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二节 自题联额(1 / 2)

楹联

虽说君子爱财,但乔家大院的主人清楚地知道不能指望天降横财。乔致庸亲题了一副楹联悬于内室,曰“求名求利莫求人须求己,惜衣惜食非惜银缘惜福”,以表生财有道、用财有节之意。其典出自“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求名求利,但须求己莫求人”,录于清梁章钜《楹联丛话·格言》,传为桂林陈文恭公自题。所谓陈文恭其实是谥号,其人名陈宏谋,字汝咨。陈宏谋官至大学士,深得乾隆帝信任,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系教授罗威廉在他十余年的研究成果《救世:陈宏谋与十八世纪中国的精英意识》中,认为陈宏谋关于人与社会认识的基本点,同启蒙时期的许多欧洲学者十分相似。

乔致庸引用陈宏谋之联或许并非偶然,因为在其另一副沾有龙气的楹联“具大神通皆济世,是真法力总回春”中,就表达了济世救人之意,颇具佛缘,体现出乔致庸深厚的修养和广博的见闻。原来清乾隆《御制文集·唐贯休十八罗汉赞》有“……降龙、伏虎二尊者,以具大神通法力,故亦得阿罗汉名”。在承德避暑山庄的普宁寺大乘之阁内,更有乾隆题联曰“具大神通完十行,是真清净现三身”。其中“十行”为大乘菩萨的修行阶位,与十住、十回向合称三贤位。“三身”则为法身、报身、应身。乾隆之联与乔致庸之联看似相近,实则大异其趣。两联相比,康乾盛世皇帝也好修行,王朝倾覆商人尚思救国,个中深意令人回味无穷。

乔家第五代掌门人乔映霞曾题联曰“幸有两眼明,广交益友;苦无十年暇,熟读奇书”。其典出自“喜有两眼明,多交益友;恨无十年暇,尽读奇书”,录于清梁章钜《楹联续话·杂缀》,为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包世臣自题。包世臣被梁章钜誉为“擅美才而有狂名”,恰与求新图变的乔映霞性格相符。联中的“广交益友”,体现出商业经营迫切需要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熟读奇书”则强调了主人对读书的推崇,以及其儒商的身份。

一院内厅门留有乔致庸孙婿、民国时期被誉为“华北第一支笔”、与吴昌硕并称“南吴北赵”的著名书法家赵昌燮(字铁山,号汉痴)所题楹联一副。文曰:“诗书于我为曲蘖(niè),嗜好与俗殊酸咸”,表达了视诗书为美酒、与世俗有别之意,落款为惕三赵昌燮《春在堂楹联附录·曹全碑》中的“和乃不流有定节,敏而好学无常师”,同样表达了好学、守节之意。其中上联之“敏而好学”典出《论语·公冶长》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勤勉好学。下联之“和而不流”典出《中庸》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即君子之强在于随和而不放弃原则。全联均取四书,体现出赵昌燮作为文士的追求。

二院福德祠两侧有联“位中央而赞化育,配三才以大生成”。福德祠即土地祠,楹联虽然表面上是在恭维土地爷,其实是在中堂至诚尽性、中庸之道的完美诠释。此联典出《中庸》,文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其意为只有至诚之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乃至他人、万物的天性,从而协助天地化育万物,并达到与天地并列为三的境界。五行中的土的方位位于中央,地为天、地、人三才之一,与天、人共同化育万物。“大生成”与“化育”同意,其最通俗的表达就是民间常见的土地龛题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

乔家大院书房门前曾有一副颇具韵味的楹联“一帘花影云拖地,半夜书声月在天”,也是当时广为流传的书房楹联。此联参考了南丰先生曾巩《芙蓉台》中的“芙蓉花开秋水冷,水面无风见花影。飘香上下两婵娟,云在巫山月在天”。上联还与两首描写美人的宋词相关,其中北宋徐伸的《二郎神》乃为怀念其爱妾所作,有“闷来弹鹊,又搅碎、一帘花影;漫试着春衫,还思纤手,熏彻金猊(ní)烬冷”。北宋胡仔《水龙吟·以李长吉美人梳头歌填》则有“解低头试整,牙床对立,香丝乱,云拖地”。美人如花、红袖添香夜读书,不失为温馨书房的经典。

匾额

百寿影壁上方的“履和”二字问东平王:‘处家何等最乐?’王言:‘为善最乐’。

堡门之上高悬赵昌燮所书石匾,其上“古风”二字,则表达了乔氏家族广聚贤才的需求。“会芳”并非主人的独创,据南宋周密《武林旧事·故都宫殿》记载,聚景园内亦有会芳殿。此匾琢为一片芬芳的莲叶,既应和了“芳”字,又表明与主人往来者皆为君子,可谓妙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