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1章 男孩与人交往的那些事儿(1)(1 / 3)

《登幽州台歌》reference_book_ids":[713777328222005149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1.青春期的友情与爱情

友情与爱情是人世间除了亲情之外的两种最伟大、最高尚的情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的结果。可是对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随着性意识的渐渐觉醒,使他们产生了对异性的朦胧的渴望,他们不仅呼唤纯洁的友谊,也憧憬着美好的爱情。这一时期,他们对情感生活的追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但由于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他们往往分不清爱情与友谊的界限。在做一项关于中学生关于什么是爱情的调查中,有很多同学都自称自己“正在恋爱中”,他们十分理直气壮地说自己爱得很认真、很严肃,不是小孩子在办家家,不会做什么出格的事情,请老师和家长一定要相信他们。其实,有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分清友谊与爱情,更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所以,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对青少年的身心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爱情是爱人之情,是男女双方最真挚的一种爱慕,并且渴望对方能够成为自己的终身伴侣。爱情具有排他性、持久性和强烈性。男女双方一旦产生了真正的爱情,其最终目的就是结婚,组建一个新的家庭,并且双方要承担一定的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

友谊是友人之谊,相对于爱情来说,友情是朋友或同学之间的一种深厚感情,它来自朋友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来自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不懈追求,来自心灵的碰撞和相互的倾慕。西塞罗说过,世界上没有比友谊更美好、更令人愉悦的东西了;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阳。俄国大诗人普希金说:“不论是多情的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亲密的友情。”亲密纯真的友谊是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是人类最优美的感情之一。它是人们在共同学习、共同工作、共同奋斗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相互团结、相互帮助,并激励人们不断前进的动力。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深厚情谊、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情、鲁迅与瞿秋白之间的友情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如果能在中学时期结下深厚的友谊,往往会令人觉得终身难忘。

爱情与友谊有紧密的联系但又有本质的区别。友情虽是爱情的前奏,但友情却比爱情来得现实。友情的实质是付出,爱情的实质是收获。没有付出的友情必是浮萍,没有收获的爱情必是心恋。友情的途径是共鸣,爱情的途径是默契。共鸣的友情能够得到知己,默契的爱情能够得到依托。友情像甘露,饮了能令心田枯涸的人得到滋润。爱情像美酒,吃了能使人沉醉狂歌。友情很淡,却不乏清醒。爱情很浓,却不乏盲目。友情最珍贵的赠品是原谅与宽恕,爱情最珍贵的赠品是理解与信任,友情与爱情最接近的地方便是缘份。缘份尽了,再好的友情、再好的爱情也会失去。失去的友情,必会留下一种如水如酒的记忆。失去的爱情,必会留下一种冰般冰静又火般热烈的心情。友情可以追述,爱情却不可追述。追述的友情会让人领略到心灵的慰藉,追述的爱情却让人领略到心灵的伤痛。友情与爱情的根基是现实不是幻想。幻想的友情将是神往,幻想的爱情却是梦萦。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友情并不等于爱情。有时男女同学之间的友谊特别深厚,感觉特别谈得来,就误认为两人之间有了爱情。实际上青春期阶段对异性产生好感是正常的,但这种好感并不是真正的爱情,因此中学生不要急于把这种好感发展成爱情。因为在人的一生当中,中学时期是最宝贵的黄金时期,精力充沛,记忆力强,思维敏捷,是学习文化知识、增长才干的最佳时期,也是确定人生道路的关键时期。由于世界观、价值观、幸福观和人生观尚处于不断完善时期,判断力和抉择力都还不够,对异性同学难以有完整的人格和能力上的深入了解,若是让自己过早进入恋爱阶段,不免带有极大的冒险性和盲目性。这对于自己和对别人都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人生如四季,但青春期却不是播种爱情的季节,虽然青春的爱情象朦胧的月亮,遥远而迷人;但是青春期的爱情也像昙花,美丽的刹那过后,却摆脱不了凋零的命运。而我们只是一株成长中的小树,脚下的土地是那么得贫瘠——知识还很贫乏,身体还很稚嫩,精神有待丰富个性有待成熟,何况,“初恋时我们不懂得爱情!”那么,我们将用什么来支撑不合时宜的爱情?诗人维舍斯拉夫斯基说得好:先安身立命/再奠基自己的爱情/否则你美好的憧憬就会落空/轻率和非份/使你抱憾终生。建立在贫瘠土地上的感情之花,前途是迷茫的,果子是苦涩的。所以,青少年应该广交朋友,开拓自己的生活空间,从各个方面不断地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切不可过早地谈情说爱,把大好的光阴浪费在花前月下,必然会分散精力,以至丧失求知、求发展的大好时机,以后在回首往事时难免会悔恨万分的。

