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东方 都市 西方 武侠 架空 科幻 网游 悬疑 古代 幻想 都市 总裁 青春 唯美 文学 经典 经管 生活 婚姻 科普 纪实 亲子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首页

第二章 无意识:沸腾的欲望之火(2 / 3)

弗洛伊德把无意识中潜意识以外的另一部分称为“前意识”,这是他的一种创造,也是他的心理学的一个关键概念和特色标志。最初,弗洛伊德是基于病理现象的分析,着眼于与潜意识相对应的角度而提出这一概念的——通过对神经症现象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潜伏的或者无意识的观念并不一定就是微弱的,一旦它变得强大,就会成为有意识的。有一些潜伏的观念无论它变得如何强大,也不会渗透到意识中来。因此,我们可以将第一种类型的潜伏观念称为前意识,而用潜意识来命名后一种类型。

在这之后,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学的抵抗理论作为鉴别的分水岭,通过类比论证,来揭示前意识概念的内涵的每一种心理活动,一开始都是潜意识的,它或者保持一如既往的状态,或者发展成为意识,这取决于它们是否遇到抵抗。前意识与潜意识活动之间的区别并不是原来就有的,而是在抵抗产生后出现的。

弗洛伊德把前意识置于“以一种动态的观点来看待心理活动”的过程中加以具体描述,从而阐明,它在心理结构中的方位是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中间地带;其性质是通过了“稽查”的关口,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行无阻地进入意识系统;其基本特征是尚未成为意识的对象,但已具备了意识系统的特性,可以实现由无意识到意识的过渡。

在《精神分析纲要》中,弗洛伊德专门谈论了前意识的一种独特品质。

不应该认为,与言语记忆痕迹的联结是前意识状态的必要先决条件。正相反,前意识状态不依赖于这一联结,尽管由这个联结的存在可以推论出那一过程的前意识性质。前意识状态一方面具有接近意识的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与言语痕迹相联结的特征,不过它还有独特之处,其性质不能由这两种特性包罗无遗。

所谓的“还有独特之处”,弗洛伊德的阐释是,虽然潜意识和前意识皆为“神经的或精神的能量”,但前者是“自由自在的”,后者则是“受约束的”。

关于意识的定义,弗洛伊德与通常的说法有一定的相同之处。因此为了避免重复论证,一旦涉及,他总是三言两语地一笔带过。在此略举《精神分析中潜意识的注释》中的一例:“它出现在我们的意识中,我们能觉察到,这是‘意识’这一术语的惟一含义。”

在心理地形学中,弗洛伊德一方面从心理结构的总体上去探讨意识所统辖的地域及其性质;另一方面从意识跟潜意识和前意识的相互关系中来评判它的存在价值。

我们首先得阐明,我们是以什么依据来区分这些心理系统的,这又不可避免地要提到意识的种种属性,这些属性乃是我们进行一切调查研究的出发点。我们所能直接观察到的心理过程的惟一特征,就是其意识性。意识在我们内心仅占据极少的内容。意识只能使我们每个人知道自己的心理状态。意识只能像感官知觉外部世界那样去知觉它。本能永远不能成为意识的对象——只有能再现本能的观念才能成为意识的对象。当我们提及本能冲动时,真正与其意识相当并能表达其含义的就是潜意识,其他的术语都会造成混乱。

意识总的来说是处于非常变动的状态。成为意识的仅仅是暂时的。意识正是跟生命相同:价值虽不多,然而我们除了它便一无所有。我们若不借助于意识,将不免在潜意识心理学的黑暗之中迷失方向。

对于意识的功能,弗洛伊德在把它归之于知觉的同时,也就知觉的构成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往的认识论大都把知觉看成是外部客观世界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产物,或者说它是来自外部客观世界的情感经验;虽然也有强调知觉是源于内部的,但所指的乃是心灵的先验理念。而弗洛伊德则不然。他认为所有知觉,不论从外部还是内部——感觉和感情,接受的知觉,一开始都是意识。

