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三十不婚,你得独立(1 / 1)

昨晚接到朋友的电话,为“三十不婚”烦恼到直蹦。我说:“很多在这个年纪没结婚的人,也没像你这样呀。”她还是很焦虑:“那不一样!你没跟你妈生活在一起,她顶多就是打电话催催你。我可跟我妈住在一起,她天天跟我哭,跟我吵架,到公园去发征婚广告,给我找一堆极品男相亲。我抗拒,她还说我挑剔。”

我见她这么说,就问她:“你可以自己搬出来住啊。”她一口否定了:“怎么可能?你知道在北京租房子多贵么?而且,我到哪儿找人合租啊?”

我不以为然:“我很多朋友在北京漂着,自己租房、生活、挤地铁上班,这又不是不可能成立的事。”

她顿了顿:“不过,我的工资卡都在我妈那里,她每个月只给我一些零用钱。”

说到这里,我觉得在未来的日子里,她如果不结婚,当然会受到妈妈的挑剔。甚至,就算结婚了也未必能让她母亲满意。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有人支持老观点:“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有人惊世骇俗地认为:“父母祸害了我一生”。

在我个人的感觉里,大部分人的父母都是正常人,固然有缺点,对孩子的心却是容不得半点质疑。在大众开始频频探讨父母教育问题的同时,我以为,父母的相对方——子女也要去思考、总结“自己”与“父母”相处的境遇。

我们这一辈人中的许多人,从小娇生惯养,简而言之,从小到大习惯了父母“拿主意”。

“习惯”这个东西非常恐怖。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某个女人被丈夫恶狠狠欺压,但是她坚决不离婚”的奇怪现象,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她习惯了他,根本离不了。

二三十年来,你习惯了父母替你拿主意,同样地,父母也习惯了给你拿主意,这种“习惯”是双向的。比如我这位朋友,尽管她30岁了,在她妈心里,她跟10岁小朋友没什么区别,所以继续给她拿主意,用大人对孩子的方式,或者哄,或者吼,软硬兼施强迫她去做她根本不愿意做的事。

从表面上来看,责任当然全部在她妈妈这边:强势,不尊重孩子的意愿,不欣赏自己的女儿。但是,深入地剖析这个事情,也许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她跟她妈之间没有“质”的创伤,她妈的出发点是为了她好,不然她妈才懒得花费精力去逼她相亲;女儿的反感也是出于对母亲的在乎,一个无所谓的人骂我几句,我有什么好烦恼、记恨、焦虑的?

唯一的失误是思维失误,即:这不是两个成熟的、独立的、个体的相处方式,然而这个思维失误,并不只是她妈妈的责任,也有她自己的责任。

你烦你妈管你,擅自安排你的人生,但是你心安理得地免费住她的房子,吃她烧的菜,接受她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你上班,她管工资,这种行为跟小时候被问“你为什么读书啊”——回答“我为我妈读书啊”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换句话说,心安理得去行使权力,但不愿意负担义务。

世界上这么多种关系,这种模式只在一种关系中可以成立,那就是“母亲与幼子”的关系,其余任何领域都行不通——你要得到一些东西,就必须自己付出代价去争取。

这种相处模式母亲给的暗示就是:“你还是个孩子,我得替你打算未来,不然我死了,谁来照顾你?现在我必须把你托付给别人。”

不要总是在抱怨你的母亲不欣赏你,也该反思反思,作为一个独立人格的人,你有什么东西是值得你母亲欣赏的。“欣赏”与“无偿的爱”是两码事,基本上,大多数母亲都能做到后面一点,而前一点,两个成熟的独立的人之间的互相欣赏,不会来得那么容易——那需要自己卓绝的努力。

最近认识的一位90后朋友,她有个强势又优秀的爸爸,甚至最初连到外面吃饭时点菜都必须爸爸做主。而她为了争取在家中的权力,经济独立,在外工作努力,做事有条有理,在家族聚会时点餐可以照顾到在座的每个人。

现在,她爸爸已经逐步地放权了,他开始欣赏他的女儿,并用成人的态度来对待她。

当然,你也可以一辈子生活在“母亲与幼子”的关系中,毕竟父母总是无私的。我老家的一位朋友即是如此:她自己挣不到钱,结婚、买房、买车、吃饭全靠父母。

轻松,是很轻松,但是,我敢打赌,她的一丁点自由都需要去跟她妈妈商量,毫无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