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附录(1 / 3)

简单有趣的经济定理

鲶鱼效应

北欧的挪威人特别爱吃沙丁鱼,因此,每年沙丁鱼的消费量特别大。但是,活着的沙丁鱼和死了的沙丁鱼价格相差悬殊。这其实很好理解,就像我们去买水果,同样的价格都愿意买新鲜的,谁也不愿意买蔫了不新鲜的。尤其是鱼这样的海产品,更是要新鲜。而且由于沙丁鱼天性特别懒惰,不爱游动,返航的路途又很长,经过长时间水箱储藏后,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回到码头后大部分就已经死了,因此,活的沙丁鱼非常抢手。所以,捕鱼人都是绞尽脑汁让沙丁鱼能活着回到码头。试了许多办法都没有什么效果。后来某天一位渔民在回港后突然发现水箱中的沙丁鱼几乎都是活蹦乱跳的,十分惊讶。仔细检查后发现原来水箱中混入了少数几条“异类鱼”——鲶鱼。要知道,鲶鱼是沙丁鱼的克星,主要以沙丁鱼这样的小鱼为食物,平时渔民在捕捞后如果发现网中有鲶鱼就一定会把鲶鱼挑出去。没想到这次因为失误没有发现隐藏其中的鲶鱼,而鲶鱼在水箱中四处乱窜寻找食物,逼迫沙丁鱼也到处游动,保持活力。与存活下来的可以卖高价的大量沙丁鱼相比,被鲶鱼吃掉了的那部分沙丁鱼的损失是微乎其微。

这种被对手激活的现象在经济学上被称作“鲶鱼效应”。运用这一效应,通过外部的“鲶鱼介入”,对群体起到促进发展,增强竞争意识的作用,它符合企业管理的运行机制。“鲶鱼效应”经常被企业领导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中。比如企业经常不断招聘新的员工,把那些富有思想、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引入企业队伍中甚至是管理层,从而给原来的一些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的懒惰员工和不思进取的管理人员带来竞争压力。只有引进了外部的“鲶鱼”才能唤起内部“沙丁鱼”们的生存意识和竞争向上之心。此外,企业还要不断地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管理观念,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市场大潮中搏击风浪,增强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

狼与羊的故事也说明了竞争的重要性。澳大利亚的牧场水美草丰,非常适合羊群的成长。但是让牧民头疼的是草场上有狼群出没,经常吞噬牧民的羊。牧民于是求助政府和军队,狼群被赶尽杀绝。此后,羊的数量急剧增加,牧民们非常高兴,认为可以过上高枕无忧的日子了。可是,在若干年后,新的问题出现了。羊的繁殖能力下降导致数量锐减而且羊群体弱多病,羊毛的质量也大不如从前。牧民这才明白,失去了天敌,羊也开始好吃懒做,生存和繁殖基因也退化了。最后,牧民只好求助政府重新引进适量的狼群。随后,虽然羊的数量有了减少,但是,羊群的体格和羊毛的质量也提高了。

同理,我国《孟子》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破窗效应

196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治安相对较差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天窗打开,结果这辆车当天晚上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仍然停在原地并且完好无损。后来,辛巴杜故意用锤子把保持原状的车在玻璃上砸了个大洞并对车身进行了一些破坏。结果让人吃惊的是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这辆车就被偷走了。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没有得到及时的维修,一些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也就是说不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可能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有这样的体会,人们经常会有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比如一面雪白的墙,如果出现一些乱涂乱画的痕迹没有被清洗掉,很快墙上就会布满了小广告等;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都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某天突然有垃圾出现之后,人们就会相继也扔垃圾,而且想着“环境早就脏了,我扔的这点儿垃圾根本起不到关键性作用”。我们许多人抱怨环境恶劣,却很少反思自己日常的言行。不少人盯着社会的阴暗面,结果自己的心灵也变得狭隘和阴暗,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了社会上的一扇“破窗”。一些带有突发偶然性的犯罪案件就是因桌上无人看管的财物、敞开的大门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贪念。

对于公司管理来说也同样存在破窗效应。比如一个公司制订了非常严格的规章制度。有一个员工违反规章制度,犯了一些如迟到早退的小错,管理层却对此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员工没有得到相应的处理也就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他本人可能会“故伎重演”,经常如此。最先违反纪律的员工就会传递出一种负面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窗户的玻璃”。因为其他员工看到这样的情况,心理上会不平衡,而且也会产生反正迟到了也没什么后果的想法,于是迟到早退的员工就会逐渐增加,最终影响到整个公司的形象和经营。

破窗效应理论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一定要注重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否则就极有可能产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同学们一定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即不要因为认为坏事较小就去做,不要认为好事较小就不去做。我们不仅不能做后面追随坏行为的人,我们还要努力做修复“第一扇窗户”的人。即使是当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世界,我们也要努力使自己不要成为第一个做出不好行为的人。