内部知觉产生了对各种各样过程的感觉,当然也包括对来自心理器官最深层的过程的感觉。对这些感觉和感情我们知道得很少,那些属于愉快与不愉快系列的感觉和感情仍然可以被看作它们最好的例子。它们比产生于外部的知觉更原始、更基本。而且,甚至当意识处于朦胧状态时,它们也能够发生。我们也从身体内部接受意识信息的感觉,这种感觉实际上能对我们的精神生活产生比接受外部世界的知觉更具有绝对性的影响。

一般说来,我们的心理活动总是沿着两个相反的方向运作:要么是从本能出发,经过潜意识系统,到达有意识的思维活动;要么开始于来自外部的激励,经过意识和前意识系统,最终到达潜意识王国中的自我贯注和对象贯注。

从中可见,弗洛伊德的基本观点是:知觉的来源既在于外部世界,也在于内部世界,而后者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内部世界蕴藏着强大的精神能量——由快乐和痛苦凝聚而成的感觉和感情,而这种感觉和感情的内容又不外乎是本能冲动。因此,知觉的重要来源就是无意识。

2. 无意识的核心——性欲

弗洛伊德认为:

在无意识方面,我们马上就会做出一个重要的区分。有些过程容易变成意识的,后来可能不再是意识的,但是可以毫不费力地再次变成意识的。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有些过程可以再生或是记住。这提醒我们,总的说来意识是一种十分捉摸不定的状态。意识的东西只是暂时有意识。如果我们的知觉对此不能肯定,那么这一抵触只不过是一种显而易见的矛盾而已。我们可以用这样的事实来解释:造成刺激的知觉可以重复。整个立论可以从我们对于智力活动有意识的知觉这一点来看清。当然智力过程可以持续,但是也可以轻易地瞬息即逝。因此可以把以这种方式活动并且容易从无意识状态转换成为有意识状态的一切无意识的东西更好地描述为“前意识”的。

经验告诉我们,几乎没有任何心理过程,甚至是最复杂的心理过程,不能一直保持前意识状态,尽管这些心理过程一般总是像我们所说的,向前推进成为意识。有一些其他的心理过程或材料,并不是这样易于成为意识,但是这些也必须按照前述的方式推论揭示及解释为意识形式。正是为这种材料,我们保留了无意识这一名称。

从心理过程来看,无意识相对于意识状态,是处于压抑状态的。我们把观念在成为意识之前所处的状态称之为压抑。在分析工作中我们坚持把实行压抑和保持压抑的力理解为抗拒。这样,我们从压抑的理论中获得了无意识概念。对我们来说,被压抑的东西,即是无意识的原型。它包括着两种情况:一是虽然被压抑而潜伏着,但却能够经常地转变成意识的前意识;二是很难发生转变,必须付出极大努力才有希望,或者不能完全变成意识,在严格意义上也是动力意义上的无意识。无意识这一概念仅仅指那种被压抑同时很难变为意识的精神心理领域。

前意识具有双重特性。一方面,它是潜伏意识的、内隐的,因而它是无意识的;另一方面,它又是可以时常转变为意识的,因而“与其说前意识接近无意识,不如说它更接近意识”。可以说,前意识是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中介领域,它的地位、作用也在于它的中介性、双重性上。

无意识则完全是另一个心理领域。无疑,所有的被压抑的东西都是无意识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无意识都是被压抑的。无意识是心灵生活的广大而重要的领域,但它却深深隐藏在意识的背后。它包含了种种原始力量,这些力量是支配人类行为的内驱力,这些力量也即是人的本能欲望冲动,主要是性欲。性欲存在于无意识之中,是无意识的核心。

正由于此,无意识领域是人的各种精神活动的根源,它既是健康人的正常精神活动(如做梦)的根源,也是健康人非常规精神活动(失语、笔误、读错、听错等)的根源,还是精神病人的反常精神活动的根源。

