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一章 不做看客,勇挑重担(1 / 3)

对组织负责,其实也是在为自己负责。

在组织中以积极负责的态度投入,就有竞争上位的资格,出色的才华才能显露,远大的抱负也有可能实现。想做最好的执行标杆,必须勇于任事。

没有“混日子”的基因

在组织中以积极负责的态度投入,你就有了竞争上位的资格,出色的才华才能显露,远大的抱负也有可能实现。曾国藩有经国济世的宏图大志,主张积极投入,为组织负责,他说过一句名言:“成大事者,必须勇于任事。”

在大清集团里,翰林院是为组织储备人才的机关。身为翰林,平时要为皇帝和皇子讲书解书,作为董事会高层的智库。此外,翰林还要纂校文件,编纂大型类书、丛书、政书,以及担任殿阁的秘书,上自皇帝御览,下至士子阅读都会直接负责。可以说,想要胜任翰林这份工作,需要有实际而全面、重要而普遍的学识与能力。

在大清集团的传统里,只有进士才有资格进入翰林院,也只有表现突出的翰林才有机会进入内阁,像礼部尚书、吏部右侍郎等组织内部的重要岗位,历来都是翰林出身才能担任。

曾国藩在最初担任编修的七品小官时,从没有得过且过地混日子,因为他心中始终有着振兴大清集团的愿景,而且也清醒地意识到:大清集团的汉人名相,大多都是从编修这个岗位上干出来的。他立志做一位业绩突出的翰林,继而有机会进入内阁,担任更大的职务和责任。

在这种锐意进取的愿景指引下,曾国藩在翰林院苦干加实干,勇于任事,始终遥望南天,心怀澄清天下之志。

很多在京城做官的新人,都视翰林为清闲之职,大家一到翰林院就放任自流,守着铁饭碗混日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曾国藩从翰林开始,担任了十年京官,几乎都是没有实权的闲职,但是他每一天都却没有放弃和放松。没有领导督促,没有工作压力,他就自我督促,主动给自己加码,有困难的活抢着接手。

凭着平时主动负责和自我学习,曾国藩的事业逐渐走上正轨,发展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在京城这十年,正是曾国藩努力锻炼,提高胜任力,适应工作环境的时候,他就像躬耕南阳的诸葛亮,虽然度身在田间,却没有失去平定天下的大志。

曾国藩身上从没有“混日子”的基因,他胸怀大志,讨厌传统的官场中不务实的习气,说话做事一向与“多磕头,少说话,不办事”的官场主流习气背道而驰。他不仅以身作则,杜绝官场恶习,更是对团队中的类似行为深恶痛绝。为扭转不良风气,曾国藩甚至采取了激进的措施,从组建湘军伊始,就采取了“以猛振玩”的手法,以严厉的手段遏制和打击“不白不黑、不痛不痒、牢不可破的旧习气”。

喜欢站在局外看热闹的人,即使叫得再欢,最终也只是看客,绝对成不了主角。许多人志大才疏,只流于空想,不踏实工作、不主动负责,到头来只能万事皆空,一事无成。对组织负责也是在为自己负责,从曾国藩身上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点。

任何工作,想要干出成绩、干出头,没有主动负责的意识是绝对不行的。一个人的工作形象全靠个人打造,成大事者更应自强不息,主动做事,奋发自强。曾国藩在最初当翰林时,就以此为信条,主动任事,主动负责,即使没有领导管他和重视他,也会自我督促,努力进步。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归根到底还是得靠自动自发地努力。

曾国藩在工作中始终保持敬业的态,他认为一个人立身行事的根本不能失,要么不干,要么就要坚持干好。不管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和职务,当前的岗位都是你潜在的用武之地。在别人的舞台上,你只能永远扮演配角,在自己的岗位上担当主角才是正路。

曾国藩始终以认真的态度督促自己站好每一班岗,将每个岗位都视为自己的用武之地,这样行动上才能更加务实,才能迈向成功。他不仅自己做事认真,也非常欣赏认真的属下。

有一晚,曾国藩在李鸿章的陪同下,悄悄来到淮军营地巡视。淮军的将官们,有的赌酒猜拳,有的倚案看书,有的放声高歌,有的默坐无言。

其中有一个将领光着膀子坐着,左手持司马迁的《史记》,右手持酒,朗诵一篇,饮酒一盏,不时长啸一句,旁若无人。曾国藩回去时对李鸿章说,众位将领都可以立大功、任大事,将来成就最大者,就是那个裸腹读书人,此人应当加以重用。

这个人,就是后来成为淮军名将的刘铭传。曾国藩通过刘铭传的认真读书,旁若无人的态度,发现其杰出的才干,事后证明刘铭传也确实是一位认真负责、作战勇猛的敬业干将。

活着只为让组织更好

曾国藩从工作的第一天起,就立志将组织变得更好,希望成为大清集团中兴的功臣。在这一愿景的指引下,曾国藩勇于担当重任,说话办事识大体、顾大局,对工作、对自己的责任都有着明确透彻的认识。他为官一地、任职一方,总是务实行事,肃整地方、鼓励农耕,这些都是为组织变好所做的努力,也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激励了一批有志有为的人才敢于冲破官风恶习,努力实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