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L 体内外寄生虫(1 / 2)

寄生虫感染是新进小猫常见的疾病,尤其以流浪猫最常见。因此,如果没将新进小猫做好隔离或是驱虫,很容易就会让家中的猫咪感染到寄生虫。寄生虫一般分成体内寄生虫(蛔虫、球虫、绦虫、梨形鞭毛虫以及心丝虫等)和体外寄生虫(跳蚤、疥癣虫等)。但如果猫咪处于半放养状态,常常有机会接触到外界或其他流浪猫,可能就需要特别注意寄生虫感染的问题。定期帮猫咪驱虫,可以有效地防止猫咪感染寄生虫。寄生虫不但会感染猫咪,也会传染给人,是属于人畜共通的传染病。因此,定期帮猫咪驱虫,可以有效防止猫咪感染寄生虫,也可以防止其传染给人。

蛔虫

猫体内寄生虫最常见的是蛔虫,主要是寄生在消化道,体长约3~12厘米的线状寄生虫。

感染途径

大多数是经口吃入虫卵而感染,例如接触到污染的粪便,或是体内有蛔虫的母猫经由乳汁传染给小猫。

症状

1 感染蛔虫会造成小猫呕吐、下痢,有时甚至会在呕吐物或粪便中发现虫体。

2 感染的幼猫可能会腹部胀大、体重减轻和发育不良。

3 成猫感染后通常无症状,有些猫咪可能会直接拉出或吐出虫体。

治疗

确诊后,给予口服驱虫药,隔两周再驱一次。第二次驱虫主要是要杀死从卵孵化的成虫。

预防

平日预防可给予口服驱虫药(倍脉心、猫心宝)来预防,也可用体外驱虫滴剂(心疥爽、宠爱、滴即乐等),一个月使用一次。有新进小猫时,除了常规性驱虫外,也必须隔离一个月。

人类的症状

人也会感染蛔虫,特别是免疫力弱的人和小孩;蛔虫卵会在肠道中孵化成幼虫,在肝脏、眼睛、神经等身体器官中移行。幼虫在人的内脏中,会造成食欲不振和腹痛的症状;而若幼虫移行到神经,会造成运动障碍和脑炎;若移动到眼睛,则会发生视力障碍。

绦虫

瓜实绦虫也就是所谓的绦虫,一般为50厘米长的体内寄生虫,主要寄生在猫咪的小肠之中。

感染途径

绦虫不像蛔虫一样是经由虫卵感染,一般是跳蚤食入绦虫的虫卵后,使得跳蚤的体内有绦虫的幼虫寄生,如果猫咪在舔毛的过程中将跳蚤食入,也会造成猫咪感染绦虫;而若跳蚤跳入人的口中,人也会因此感染绦虫。此外,接触到污染的粪便也有可能感染绦虫。

症状

成猫大多没有症状,有些猫咪会因为痒而有磨屁股的动作。但小猫可能会造成下痢,严重下痢甚至可能导致脱水,但较少见。

在猫咪的粪便上或肛门口周围可以发现白色像米粒大小的虫体,会伸缩移动。但干后的绦虫会变成芝麻大小的颗粒,可在猫咪周围发现。

治疗

可给猫咪口服驱虫药,隔两周再驱一次,也可用体外驱虫滴剂(滴及乐)。

预防

平日预防可给予口服驱虫药,也可用体外驱虫滴剂(滴及乐),一个月使用一次。预防跳蚤感染可以降低食入绦虫的概率,有新进小猫时,除了给予常规性驱虫外,也必须隔离一个月。

人类的症状

大多数人也都没有症状,但是小孩感染的话,可能会有腹痛及下痢的发生。

球虫

球虫是具有专一性的细胞内寄生虫,一般是在小肠中。在抵抗力差的幼猫会造成严重的下痢症状,如果没有治疗甚至可能造成死亡。而球虫能在体外环境中生存几个月之久。

感染途径

球虫的感染时通过猫咪吃入有球虫污染的食物或水直接感染,或是猫咪吃入带有球虫的宿主(啮齿类动物)而间接感染。之后球虫会在小肠中发育而增殖,再经由粪便排出,继续感染给下一只猫咪。1个月大的幼猫如果处于紧迫或拥挤而且卫生条件差的环境中,会造成免疫功能降低,球虫感染也容易因此发生。

症状

感染的小猫会有下痢及黏液性血便,下痢会导致小猫体重变轻、发育不良以及脱水;症状严重的小猫甚至会死亡。而成猫若感染球虫通常没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