无意识之所以很难或根本不能变为意识,之所以不能直接被意识到,是因为无意识内容要进入到前意识过程,必须受两道检查机制的查验。第一道是前意识系统边界上的检查机制,它阻挡住无意识,所以无意识必须通过它的衍生物(或衍生形式)来越过这一检查机制而进入前意识。当无意识的衍生物向意识区域前进时,它又遇到了位于意识与前意识之间的第二道检查机制,这道检查机制是专门对付无意识的衍生物的,凡是被检查出的则再次被压抑回去。无意识、前意识、意识是我们赋予心理过程的三种品质。

弗洛伊德指出,这样划分具有这些品质的材料,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永久的。特别是无意识,在描述性的意义上有两种,但在动力学的意义上只有一种。就阐述问题上的不同目的而言,这个区别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被忽视,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当然是必不可少的。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是一个完整的结构,而它们的关系却可以形象地比作大海中的一座冰山。意识是这座冰山的露出海面的部分,它只是这座冰山的一小部分,并且是不断变动的。前意识则是介于海面和浅层水域的部分,它随着海水的涨落时而露出海面,时而隐埋入海水中。无意识则是这座冰山的深层和根基部分,它是这座冰山的主体,它深藏于无底的海水中,表面上看不见摸不着,但实际上却主宰着整座冰山。

然而,对人的意识结构的区分和形象的比喻,显然不仅是局限在心理学范围内的,在其中也蕴含着基本的哲学和文化影响。而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发展中,孩提时代的性欲仍然是其体系中的基石。

三、健全人格:焦虑以及防御机制一般说来,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凭着社会的力量就可以自然而然地生成为人,即一种任何人都能达到的状态;或者相反,一个人只凭自己的力量就可以走向理想状态了。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则指出,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在他看来,任何一个人的人格都不是自然地凭空构成的,而是有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人格的发展是人的“自我”对“本我”的了解和控制,是人与环境和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的结果。

从人格组织结构上看,自我系统由于不断发展而日益清晰明显;人的行为方式也从简单变得日益复杂;人格结构各系统也变得越来越密不可分、浑然一体,这就意味着能量在人格三大系统(本我、自我和超我)中的流动变换,以及能量在人格与外界之间的交换中变得越来越容易。

对于弗洛伊德说来,人格的变化是人的内心世界的变化,即从物质上说是心理能的变化。心理能来自人体或者说来自人体这一高级生物组织。同时,人格的变化又必须通过人的内心能量冲突与外部条件的情况而实现。

1. 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人格的变化的原因,是由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外部挫折,引起了刺激、内心冲突,并导致了痛苦刺激、个人局限、焦虑等情境的发生。我们清楚地了解各种情境,可以在其中发现人格形成、发展、实现的动力学机制。

生长发育是指由遗传控制的人体过程。虽然人格与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十分重要,但它首先是以人体生长为根基的。人体的每一组织都要经历生长发育的过程,从骨骼肌肉到神经系统,从语言系统能力到大脑的意识活动,都是在不断生长发育的。人体本能特别是性本能、爱的本能和生存本能,以及人格的各高级层次自我和超我,都随着人体发育而不断改变。

弗洛伊德的人格动力机制是建构在物质基质和社会根基之上的,使意识和人格能量不是无所指向的,而是根植于物质的、社会的、文明的深厚土壤之中。由此表明,人体发育不是个纯生理学的过程,它是一个包含着社会性、心理性、意识性等内容的综合过程。

外部挫折所引起的痛苦刺激,也是人格生长中所不可避免的,它是人格发展变化的外部条件状况。当人无法找到外部条件消除使他感到痛苦或不愉快的刺激时,他就遇到了外部挫折。在外部环境中找不到达到目的所需的对象,属于“匮乏”挫折,面对需要的对象已被他人占有或无法得到,则属于“被剥夺”挫折。

内心冲突,即是由于反能量发泄作用力量太大,而无法使本能得到满足。个人局限则是因人本身的弱点,如缺乏必要的技能、没有足够的智力或经验,而无法进行恰到好处的调整顺应等。焦虑是某种情感状态,即快乐和痛苦的系列中的某些情感的结合体。