2.知心朋友很重要

有这样一个故事:讲一个小男孩很小的时候就爱和一棵很大的苹果树玩,他爱那棵树,那棵树也爱他。随着小男孩年龄的增大,他想要玩具,树就让他摘光苹果卖了去买自己喜欢玩具;他要盖房子,树就让他砍走所有的树枝;他要划船出去散心,树就让他砍掉树干去做船。而树只有一个愿望,希望他能常和它玩,但它却从未对他说过。最后,树终于如愿以偿。男孩老了,而树也只剩下了树桩。而这个老树根又成了男孩歇脚的地方。当每次男孩坐在老树根上时,树都开心得热泪盈眶……每每读这个故事,我都会被小男孩和树之间的深厚情谊而感动得热泪盈眶。在大千世界里,一个人可以没有父母,但不可以没有朋友,不能没有好朋友,更不能没有知心朋友。人,如果没有了朋友,那么,他的生活就犹如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涩无味;犹如花儿没有了阳光和雨露,没有了光彩。那么这样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

朋友是什么?朋友是我们人生旅途上那悠扬动听的乐曲,陪我们渡过寂寞的时光;是狂风暴雨中的那把伞,为我们遮风挡雨;是冬天里那冒着热气的一杯茶,捧在手里,暖在心里;是生活中与我们有缘的哪些人,和我们相遇,相识,相知。一个人或许有很多朋友,有萍水相逢的朋友,有知心朋友,有与你形影不离的朋友,有酒肉朋友,有患难朋友……而知心朋友就是那种当你心情沮丧时,在你旁边默默支持你、鼓励你,给你信心的人;在你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能给你自信,激励你战胜挫折,冲出困难,使你重新扬起生活自信的风帆,在生活的海洋里迎风破浪的人;是那种当你感到烦恼时,能充当你最忠实的听众,可以让你将心中的烦恼一吐为快,使你感到释然的人;是那种当你取得了成绩时,能和你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并且能鼓励你再接再励的人。巴金老人曾说过:“朋友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我想,他所指的朋友就是知心朋友了吧!

人,无论是谁,都需要有一两个知心朋友。对于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有着强烈的合群需要,往往想通过交往来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从而在心理上获得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但是有的人却因为找不到知心朋友而苦恼万分,他们觉得虽然每天与同学们生活在一个班级里,朝夕相处,但常常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因此感到孤独和寂寞。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知心朋友呢?一方面要努力增强个人的人际吸引力,另一方面要广交善择、寻觅知音,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对朋友一定要真诚。真正的知心朋友,是开诚相见,肝胆相照的。很多人都对知心朋友倾诉自己心中的秘密,倾吐自己的欢乐和痛苦,憧憬自己的未来人生,这样的交往不仅能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增进彼此的友谊,而且也有利于共同进步。

