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六部分 学曾国藩,做坚忍标杆(1 / 3)

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干出来,很大程度源于他良好的工作心态,其中“挺”字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很多人在工作中面对困境,往往会失去信心,半途而废,但曾国藩总有一股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执着劲。在遭遇艰危时刻,曾国藩敢于挺然而立,坚忍卓绝,不动摇,不气馁。对于我们来说,学习曾国藩是如何挺过来的,对于干好工作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第一章 磨砺心态

执行是需要忍耐力的,没有忍耐力,执行都很难做好,也不会长久。

在工作很平凡、工作起点较低时,更要放下身段,踏实干起。只有经历了工作的琐屑和乏味,你才会有坚强的意志力支撑自己继续努力,换取来之不易的突出表现,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石。

贵在“心静”与“四耐”

执行是需要忍耐力的,没有忍耐力,什么都很难干好,也不会干得长久。曾国藩刚参加工作岗位时,屡遇挫折,最后悟出了事业生存之道,那就是一个“耐”字,总结出“耐冷、耐苦、耐劳、耐闲”的耐字要诀。工作有事业心的人大多急于求成,如果没有“耐”字调整心态,定然会磕磕绊绊,前途多舛。

刚考中进士之时,曾国藩和许多金榜提名的新人一样,踌躇满志,得意非凡。不过“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翰林院的日子很平常和琐屑,曾国藩想要治国平天下的志气一时无法伸展。由于初入职场缺乏经验,更是耐不住翰林的清苦和孤寂,此时的曾国藩脾气极其暴躁,动辄斥责仆人。弟弟曾国荃被接到京城随他学习,也因无法忍受他的脾气愤而归乡。曾国藩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拜唐鉴和倭仁为师,精研理学。唐鉴告诉他,“静”字功夫最为重要,曾国藩开始以“静”字作为修身要诀。他在带兵时,曾经给下属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父亲送两个儿子向石匠学手艺,希望他们能有一技之长,以便日后养家糊口。学了数日后,两人每天又脏又累,手上都磨出几个血泡,内中都展开一番斗争。

老大忠厚老实,心里虽觉得做石匠尽管很辛苦,但想起父亲的嘱咐和希望,又想到以后的生活,便咬咬牙坚持下来,最后成为那一带有名的石匠,日子过得宽裕和幸福。

老二呢,一想到石匠这个职业又脏又累,天天和冰冷的石头打交道,不仅没有乐趣,也发不了大财,就寻思找到一个既轻松又赚钱的职业,不必太辛苦就可以生活得很好。此后,他陆续尝试了学习木匠、泥瓦匠等工作,但都因为不能坚持而中途失败,到最后艰难度日。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尤其是在工作很平凡、工作起点较低时,更要放下身段,踏实干起。只有经历了工作的琐屑和乏味,你才会有坚强的意志力支撑自己继续努力,换取来之不易的突出表现,并且积累大量宝贵的经验,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石。

工作中不怕起点低,只怕眼高手低,在任何岗位你都能做出一番成绩,前提是你能够接受岗位的不尽人意和缺陷,只有这样,你才会坦然面对发展道路上的阻碍与坎坷,才能更加坚实地迈开大步,提高执行力。

工作中,任何时候都要明确自己在企业及部门里的定位,清楚自己现阶段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了解自己最擅长做的事。只有“跳出来”客观审视自己,静下心去执行,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避免做事心浮气躁和眼高手低。

1842年,曾国藩立志自新,但浮躁成了他的大敌。他在日记中写道:“数日,总是由于心不静,而做事不专一。当力求专一之法。”因为浮躁与情绪反复,工作就不能坚守,总是屡破屡立。就此形成恶性玄幻,越发浮躁,越是做错事。

后来经过唐鉴的指导,曾国藩认识到到“静”字的作用,他在日记中写道:“平生只是因为不静,断送了几十年光阴。立志自新以来,又已数月,但浮躁依然如此!”

曾国藩认为,静心去执行,才能避免心浮气躁,做事不会眼高手低。保持冷静和清醒的头脑,自然不会工作过上想不开,犯糊涂,做傻事。凡事静心静气而后行,才能办事不冲动,执行不鲁莽。将这种心态长期保持,自然会执行有力。聪明人而做糊涂事,大多由于心不“静”。

工作中有好心态的人,往往是见识广、阅历深的人。像曾国藩这种经历很多磨难,有不少经验教训,深知办事的复杂,执行时自然不会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下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