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十三章 个性与个性倾向性(1 / 3)

一、本章学习目的

1.了解个性的构成成分和个性特点;

2.理解个性倾向性在个性中的地位和作用;

3.明确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掌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4.掌握动机的形成条件和作用,了解动机理论;

5.初识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二、本章基本结构

三、本章学习要点

1.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2.个性的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方面。

3.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个性倾向性中包含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因素,它们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较少受生理因素的影响。

4.个性心理特征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它是个性中比较稳定的成分,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是造成人外在的效率差异、风格差异、品格差异的内在心理因素。在个性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这些心理特征较早地形成,并不同程度地受生理因素的影响。

5.个性具有整体性、稳定性与可塑性、独特性、社会性与生物性等特征。

6.需要是个体内部的生理或心理的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使个体产生缺失感、紧张感,人们不可能长时间耐受这种失衡,总是力求获得满足;并且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会有某种或某几种需要,人的需要永无止境、永不枯竭,所以需要是个性倾向性乃至整个个性积极性的源泉,也是社会发展的心理动力。

7.需要虽然是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但却是现实要求的反映。当社会要求和个体的生理需求反映到个体头脑中并且感到确有缺失时,外部和内部的现实要求便转化为个体的需要,这种需要会推动个体去追求需要的满足,重获内部平衡。

8.心理学家从多个角度研究人类的需要,主要有勒温的需要理论、默里的需要理论、马斯洛的需要理论、阿尔德夫的需要理论、麦克莱兰的需要理论、鲁宾斯坦和彼德罗夫斯基的需要理论等。其中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影响最大。

9.人类的各种需要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和重叠交叉的,需要的分类仅仅具有相对的意义。心理学家对需要的分类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如默里的基本需要和次级需要两分法,马斯洛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分法,阿尔德夫的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三分法,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合群需要三分法等。目前,更简单通俗的分法是:根据需要的起源,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根据需要的对象,把人的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10.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都是需要的表现形式。

11.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心理由和内部动力,对行为起着直接的激活、指向、维持、调整作用。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动机实质上所表现的是人各种各样的需要。但动机又不等于需要,只有需要达到一定强度,并且客观上又具备了使需要得到满足的条件――诱因时,需要才能转变为对行为有实际推动力量的动机。

12.动机理论主要有本能论、驱力论、唤醒论、诱因论、认知论,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动机的起源、起因、作用、内在心理机制。特别是认知论对揭示动机产生中内部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非常有意义。

13.可从多角度对动机进行分类。根据动机的性质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根据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可分为原始性动机和习得性动机;根据动机的意识水平可分为有意识的动机和无意识的动机;根据动机主要是由内部需要引起还是外在诱因引起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14.生理性动机为动物和人所共有,但人的生理性动机常常带有社会性。生理性需要若长期得不到满足会危及生存和繁衍,因而以生理性需要为基础的生理性动机强度很大,但一旦得到满足,生理性需要和动机即刻下降。以社会性需要为基础的社会性动机有认知兴趣、交往动机、娱乐动机、成就动机、劳动动机等,得不到满足虽不直接危及生命,但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活动效率、生存质量。因而,社会性动机对人行为的作用是长久深远的,并且社会性需要的满足会给人极大的心理满足,使人产生更高水平的需要和动机。

15.弗鲁姆的动机强度公式说明,动机强度与人对自己实现目标的概率估计和目标价值的主观认识有关。阿特金森的动机强度公式说明,动机强度等于追求成功的动机与避免失败的动机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