焦虑分为三种,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现实性焦虑是对来自外部现实的可预料到的危险的反应,是对外部危险的知觉情感。神经性焦虑则是主要起源于里比多的未被充分利用。它是自我在无法阻止本能的对象性发泄作用的冲动时所感到的恐惧感。道德性焦虑则是源于自我对超我的服从关系,是自我由于对超我惩罚的惧怕所产生的情感。

弗洛伊德在揭示人格动力的时候,非常重视对精神分析学中焦虑这个范畴的研究,因为它在人格发展和人格活动的动力状态中起着重要作用。

所谓焦虑,就是由于人体内器官刺激而产生的一种令人痛苦的情感经历。如一个人遇到危险,就心跳、气喘、口干舌燥、手心出汗等。因此,焦虑实际上就是恐惧感。现实焦虑、神经焦虑和道德焦虑这三种焦虑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具有一种令人痛苦的性质,而区别则在于产生焦虑的具体根源不同。

焦虑的根源往往互相交叉,有时一次焦虑可能有多种根源。焦虑的惟一功能,是通过自我向人们提醒危险的信号,使人及时设法防止或排除危险,如果排除不力,当焦虑日积月累使人无法摆脱时,人的精神也就崩溃了,重者就会导致神经症。

现实焦虑是由于外界的危险而产生的一种痛苦情感,这种焦虑的知觉可以是先天遗传的,也可能是后天经验的。如婴儿对黑暗的恐惧,就是因为人类在制造和使用光亮之前,长期在黑暗中遭受危险,所以婴儿一出生就对黑暗恐惧产生敏感;到了后天,婴儿则逐步知道人在黑夜中经历的恐惧要比白天多。

懂得了现实焦虑,人们就应学会怎样在焦虑信号发出后,很快做出有效反应,以防患于未然。

神经性焦虑是一种对可能发生的后果产生恐惧的情绪,它是自我的反宣泄不能控制本能的对象性宣泄,而任其通过某种冲动性行为爆发时产生的。

神经性焦虑给自我造成的危害,要比现实焦虑造成的危害大得多。弗洛伊德一再提醒人们,神经性焦虑并不是有神经过敏的人才有的,正常人照样会有这种焦虑,只不过是正常人的神经性焦虑对他的生活的影响程度,不像对神经过敏者那样严重。

至于道德性焦虑,则是一种负疚或者羞愧的痛苦感受。道德焦虑存在于人格内部,它纯属心理内部的冲突,不涉及个人与外界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品德高尚的人往往比品行败坏的人所经历的焦虑多得多。这是因为,品德好的人只要一想到做坏事就会感到羞愧,或者偶尔做了不快的事情,内心就会产生强烈的负疚感。而一个品行不好的人做了违背道德的事后,却往往满不在乎,继续放荡逍遥,很少有良心谴责和负疚感受。

根据以上分析,弗洛伊德认为,由于人自身的心理能量对外界现实的各种有效调节,以及自我中各种对付焦虑的机制的形成,才促进了人格的发展。

2. 求同机制:模仿他人,适应社会在人格发展的动态过程中,为了应付、克服或顺应这些外部挫折、内心冲突、个人局限、焦虑等情景,人还必须掌握各种有助于人格发展的动力机制。诸如,求同机制、移植机制、升华机制、防御机制、本能转换机制等。也就是说,人格的发展动力,不仅包括了人格的内在能量及其冲突,还包括着人格发展过程中的动力机制的掌握和运用等等。

求同机制是自我力求模仿或按照另一个人的某些方面去行动。它包括以下几个类型:自恋性求同机制,即一个人的“自恋发泄”扩展到另一些人的过程。自恋是弗洛伊德用来表示人们自爱倾向的术语。它源于古希腊神话中迷恋上自己水中倒影的美少年那喀索斯,是指过分自爱自赏的人。

自恋性求同作用与对象选择不同。人们选择对象是因为他想占有或拥有这个对象,而自恋性求同过程则是求同的。主体已经拥有了他所求同的东西,他的能量只是扩展到那些与他拥有同样东西的人身上。同时,虽然自恋性求同作用于选择对象往往是彼此不相干的,但它们又可能是互相联系或合为一体的。自恋性求同机制也是一个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紧密联系的一种基础。

