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1 / 3)

教材分析

“题解”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标题是新颖而奇特的,读者触题生感,会产生一连串联想:

“我”是谁?

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

把心脏带回祖国,不是带给哪一个亲人,又有着什么特定背景?

这一标题体现了表达心愿或提出此项要求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实际上,“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波兰音乐家肖邦弥留之际发自灵魂深处的呐喊,作者以此入题,突出了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临终请求,集中反映了他眷顾祖国的强烈心声,有力地撞击着读者的心弦。

原来,肖邦的祖国波兰在19世纪初被欧洲列强瓜分,尤其是沙皇俄国侵占了他们的大部分领土,他被迫离开祖国,到法国巴黎一住竟是18年,终于忧劳成疾,临终之际不忘深受苦难的祖国,爱国之情实在震撼人心啊!

“结构分析”

本文记叙了波兰音乐家肖邦被迫离开祖国,全身心投入音乐创作,客死巴黎的经过,突出了他“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临终请求,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全文六个自然段,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写波兰被列强瓜分,肖邦被迫离开祖国。

这一段只有三句话:第一句点明时势特点,19世纪初,波兰被列强瓜分,沙俄侵占了十分之九的领土;第二句交代波兰人民饱受苦难;第三句突出肖邦在此种形势下不得不离开祖国。可以说这是特定时代背景。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亲人,恋恋不舍地离去。

这一段先交代时间、地点、告别、离开;然后详写城郊送行,老师和同学唱歌、嘱咐、赠送泥土;进而点示两情依依,不忍离别。这一段围绕“爱国”这一中心,写得情意殷殷,令人伤怀,更令人感动。

第三段(第三至四自然段):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先围绕《革命练习曲》写,从背景、情感写到创作及作品内涵,具有特定性;接着则是概括叙写肖邦思念祖国、发愤工作的情景。两小段都紧扣爱国情深这一主旋律。

第四段(第五至六自然段):写肖邦弥留之际请求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回应开头的被迫离开祖国,在巴黎一住18年;回应上面所写发愤工作,废寝忘食,交代肖邦积劳成疾;回应标题,点示他在弥留之际提出“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请求;末了则突出他带着亡国之恨与世长辞,重点还在爱国情深上面。

离开祖国思念祖国想回祖国,这是一条情感主线,贯穿全文,通篇凝聚着爱国之情,给人以深沉而强烈的艺术感染。可以说,“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成为全文的焦点。

“字词推敲”

“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句中的“不得不”采用了双重否定以示强调的格式,表示了强调肯定的意思,表明肖邦离开祖国是无可奈何,被迫如此,这才“满怀悲愤”,他多么热爱祖国,舍不得离开啊,这一结果是帝国主义列强造成的!因此,“不得不”集中体现了当时的特定情势,体现了肖邦的矛盾心理,用得实在好。

“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句中的“倾注”一词,表层意思是比喻把力量或精神集中到一个目标上,用在这儿还有它的特定内涵:祖国沦亡,被迫出走,作为音乐家的肖邦有什么办法?唯一的办法是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倾注全部心力,借以寄托他对祖国刻骨相思之情。从他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发愤工作中可见一斑了。

“当时他才39岁。”句中的副词“才”用得好,好在哪里?好在含义深刻,寓意丰富:肖邦具有杰出的音乐才华,然而英年早逝,饱含着无限痛惜之情;肖邦英年早逝,究其原因在于列强瓜分波兰,迫使他愤忧交加而造成的,岂不深藏着强烈的谴责之意?

“句子含义”

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这一句式似曾相见,列宁就提出过“学习、学习、再学习”。但“工作、工作、再工作”有其特定含义:列强瓜分波兰,肖邦被迫背井离乡,远赴法国,在此国难当头之际,他只有将全部精力倾注于音乐创作,以音乐的旋律表现祖国人民的呐喊与抗争,借此稍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吧,所以他才孤灯长夜、不眠不休地工作,“工作”的连续反复,固然在勉励自己,其实也是他已经这样工作的真实写照。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弥留之际”指病重快要死的时候。肖邦临死之前还要嘱托姐姐,在他死后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表现了他至死不忘祖国,他要与祖国永远在一起的强烈的爱国之情。远离华沙的异国他乡虽然也可以给他提供一席安眠之地,但毕竟不是自己的祖国,将心脏带回去,长眠祖国的地下,多么执着,多么炽热,多么情深啊,真是爱国之心跃然纸上,催人泪下!

