,气候温和,水、热、光、土壤条件好,是我国最北缘的优质茶区。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茶叶产量稳步增加,茶叶质量不断提高。目前,陕西省茶园面积已达76.3万亩,年茶叶产量8000多吨,茶叶产业已成为茶区农民群众和地方财政增收的重要来源,午子仙毫、汉水银梭、秦巴雾毫等一大批名优茶叶投入生产。

虽然陕西省茶叶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茶叶生产过程中还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陕西省茶产业的发展。茶园老化、茶叶生产的科技投入不足、茶树良种普及率过低,导致陕西省茶园广种薄收,单产低。陕西省目前茶园亩产仅14.74公斤,远低于国内平均水平;此外,茶叶生产及经营规模小,龙头企业少,集约化程度低。当前陕西省茶叶经营是以自产自销为主体的“小农经济型”行业,管理的主体是“家庭”,经营方式是自销,各自为政,缺乏竞争力;另外,陕西省虽然开发的茶叶品牌众多,但多是一县一品,各自为政,产量均不能形成规模。如紫阳的“紫阳富硒毛尖”年产50吨、西乡的“午子仙毫”年产5吨、南郑的“汉水银梭”年产4吨、镇巴的“秦巴雾毫”年产5吨、宁强的“雀舌”年产0.5吨,其他品牌年产甚至更低,而且品牌认可度有限。

目前,陕西省还没有专门的茶叶研究机构,陕西南部茶区也没有市一级的茶叶科研机构,这严重制约了陕西省茶叶产业的发展。按照国家每600亩茶园要有一名技术人员的要求,陕西省茶叶技术人员严重短缺。到2010年,陕西省茶园面积达到110万亩,起码需要茶叶技术人员1500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事茶树品种的选育、茶树无性系繁殖、无公害茶园的建设和管理、名茶品的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培训茶叶技术人才是发展茶叶产业的当务之急。一方面可以加大茶叶方面的研究,为广大茶农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增加茶叶生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为茶学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提供必要的平台,有利于吸引国内外茶叶界精英的加盟,这对陕西省茶学学科的发展及茶叶产业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针对国内外茶叶科技与茶业市场的发展趋势,结合陕西南部经济特色及优势,在茶树种质资源及遗传育种、茶叶无公害栽培、加工、次级代谢产物研究等方面开展工作,以加快茶业产业化进程。为此,陕西省在“十一五”期间,应在以下方面着力做好工作:

——收集全国具有代表性的茶树种质资源,建立茶树种质资源圃。

——建设茶艺馆,并进行茶文化方面的研究。

——在陕南某区建立茶叶科技示范园,加速茶叶生产管理技术的推广;整合培育自己的名优茶品牌,并进行规模生产。

——组建陕西省的茶叶研究中心,带动整个陕西及西北地区的茶产业的发展。

陕西省具有发展茶叶产业广阔的市场空间,整个西北五省区的茶叶产量为1万吨,销量为3万吨。十年后,预计陕西省茶叶销量缺口为1.5万吨,整个西北的茶叶销量缺口将超过4万吨。面对未来的茶产业市场,早认识、早起步、早发展,才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