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43、亡王之机,必其治乱,其强弱相踦者也(1 / 1)

原文

亡征者,非曰必亡,言其可亡也。夫两尧不能相王,两桀不能相亡;亡王之机,必其治乱,其强弱相踦者也。木之折也必通蠹,墙之坏也必通隙。然木虽蠹,无疾风不折;墙虽隙,无大雨不坏。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以为亡征之君风雨者,其兼天下不难矣。

——《韩非子》

译文

有亡国征兆的,不是说国家一定灭亡,而是说它可能灭亡。两个唐尧不能相互称王,两个夏桀不能相互灭亡;灭亡或称王的关键,必定取决于双方治乱强弱的不平衡。木头的折断一定由于蛀蚀,墙壁的倒塌一定由于裂缝。然而木头虽然蛀蚀了,没有急风不会折断,墙壁虽然有了裂缝,没有大雨不会倒塌。大国的君主,如能运用法术作为暴风骤雨去摧毁那些已有灭亡征兆的国家君主,那么他要兼并天下就不难了!

法家智慧故事

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韩非子这段话给了后世很大的启示,虽然韩非子因为遭到嫉妒而被杀,但他留下来的王者之道缺启迪了后世无数人。韩非子在《亡征》这篇文章中列举了很多可以成为亡国之兆的事例,两方对阵,弱点明显的就会变成死点,因而无论何时,不能不关注他人的弱点并引以为鉴。

越国国君无疆在位时,无疆继位后颇思振作,想重振雄威,整军与中原各国争霸,他把目标放在了齐国,决心兴兵征伐。齐威王(田忌赛马中那位君王)派使者去劝阻无疆。使者说:“越国如果不讨伐楚国,不能称王称侯。大概越国不敢不讨伐楚国的原因,是因为没有三晋(指当时的韩、赵、魏三国)的帮助。韩、魏两国如果追随越国进攻楚国,不但损兵折将,而且自己的领土也会受到威胁。那么,越国如此看重同三晋的盟约有什么意义呢?”

越王无疆说:“我与三晋结盟,并非让他们为我打仗。只是希望魏国把军队驻扎在大梁城下,威慑楚国,使楚军被牵制而无法威胁越国和中原各国,那么大家就可以合力打败楚国,韩、魏两国就可不战而分得土地,不耕种而获得粮食。现在韩、魏两国不这样做,却在黄河、华山之间互相攻伐,被齐国利用。我所期待的韩、魏两国如此失算,我怎么能依靠它们称王呢·”

使者说:“越国没有灭亡真是万幸呀!我不认为那种像转动眼珠一样运用智慧,能看得见毫毛却看不见睫毛是值得看重的。现在大王知道三晋的失策所在,对越国的失误却自己没有察觉。这就是刚才我用眼睛所作的比喻。大王所期待三晋的,既不是让他们效汗马之劳,又不是与越国军队结成同盟,只是希望他们来分散牵制楚国的兵力。现在楚国的兵力已经分散了,还有什么期待于三晋的呢?”

越王无疆问道:“为什么这样说?”

使者回答说:“楚国布置军队的战线长达三千七百里,兵力分散还有比这更大的吗?这样好的时机不进攻楚国,我由此知道越国是大不足以称王,小不足以称伯的。再说,雠、庞、长沙等地是楚国的粮食产地,竟陵泽地区是楚国的木材产地,越国如果寻找机会用兵打通无假关,那么这四个城邑就不能向楚国郢都进贡粮草物资了。我听说图谋称王而没达到,至少也可以称伯。然而不能称伯的原因,是由于策略上的失误。因此希望大王调转兵锋,进攻楚国。”

在齐国使者花言巧语下落入了圈套,放弃了原先的既定计划,莽撞地进攻楚国。楚国国君楚威王大怒,兴兵伐越, 越王无疆率军亲征,迎战楚军,双方展开激战,结果越军大败,连越王无疆也在阵前被杀。楚国趁机攻取越国的吴地,并一直推进到钱塘江,设立江东郡。

越王无疆突然被杀,越国彻底崩溃,王族们开始互相残杀,各自称王,无疆之子玉逃回都城会稽称王,但只能控制都城周围,无法再统一越国。楚国趁机坐收渔翁之利,将越族势力击退到沿海岛屿,此后楚国逐步控制越国故地。越国因此分崩离析,各族子弟们竞争权位,有的称王,有的称君,居住在长江南部的沿海,服服贴贴地向楚国朝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