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6.1 无障碍设计(1 / 3)

“人”是具备血肉、丰富感情一面的,活生生的、具体属性的人,也是有家庭、职业、社会角色、社会地位,有人际关系的社会属性的人。因此,人体工程学中所有的科学、技术和艺术的因素都围绕着“人”这一环境主体。

归根结底,人体工程学的服务对象就是人,其目标就是尽量服务于最大众的人或人群。但其不能同时满足所有人,满足所有人是人工学学科发展不断追求的终极目标。在一般情况下,社会生活中大多数人都能够享受到人工学标准的环境产品,除此之外,许多特殊人群,如残疾人,老年人、儿童或无家可归者都有着特殊的生理、心理特征;都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生存和生活需求。对这些人群的生存状态和生理、心理特征的研究是人工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最新统计已有6000万残疾人口,除此之外,有些城市已经进入到老龄社会,如北京、上海等国际化大都市。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大中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在目前社会养老机制尚不健全的条件下,仅依靠社会资源尚无法承担如此巨大的压力,在一段时间内还要依靠家庭的力量,面对这样的弱势群体,我们必须考虑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问题。目前,在许多城市设计方面也考虑到了老年人及一些残疾人的特殊生活需求。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城市文明的体现。

城市环境所涉及的主体应以老年人为中心。由于儿童的生理指标变化较大,给设计带来极大的不便;另一方面,儿童的生活有家长或监护人照顾,因此在环境使用上不会带来太多的不便。而老年人一方面在人口数量的上升趋势上要大大超过残疾人口的比例,另一方面大多数的老年人都患有不同的疾病。因此,人虽然在某些城市环境的使用舒适性上青壮年人和老年人的需要和感受不同,但在城市整体环境设计和规划中要尽可能倾向于老年人。

6.1.1 无障碍化的概念与标准

1.无障碍化概念

无障碍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信息和交流的无障碍。物质环境无障碍主要是指:城市道路、公共建筑物和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建设应方便残疾人通行和使用,如城市道路应满足坐轮椅者、拄拐杖者通行和方便视力残疾者通行,建筑物应考虑出入口、地面、电梯、扶手、厕所、房间、柜台等设置残疾人可使用的相应设施和方便残疾人通行等。信息和交流的无障碍主要要求:公共传媒应使听力和视力残疾者能够无障碍地获得信息,进行交流,如影视作品、电视节目的字幕和解说,电视手语,盲人有声读物等。

近几年,无障碍设计更多地出现在城市的公共设施建设及小区的建设中,人行道上设置了坡道和盲道,公共卫生间也增加了专供老人或残疾人使用的厕位等,从更深层次上说,无障碍不仅仅限于老人、残疾人这样的特殊群体,同时也是人性的共同需求。比如,公共台阶的无伤害化处理等都可以列入无障碍的范畴。无障碍设计就是在营造一个更加人性化、更舒适的环境。

2.国际通用的无障碍设计标准

(1)在一切公共建筑的入口处设置取代台阶的坡道,其坡度应不大于1/12;

(2)在盲人经常出入处设置盲道,在十字路口设置利于盲人辨向的音响设施;

(3)门的净空廊宽度要在0.8m以上,采用旋转门的需另设残疾人入口;

(4)所有建筑物走廊的净空宽度应在1.3m以上;

(5)公厕应设有带扶手的坐式便器,门隔断应做成外开式或推拉式,以保证轮椅方便进入内部空间;

(6)电梯的入口净空宽度应在0.8m以上。

3.我国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标准

(1)城市道路。城市道路实施无障碍的范围是人行道、过街天桥与过街地道、桥梁、隧道、立体交叉的人行道、人行道口等。无障碍内容是设有路缘石(马路牙子)的人行道,在各种路口应设缘石坡道;城市中心区、政府机关地段、商业街及交通建筑等重点地段应设盲道;公交候车站地段应设提示盲道;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居住区及主要公共建筑设置的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应设符合轮椅通行的轮椅坡道或电梯,坡道和台阶的两侧应设扶手,上口和下口及桥下防护区应设提示盲道;桥梁、隧道入口的人行道应设缘石坡道,桥梁、隧道的人行道应设盲道;立体交叉的人行道口应设缘石坡道,立体交叉的人行道应设盲道。

(2)居住区。居住区实施无障碍的范围主要是道路、绿地等。无障碍要求是,设有路缘石的人行道在各路口应设缘石坡道;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地段的人行道应设盲道,公交候车站应设提示盲道;公园、小游园及儿童活动场的道路应符合轮椅通行要求,公园、小游园及儿童活动场道路的入口应设提示盲道。

(3)房屋建筑。房屋建筑实施无障碍的范围是办公、科研、商业、服务、文化、纪念、观演、体育、交通、医疗、学校、园林、居住建筑等。无障碍要求是建筑入口、走道、平台、门、门厅、楼梯、电梯、公共厕所、浴室、电话、客房、住房、标志、盲道、轮椅等应依据建筑性能配有相关无障碍设施。

(4)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的无障碍设计必须严格执行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以为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服务为指导思想,并应贯彻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

6.1.2 无障碍化设计的基本思想

1.无障碍化理念

(1)确保垂直、水平方向行动的无障碍化。对于出行、饮食、游玩、工作、休息、学习和医疗等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本活动,应当设计出可满足这些活动的空间。其中,进行规划和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确保任何人对自己所去之处,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毫无障碍地出入和使用。

许多老年人和残疾人都不愿意拖累他人,他们将自己的目标锁定在生活自立、行动自理上。确保出行环境无障碍化就是以此为目标,促进平等参与社会活动并形成他们精神上的自立。

(2)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的空间。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的空间,就是通用化技术标准(通用设计)的实践问题。不再区分残疾人和健康者的使用形式,设计出各种不同的人都能利用的建筑空间。也就是将标准具体化,才能确保建筑空间和建筑成本的经济性。采用成本低、性能可靠的机械设备,实现空间利用的省力化是迈向通用化的第一步。在深入考虑了这些基本问题后,通过将来的改、扩建,或进行个别的改造处理,也可以促进设施空间的共用化。可以说除了需要特殊对待的视觉、音响、振动等所产生的信息传递外,设计条件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3)考虑安全性。设计的基本思想是能够安全地出入或是使用建筑物等,并做到在出入时不被绊倒或发生磕碰,特别是对那些复杂的综合性建筑物和城市构筑物,必须考虑到紧急情况发生时的逃生路线。例如,不得有很微小的高差;不得使用那些湿后易滑的地面材料,为了防止在跌倒时不发生危险,应设置扶手或栏杆。

(4)无障碍的舒适化设计。老龄化社会的市民生活方式将逐渐呈现多样化。居住以及就业、交通、文化、艺术、体育与娱乐消遣设施等不仅方便人们使用,同时还应具有美感、舒适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