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定海神针(1 / 2)

金融危机后,压在中国人头上最大的问题,并没有随着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四处“救急”而缓解多少。

原因很简单,中国商品旧日的最大买主——欧洲、美国、日本的订单大幅度下降,而他们所提供的购买力绝非其他经济体可以轻易弥补得上的。中国在拉美、非洲等地获得的订单,数额不足以补上这个窟窿。

所以,中国人必须找到一个“黑洞”,这个“黑洞”必须可以提供足够的购买力,吃下中国生产的商品。

这是一个超级难题,但是中国有这个难题的答案。

答案就是国家投资。

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人第一个应对措施,就是四万亿投资的出台以及接着放出的十万亿信贷。

这些巨额资金释放出来,化作滚滚流动性,径直流入国家主导的铁路、公路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俗称“铁公基”)。这些达到上百个之多,每个规模均达到百亿、千亿人民币乃至万亿人民币的巨型项目,如同一个个黑洞一般,将中国的剩余产能统统吃下。

自然,我们知道,这并非全部。因为,在地方层面,成千上万的工程项目同时上马。这大大小小的国家和地方主导的项目合在一起,形成了巨大的需求,这个需求,将不仅能够消化剩余产能,而且会拉动中国经济在高速车道上继续飞驰。

同时,一切直接牵涉其中的经济人(如供应市政工程的承包商、工人、绿化植物供应商、建筑商、装饰用品商等)和间接牵涉其中的经济人(如为建筑工人提供食物和商品的一切商家)在为政府之投资活动提供服务的同时,并获得报酬,这报酬将会化作他们的购买力。这流动性和购买力,将会化作经济运行的动力,推动整个经济体系继续运作。继而,全社会经济行为得以运行,循环不止。

然后,这个循环一轮一轮进行下去,这就是我们天天听到的“扩大内需”。

话说至此,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清楚,做到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中国之所以能够做到,其最大的保证,是中国那个“土航母”体制,以及中央对于地方(中国经济的实际组织者)如臂使指的行政制度。

这就是我们从新闻中反复听到的“率先走出危机的中国经验”。

实际上,这个“经验”只能在中国出现,除了中国,谁也玩不了。原因有二:

第一,土航母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第二,中国政府手中握有一笔巨大的财富,其数额之大,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那就是占世界面积7%的土地。

到了今天,这笔财富变成了国家经济的定海神针。有了这笔本钱,中国人即可从容释放流动性,而不必如同津巴布韦政府一般提心吊胆。

稍稍懂得一点经济学知识的人都知道,货币和流动性的背后,若是没有实物财富对应的话,后果就是在津巴布韦出现的恶性通胀;而中国人新释放出来的流动性,背后有一大笔实物财富与之对应。而且,这笔财富数量巨大,只要掌握好节奏,这个“中国经验”即可高枕无忧地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