目标定向性求同机制。目标定向性求同过程对人格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如果一个儿子所渴求的目标是父亲所已实现的目标,那么,这个儿子会越来越与父亲认同,在这方面越来越像他的父亲。女孩也可能以同样的原因与她的母亲趋于一致,以至于成为她母亲的翻版。另一方面,如果父亲那里没有孩子所追求的目标,孩子便可能转向别处去寻找合适的榜样。

不过,在这种目标定向求同过程中的人所模仿的,可能是他所爱的人,也可能是他所不爱的人。而两种情况的求同作用都是片面的、极端有限的,他只从作为他的对象的人身上吸取一个单独特性。这种求同作用也可能扩大范围,即如果一个人已经模仿另一个人的一个特点,那么,他也可能模仿后者的其他特点。

对象丧失性求同机制,是指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对象或不得不放弃他,他就会力求在他的自我中建立该对象,把该对象的特点吸收到自身中来,以补偿他的损失。例如,一个女孩在她不得不放弃把父亲作为爱的对象以后,她就会在她的自我中吸收她父亲的特点,使后者的特点成为自己人格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在自己的自我中建立起她父亲的形象。这样,她的男子气就会变得十分突出。

强制性求同机制,是指竭力同权威的禁令或戒律保持一致,其目的是通过顺从潜在敌人的要求以避免惩罚。这主要是指超我形成过程中的自我的求同过程。儿童惧怕作为道德化身的父母的惩罚而放弃了俄狄浦斯情结,因而逐渐与外部的道德标准、理想规定相求同。儿童的良心就是在这种强制性的求同过程中形成的。在这种求同过程中,儿童与外部权威求同是出于恐惧,而不是出于爱。儿童在这一过程中也逐渐变得世故起来,他懂得了如何适应社会,如何服从权威,以便逃避痛苦,走向快乐。

求同过程出现不同的形式不是偶然的,是从自恋性求同发展到强制性求同的过程,也即是从自我人格到超我人格的不断形成的过程。但是,人的求同过程的各种类型的形成也是复杂的,在一个人的一定阶段上,也可能同时出现两种以上类型的求同过程。

人格的发展,也是在这种心理能量的不断移置或者对象替换中实现的。移置过程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本能的需要必须以某种形式、途径得到满足。比如人的玩的本能是无法消除的,人们只能以不同的方式或对象来满足它。孩童时期最专注的兴趣是玩,长大以后,由于工作、家庭、社会活动繁忙,玩的机会不多了。而玩耍的本能仍然存在,他只有通过移置了的形式得到满足。比如,开始幻想、做白日梦等。

所以,弗洛伊德认为,我们决不可能消除本能的任何东西,“当我们只能以另一种东西来替换这一种东西,当我们似乎放弃某种东西时,实际上我们所做的只是采用了一个代替物”。

3. 移置机制:转移痛苦,追求快乐移置过程发生的各种具体条件因素,与其他人格发展条件因素相同,即生长发育、外部挫折、内心冲突、个人局限和焦虑。在这些条件因素的不同阶段上,都会引起不同形式的移置作用。孩童时期的吮吸需要,一般是通过摄取食物来满足,而成年后,则有了其他的替代形式,如吸烟、喝酒、嚼口香糖、接吻。这些都是移置机制的不同形式。决定移置方向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因素、相似程度。

社会因素是通过父母的影响来实现的。父母允许孩子以某些对象、某种方式满足本能,禁止孩子对其他对象、方式的选择,这就决定性地影响着孩子移置过程的方向。

决定移置过程的另一个因素是替代对象与原对象的相似程度。如果一个替代物与原来的对象基本相似或功能基本相同,则本能即得到了基本满足;如果本能未找到或在寻找时遇到挫折,那么,移置过程就会转向次相似的对象。移置过程所寻找的替代对象与原对象相似性越小,这种替代对象本能的满足程度就越小,替代对象不可能完全消除本能的兴奋紧张。替代对象的最后选择只能是一种妥协。