木桶原理

木桶原理又称短板理论,是指木桶盛水的多少,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那块最长的木板,而是那块最短的木板。因为水是液体只会保持水平状态,只要有一根短木板,木桶有再多再长的木板都无法起决定作用,只有那根短木板是起决定作用的。木桶原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

根据木桶原理,人们又做出了两个推论:一是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一样高,木桶才能盛满水;二是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这由许多块木板组成的“木桶”不仅可象征一个企业、一个部门、一个班组,也可象征某一个员工,而“木桶”的最大容量则象征着整体的实力和竞争力。这就是说对于任何一个组织来说,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对一个企业来说,最短的那块“板”其实也就是漏洞的同义词,必须立即想办法补上。

如果把企业的管理水平比做一只木桶,而把企业的生产率或者经营业绩比做桶里装的水,那影响这家企业的生产率或绩效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最短的那块板。企业的“板”就是各种资源,如研发、生产、市场、行销、管理、品质等。为了做到木桶“容量”的最大化,就要合理配置企业内部各种资源,及时补上最短的那块“木板”。所以,不管是公司还是个人,我们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决定自己的那块最短的“板”,然后加高它。

每个企业都有它的薄弱环节,正是这些环节使企业许多资源闲置甚至浪费,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如常见的互相扯皮、决策低效、实施不力等薄弱环节,都严重地影响并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要想做好、做强,必须从产品设计、价格政策、渠道建设、品牌培植、技术开发、财务监控、队伍培育、文化理念、战略定位等各方面一一做到位才行。任何一个环节太薄弱都有可能导致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最终导致失败的恶果。

木桶效应在企业的销售能力、市场开发能力、服务能力、生产管理能力等方面同样有效。

马太效应

《圣经》中的《马太福音》中有则寓言,其中讲道: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人们借用这句话,将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现象称为马太效应。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提出用这个术语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的,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有钱的会更有钱,穷的会更穷以及收入分配不公、社会贫富差距愈来愈大的现象。由于累积和机会,有钱人通常会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而且会让社会财富的分配倾向于有钱人,而穷人则会由于种种原因,比有钱人要缺乏发展机遇,并且缺少相应的话语权,这样最终导致富者越富,穷者越穷。贫富差距的扩大,带来的后果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也会带来政治方面的后果。如果贫富差距过大,容易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因此,对政府而言,如何在经济发展中避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马太效应,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羊群效应

如果去了农村可能会遇到羊群和放羊的人,好几十只甚至上百只羊一般都只有一个放羊人拿着一根鞭子在看着,偶尔吆喝上那么几声。羊可是没有什么交通规则的概念,只会到处乱撞寻找食物,但难道每只羊都那么听话不会到处乱跑吗?放羊人自有诀窍,他只需要管住羊群中的头羊,让头羊根据主人的意思行动,其他羊就会不假思索乖乖地跟着头羊走,不用多费心思。

我国古代有个笑话也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大街上人来人往,有一人抬头仰望天空,路人纷纷好奇,问之,不答。后有路人效仿之,众人想莫非有异象乃我等凡夫俗子肉眼不能看,遂争抬头望天,成一景。后此人低头,发现周围人群均抬头,大奇,曰:“吾乃脖颈突然有恙不能动弹,为何世人皆如此?”

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羊群效应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从众现象。羊群效应的出现一般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里,而且这个行业里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其他企业就会不断效仿这个领头企业的一举一动,领头者干什么,其他的企业就干什么,最后造成产业过剩。有的人看别人干什么挣钱,自己不根据实际情况,也“照猫画虎”,结果一事无成。比如天津小笼包子铺刚开始兴起时,市民都是排队购买,店铺的利润非常可观。后来,人们发现开包子铺需要的资金很少,技术要求也不高,人员也不需要什么高学历,于是纷纷开设包子铺,最高峰的时候一条街上有好几家类似的包子铺。但是,毕竟人们吃的包子不可能无限量,而且也不能顿顿吃包子。所以,后来跟风的包子铺有许多无法经营下去,只好关门歇业。

消费中的羊群效应表现得特别明显。世界上最会赚钱的民族是犹太民族,他们认为,“女人和小孩的钱是最好挣的”。一般而言,男性在购物时要更理性一些,而女性和小孩则感性一些,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比如女性在商场购买衣服时,实际上衣服并不适合自身的气质和职业要求等,但可能因为售货员的一句“今年这个样式特流行,大家都买呢”,就将衣服买回家。这就是典型的羊群效应,认为既然别人都买那就一定是好的,而且别人有自己也要有,要不多没面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