“语段理解”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写得情深意浓,十分感人。理解这一语段,着重抓住以下几点:

一是告别。

作者先点明时间(1830年11月的一天),渲染景色(雾霭弥漫,景色凄迷),点示年龄(20岁,与下文18年、39岁照应),突出华沙(波兰首都,表明这次告别是离开祖国),暗示了肖邦的心情。

二是送行。

送行之人(老师和同学,可见亲近),临行唱歌(老师“特地”谱写,从《即使你远在他乡》的标题,联系老师的话语,可以想见其内容不外乎要他时时刻刻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赠送泥土(祖国波兰的泥土,象征着祖国,而“特殊礼物”的含义正在于此吧,泥土而用闪闪发光的银杯装贮,更表明泥土的珍贵,寄托了希望肖邦的心永远和祖国在一起的深意)。

三是离别。

肖邦泪水盈眶(听歌的触动,泥土的寓意,深深地感染了肖邦,自然忍不住,激动不已),接过银杯而回望华沙(老师同学的深情、对祖国的眷恋促使他回首远望华沙,“祖国”已在他的心灵深处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了)。

总之,这一语段无论肖邦告别,师生送行,再度回望,都集中体现了大家热爱祖国、不忘祖国的满腔深情,分外感人。

“写作特色”

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一以贯之,这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能感人。阅读《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文章,就会情不自禁地被肖邦的满腔爱国之情深深感动。那么,本文是如何以爱国之情为红线贯串全篇的呢?

一是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悲愤之情。

欧洲列强瓜分波兰,尤其是沙俄侵占了波兰十分之九的领土,整个波兰陷入苦难深渊。眼看侵略者横行无忌,广大人民饱受欺凌,作为热爱祖国的年轻音乐家怎能不满怀悲愤?祖国已经没有了他的容身之地,“不得不”忍心离开,多么无可奈何,多么难以割舍啊!

二是离别祖国时的眷恋之情。

肖邦不得不告别亲人,离开祖国了,师生们前来送行,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叮嘱“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赠送装有祖国波兰的泥土的银杯,点示这是“特殊礼物”,无不以热爱祖国为依托,而肖邦“感动”不已,“再也忍不住”溢满眼眶的泪水,尤其是手捧盛满祖国泥土的银杯,回首远望首都华沙城,无不显示了他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三是日夜思念祖国的赤子之情。

肖邦虽然离开了祖国,远在异国他乡,然而日日夜夜、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祖国,他关心祖国命运,发愤忘我工作,他要将全部精力倾注到音乐创作中去,表现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他要工作、工作、再工作,把自己的有限力量投注到报效祖国的努力中去,这思念祖国实际上是强大的感情动力啊!

四是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

肖邦不分日夜,忘我工作,终于积劳成疾,走向生命的终点,然而,他在弥留之际仍然紧握姐姐的手发出临终请求,请求姐姐在他死后将他的心脏带回祖国,他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这是多么执着的爱国深情!这种爱国之情至死不渝,该是何等感人,何等催人泪下!(贾美院)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主要是写著名钢琴家肖邦在祖国遭受列强瓜分的时候,满怀悲愤之情,离开祖国。在远离祖国的日子里,他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激励祖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全文字里行间都流淌着肖邦强烈的爱国热情。为此,可作如下教学设计: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课始,通过谈话,导入课文。接着,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并且自主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同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二、精读课文,体会肖邦的爱国情怀

学习第二段,通过朗读、想象、背诵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从文中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感受老师埃斯内尔对肖邦的殷切希望。

学习第三段,通过抓住关键的词语和句子,不断朗读、比较、体会,感受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感受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之情。

学习第四段,反复朗读、理解肖邦去世前对姐姐说的一段话,感受这位伟大的钢琴家临终之前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三、拓展延伸,感受肖邦的人格魅力

引导学生收集肖邦的故事,听听肖邦的音乐,从而更深层地了解人物,感受其人格魅力,使肖邦这个人物形象更生动、更丰满,使其永远活在同学们的心中。

“思路提要”

依据“离开祖国思念祖国想回祖国”这条情感线索,整个教学思路为:

谈话导入,初步感知课文的梗概感受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感受老师对肖邦寄予的无限希望体会肖邦为了祖国而忘我工作的精神感受肖邦至死不忘祖国,希望能将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永远躺在祖国的怀抱中的爱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