其次,对朋友一定要宽容。阿拉伯传说中有两个朋友在沙漠中旅行,在旅途的某个地方他们吵架了,一个还给了另一个一记耳光。被打的觉得受辱,一言不语,在沙子上写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他们继续往前走,直到来到了沃野,于是他们决定停下。被打巴掌的那位差点淹死,幸好被朋友就起来了。被救起后,他拿起了一把小剑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一旁好奇的朋友问道:“为什么我打了你以后你要写在沙子上,而现在要刻在石头上呢?”另一个笑笑的回答说:“当你被一个朋友伤害时,要写在易忘的地方,风会负责抹去它;相反的如果被帮助,我们要把它刻在心里的深处,那是任何凤都不能抹灭的。”其实朋友间相处,无心的伤害往往是在所难免的,只要你拥有一颗宽容的心,拥有比天空更宽阔的气度,忘记那些无心的伤害,铭记那些对你真心帮助过的人,你会发现这世上很多人都是你的朋友。

第三,要善于选择兴趣、爱好相同的知心朋友。如果两人的价值观与人生态度,对事物的认识、看法大致相同,就容易成为知心朋友。这种相似可以驱使两人强烈的地要求与对方接近,而在进一步的接触过程中又会发现彼此有那么多能够达到共鸣和相通的地方,这也使得双方欣喜万分,象找到了盼望已久的瑰宝,急切地从一颗心走入另一颗心,而且,彼此越相近,就更觉得感情上依赖。

第四,要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集体活动中。对于学生来说,最主要的也是大家最关心的就是学习。能在共同的活动中施展自己的才华,获得学业上的优势,使很多学生所梦寐以求的。如果我们做一个择友倾向性的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多数人是愿意和学业优秀的同学做朋友的。因为学业成绩是一个综合指数,它所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我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是对我们意志力、学习方法等诸多能力的一个综合性检验,是一个比较直观的衡量人的标准。优良的品性,诸如与人为善、待人以诚、讲信誉受信用,是很容易获得众人赞誉的,连最邪恶的人都忍不住对品行高尚者发出内心赞叹。心灵的美好是已故巨大的人格魅力,它会把荣誉和友情带给我们。

第五,要积极主动地进行交往。友谊的彩桥要靠我们自己去假设,它自己不会降临在我们头上。这就是说要想交知心朋友,就得积极主动。因为友谊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双方心灵的震撼和一种和谐的默契。如果没有交往与接触,即使内心再倾慕也会使我们与真正的友谊失之交臂。正如朱伯儒所说:“埋怨别人冷淡,不如首先燃旺自己的这块炭,去温暖别人。”大多数友谊的建立都有一个一方主动与另一方频繁接触、逐步接近的过程。因为只有通过频繁的接触、打交道,才会使对方了解认识自己,产生交往动机。例如:小波与小明是同年级但不同班的同学,小明对小波知之甚少,而小波对小明却钦佩已久。所以,小波多次主动向小明请教学业上的问题,并主动邀请小明一起参加课外活动。久而久之,小明被小波热情、活泼、积极进取的个性所吸引,两人后来成了知心朋友。

确实,人生的最大幸福莫过于有几个知心朋友,鲁迅先生曾录前人对联送给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充分显示出两人的情谊之深,也说明了知己的可贵。知心是互相的,只有你对别人知心,别人才会对你也知心,所以要以真心换真心。

3.青春期的“异性效应”

一段历史,一则故事。50多年前的1950年春,在中国的丝绸之路上,在肆虐的凛冽寒风中,突然一支奇特的队伍映入人们的眼帘——这是一支由200多辆军用卡车组成的绿色长龙,它们从兰州出发,由东向西缓缓蠕动,车上裹着严严实实的帆布篷,给人一种神秘、神奇之感,这就是新中国诞生不久第一代大西迁的中国女兵。她们去哪里,她们为什么又如此匆匆的上路呢?

