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2章 回门(1 / 2)

暂且不说扣柱、兰花洞房之细枝末节,再来说说刘兰花父亲刘喜元送亲当晚的去向。

在离小王庄三里之外有一个叫牛家舍的小村庄,那里有一户人家,家中主母也是从孙家庄嫁过来的,按照辈分与兰花父亲刘喜元同辈,且两家关系比较亲近,尚在五服之中,皆因这位主母在家中是老小,故孙家庄的老少皆称其为刘家老姑奶奶。

当晚这位老姑奶奶本人也在酒席之中,等吹鼓手吹起唢呐欢送刘喜元出庄的当口,她也起身离席,紧跟在刘喜元的身后,一同出庄,待到桥头,一起和扣柱父亲王德宝握手,互道告别之后,就带着刘喜元直奔牛家舍的家中而去。

扣柱的父亲王德宝则站在寒风中,目送他俩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才和吹鼓手一起回转家去,继续下一轮的闹洞房流程。

在小王庄,这闹洞房的婚俗又有别地不同,按理说,闹洞房应该是闹新人,而在小王庄则是不同,纯粹是要闹公婆,这不,穿得体体面面的王德宝此刻早被那些闹洞房的人给满脸涂上黑乎乎的锅底灰,还要求扛着灶膛里的用来清理稻秸秆炉灰的掏火耙,在众人的催促下,步入新房,在一小堆打湿的炉灰上小跑起来,不仅如此,还要做出各种锄地的动作,等这一番操作完了,才能出新娘子房门,此时,闹洞房的众人会连声发问:宝大爷,爬灰了没有?

“爬了,爬了…..”

“这灰爬的,高不高兴,满不满意啊?”

“满意,高兴!”

“宝大妈,今晚咱宝大爷就睡这新房里了,你可乐意?”

“乐意,高兴!”……

然后还有各种花样百出的闹洞房之举,就不一一细说,总之这一通闹洞房的流程走下来,王德宝一家人,俱是身心疲惫,但俗话说得好:人逢喜事精神爽!

虽说王德宝和妻子廖玉英被众人耍得团团转,但除了高兴,还是高兴,一点也没觉得累,尤其是扣柱他母亲廖玉英,从接亲船靠岸,她的一张嘴一整天就没合拢过,笑得腮帮子都隐隐生疼。倒不是她刻意做作,而是困扰她多年,儿子娶亲难的大事,今天总算得以解决,眼看新娘子到家,且还给了不少陪嫁,她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现在,她就希望大媳妇能再争口气,到年底给她生个大孙子,那就圆满了。 至于闹洞房的这些糊涂话,也就左耳朵进、右耳朵出。闹发闹发,不闹咋能发家呢?所以,越是闹,越是开心。

“二舅爷,你看兰花这婚事你还满意么?”走在路上,刘家老姑奶奶问兰花父亲刘喜元。

“挺好的,多谢老姑奶奶你费心了!我看我这亲家两口子,比较忠厚老实,女婿扣柱也不是个狠人,不知道以后能不能压得住兰花,我家这二丫头从小就是个炮仗性子,说出来也不怕你老姑奶奶笑话,要不是这丫头在家跟你二嫂子闹得不可开交,我哪里舍得让她这么早就出嫁?你也知道,我家里孩子多,兰花她弟弟妹妹还小,有兰花在家,好歹也能帮上一把,偏偏这娘俩就闹个不停,而且都还犟得要命,任凭谁劝也不听,哎! ”面对老姑奶奶,刘喜元一脸无奈,把心中那些苦水倒了一倒,幸好是在夜色中,两人都匆匆赶路,倒也看不清刘喜元的脸色。

“女大不中留,留来留去都成冤家!这是老古话,自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不是我吹,这方圆十里,哪家底细我能不清楚,这王家吧,虽说是穷点,但人好啊,三代都是劳苦农民出身,但脑子灵活,平时也做点小本买卖,日子还算过得去,德宝他奶奶摆摊卖糖,卖了一辈子,到了德宝这一代,学得是鞋匠,那手艺在这小王庄口碑好得很呢,他做的鞋质量又好,穿着也舒服。 二舅爷啊,你就把心放肚子里吧,兰花嫁到这家,肯定错不了,我还能把咱亲侄女往火坑里推不成。 ”老姑奶奶是拍着胸脯,又打着包票。

路上他俩人还聊到了一些近些年发生在老姑奶奶娘家孙家庄上的一些琐碎事, 谁家的姑娘嫁出去了,谁家的小子娶了亲,哪家老人故去了,哪家又添了小娃娃,等等,一席话说得老姑奶奶唏嘘不已,也就不觉得路途远了。

待到了牛家舍,早有刘家老姑奶奶的儿子提着马灯远远地迎上来,接到家里去,老姑奶奶的媳妇又给刘喜元煮了一大碗水煮荷包蛋,给她婆婆做了一碗面,两人谦让着,都要抢着吃面,最后实在拗不过刘喜元,就把面平分着给吃了,倒是一碗鸡蛋刘喜元也只是象征性地吃了一只,剩下的,刘家老姑奶奶让媳妇端进房中,给已经睡下的孙子、孙女们给平分了。

打来热水给刘喜元洗漱之后,刘家老姑奶奶就让媳妇安排客房,铺床叠被,让劳累了一天的刘喜元休息。第二天,凌晨鸡叫时分,刘喜元就早早起床,早饭也没吃,洗了把脸,就辞别了刘家老姑奶奶,匆匆往家赶,刘家老姑奶奶让他吃了午饭再家去,刘喜元以亲家靠得这么近,以后会常来叨扰为由,坚持回去。刘家老姑奶奶苦留不住,也只好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