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8.风湿性心脏病(2 / 2)

处方:黄芪30克,当归15克,茯苓20克,生熟地各12克,川芎9克,茯神15克,远志6克,大枣15克,陈皮6克,炙甘草5克。

加减:惊悸怔忡甚加龙骨、牡蛎;胃纳不佳加炒六曲、鸡内金廾大便不实加扁豆、淮山药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六君子汤、归脾汤、防己黄芪汤、四物荡、补中益气汤等。

③ 心肺瘀痹

治法:活血化瘀,宁心益肺。

处方:丹参30克,川芎、赤芍各9克,地龙3克,党参20克,当归15克,煅龙牡各30克,枳壳10克,生地3O克,降香9克,炙甘草6克,麦冬12克。

加减:心悸失眠加酸枣仁、柏子仁;浮肿加米仁、车前子;咯血加仙鹤草、藕节炭。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血府逐瘀汤、失笑散、补阳还五汤、丹参饮等。

④ 脾肾阳虚(水气凌心)

治法:温阳利水,益气固脱。

处方:熟附子12克,茯苓20克,白术12克,黄芪30克,人参5克,桂枝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2克,丹参20克,生姜3片。

加减:心悸怔忡甚加朱砂、龙齿;喘甚加蛤蚧、苏子;水肿明显加泽泻、猪苓、二丑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真武汤、参附汤、四逆汤、都气丸、龙牡救逆汤等。

(2)其他疗法

① 针灸

休针

取穴:主穴: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心俞;配穴:若心悸严重者加神门、膻中;房颤加间使、华佗夹脊胸4~5;呼吸困难加肺俞、列缺;心动过速加厥阴俞;心动过缓加素醪、百会;下肢浮肿加阳陵泉;有风湿活动加风池、大椎。

操作:以提插捻转中等感应为主,心动过缓或体质较差用弱感应(素缪用括针柄法100~200次),心动过速用较强感应,间歇动留针或静留针15分钟(背俞穴不留针),每天或隔天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9例,基本治愈10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4.2%。

耳针

取穴:主穴:心、神门、内分泌、皮质下。配穴:肾上腺、小肠、风湿线、交感。

风湿线位置:位于耳舟中,自锁骨穴至肘穴间连线,本穴呈线状。

操作:每次取2~3个主穴,1~2个配穴。开始可以针刺为主,体质强者针双侧,体质差者针单侧,并接遍电针仪,以密波刺激,开始刺激强度宜轻,以后逐渐加强,时间为45分钟左右,随症情好转,延长留针时间。当病情趋向稳定,可用磁珠(强度380高斯)贴敷配合针刺,即一耳针刺,取针后在另一耳贴敷磁珠。方法为将磁珠先置于O。7×0.7厘米大小之方块胶布中,于所选穴位测得敏感点后贴上,并作按压。值得一提的是,对本组处方中主穴心穴的位置,有不同意见,有认为在耳甲腔最凹处,须作仔细测定。耳针在心衰期间或治疗初期可每日1次,待症状改善后,可改为隔日1次或每周2次。穴位据症情变化而更换,以3个月为一疗程,停针7天,再作下一疗程。表明耳针是有一定疗效的。

表明耳针是有一定疗效的。

② 单方验方

金鸡散。

组成:3年以上白雄鸡1只,沉香60克,皂矾120克,黑豆300克,琥珀90克,山楂150克。

用法:杀鸡,取新鲜鸡血及内脏(不用水冲冼),与其他药共捣如泥,晒干碾末,为一料。早晚各服1次,每次6~15克。每料可服约20天。

组成:山药960克,黑芝麻360克,赤小豆360克,鸡内金30克,炒枣仁480克,柏子仁360克。

用法:上药共碾细末,每天早晚饭前服服之。

③ 食疗

酸枣仁粥

组成:酸枣仁30克,粳米50克。

用法:将酸枣仁捣碎,用纱布袋包扎,与粳米同入锅内,加水500毫升,煮至米烂汤稠停火,然后去纱布袋,加红糖适量,盖紧闷5分钟可服,每晚临睡前1小时温热服食。

莲子茯苓糕

组成:莲子500克,茯苓500克,麦冬500克,白糖、桂花各适量。

用法:莲子、茯苓、麦冬共碾细末,加白糖、桂花拌匀,适量调和,制成糕坯,用武火蒸15~20分钟即成。每日1次,早餐食用,每次100克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