在新中国刚成立后的第七天,即1949年10月7日,王震将军便马不停蹄地率领我20万大军开进西北边疆,当时他们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内有土匪,外有敌人,吃穿用等十分艰苦。更令他们头痛的是,官兵普遍大龄,团以下几乎是清一色的“光棍队”。要开垦,要戎边,要保卫大西北的安全,如何令这部分人安心呢?斟酌再三,唯一有效的方法就的尽快解决官兵的婚姻问题,解决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调。后经党中央批准,一场大规模的女兵西迁进边疆的活动就这样开始了。

一位当年屯垦戎边如今已成为一位老妈妈的老人回忆说,到了这里才发现,我们既不是扛枪站岗放哨的病,也不是戴白帽穿白衣的白衣天使,而是成了一名“庄稼兵”,在茫茫的大漠里和男战士们一起种庄稼。这些温柔活泼的女性,在与军垦官兵的共同生产生活中,渐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使昔日寂寞单调的军营生活充满了欢乐和生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来自内地的姑娘们纷纷和军垦官兵们恋爱结了婚,在天南地北扎下了深深的根。如今她们有的成了著名的女医生、女教授、女科学家或女劳动模范。在昔日的荒漠上拔地而起的石河子、阿拉尔等一座座新兴城市,都有着她们的汗水及血泪的奉献。她们是新中国建立后边疆开发史上一座座无悔的亮丽丰碑,她们的“固疆”献身作用及意义将永远载入共和国的史册。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作家薄伽丘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老人让他的儿子一心侍奉上帝,不让儿子接触世俗社会。有一天,他带儿子到了佛罗伦萨,儿子见到了许多新鲜事物,像皇宫、公牛、马匹、金钱,可他全都不曾留意,唯独见到了女人,他问:“它们是什么?”这位老人不愿意让儿子知道她们是女人,就说:“它们叫做绿鹅。”儿子立刻对父亲说:“亲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去吧!我要喂它。”这位封建老子深悔不该把儿子带到佛罗伦萨来。

这两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异性效应的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异性效应呢?“异性效应”是社会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表现是男女两性共同参加的活动,较之只有同性参加的活动,更能让参与者感到心情愉快,干得也更起劲、更出色。或在异性面前,人们往往对自己要求更严,表现往往更出色。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与异性一起时,异性间心理接近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与异性交往时,人们会激发起更大的内在积极性和创造力,也会更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变得更积极、更高尚。因此,男性和女性一起做事、处理问题都会显得比较顺利。

异性效应在青少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说某男生留了长发,家长、老师三申五令让他剪短,但他不以为然,我行我素;几位女生发表看法:不好看,还是短发神气。第二天,长发变成了短发。再比如说有的男生在女生朗读课文时倾心聆听,表现出愉悦的神情;有的女生在作文中,把一个相貌平平的男生描写得帅气无比、举世无双;男女生同在教室的时候,有的女孩子不知不觉地就提高了嗓门,以显示自己悦耳的嗓音;很多女同学喜欢和男生在一起,很多男同学也喜欢接近女生;女孩子好打扮自己,希望得到男孩子的注意;男孩子爱在女生面前逞能、不服输,用带有冒险的“英雄行为”显示自己的力量,以使异性对自己产生好感,给异性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在学校的运动会上,来自异性的“加油”声会给运动员带来更大的鼓舞和力量。不少中学生就直言不讳地承认,与异性同学在一起学习、工作和娱乐,有一种难以言传的愉悦感。这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正常的情感交往,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由于性激素的分泌,第二性征的出现,使身体外形及体内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性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又引起了心理上的一系列微妙而复杂的反应。而少男少女心理上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男孩子往往性格开朗、勇敢刚强、果断机智,不拘泥于细微末节,不计较点滴得失,好问好动、好想。当然也有的男孩粗暴骄横,逞强好胜。女孩往往文静怯懦、优柔寡断、感情细腻丰富、举止文雅、灵活、委婉,有较多的被动意识。但是也有很多同学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出于各种原因,反而对异性表现出很大的心理矛盾。表面上,很多同学故意对异性采取疏远、回避,甚至是一种毫不相关、不屑一顾的态度,特别忌讳在同性同学面前与异性接近,但内心深处对异性则有一种非常神秘的新奇感,常常渴望并想象自己与异性接近,甚至看到别人接近异性,心里还有些嫉妒,对异性出现的一些细小变化比较敏感,常在心里比较和评价异性同学,关注自己在异性心目中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