升华机制是一种积极的移置过程。如果移置过程转向寻找文化领域中的对象,这种移置过程即是“升华”。升华是通过自我这一媒介实现的。由于自我从本我的第一个对象性能量发泄中,接管了里比多加在自己身上,并把里比多结合起来,促成靠着求同作用而产生自我的改变,自我便处理了本我的第一个对象性能量发泄。性欲里比多向自我里比多转化当然包括着一个性目标的放弃,一个非性欲化的过程。自我把从本我那里汲取的能量投入到科学、艺术等文化活动中去,就使本能的能量升华了。

这种升华避免了外部世界挫折所产生的痛苦,带来了心理和脑力活动所产生的快乐。“艺术家从创作和塑造他幻想中的东西得到了快乐,科学家在解决问题或发现真理中感到快乐。”正是这种升华作用的不断实现,才把那些受挫或不能直接发泄出来的能量,转移到有益于社会的活动上或文化性的创造活动中,从而带来人类文化的发展。

但是升华作用决不会使本能得到彻底的满足,人身上总会存在着升华过程所不能消除的本能兴奋紧张的残余。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人总是不会真正放弃他本能的对象发泄,他总是力图在替代对象中寻找最初的发泄贯注对象。

从人格能量的流动看来,自我和超我的形成,就是本我的能量移置到自我和超我的心理过程之中。在自我和超我形成后的移置过程,则同样是能量从本我向自我或超我的流动。这种心理能的移置,形成了人一生中的各种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价值态度等,形成了人格丰富发展的过程。

4. 防御机制:学会保护自己

防御机制是自我为减轻或抵抗焦虑而否认现实的一种动力过程。自我的防御机制主要有:压抑、投射、反向作用、固定和倒退。压抑是自我形成后才出现的,所以它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防御机制,而是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区别形成后才产生的。弗洛伊德将压抑分为两个阶段:原始压抑、真正的压抑。

“原始压抑”指的是自我拒绝本能的某些要求进入意识。本我代表的本能总是力图发泄或者满足,而自我则是由于意识到有些本能要求的实现会带来道德的谴责或招致外部现实的威胁,所以,自我便尽可能地压制这些本能要求,使之不进入意识而永存于无意识之中。人类的长期的这种对某些本能要求的压抑不断积累,即形成了遗传性的原始压抑。

压抑的第二阶段是严格意义上的压抑或称真正的压抑,在本能发泄要求被原始压抑从意识中排除之后,这些本能发泄要求可能以种种乔装或间接的衍生方式,与意识中的内容发生联系而建立起新的压抑,这即是严格意义上的压抑或压抑本身。

由于这种压抑是在原始压抑之后发生的,所以弗洛伊德把它称为“后驱逐”。本能和能量发泄被压抑后,可能永远一成不变地存在于人格之中,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冲破阻力发泄出来,或者可能通过移置过程而表现出来。但是,压抑作为一种防御机制对人格发展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它防止了一些本能要求,避免了它可能带来的威胁性后果,从而使人格完整顺利地发展;另一方面,压抑本身总是对本能的压抑,往往会阻碍人的天性发展,这在过度压抑的情况下尤为明显。过度压抑会使人性情孤僻内向、呆板僵硬、郁郁寡欢,也会阻挡人体某些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

投射作为自我处理焦虑的一种方式,是把焦虑的根源归结于外界,而不是从人格内部来寻找。严格地讲,投射是自我否认神经性焦虑的根源(本我)和道德性焦虑的根源(超我)的方式。如把“我恨他”变成“他恨我”,即是把来自本我的敌意归之于外部他人。如把“我的良心在折磨着我”变为“周围的人在折磨我”,即是把超我的良心谴责惩罚归于周围的人。因此,投射的基本特征是,把焦虑的内部根源换成外部原因,投射的目的是把来自本我和超我的内部危险歪曲成外部危险。

实际上,自我不可能真正做到这一点,但这种投射却使它减轻焦虑,或起到一种快意的安慰作用,或为自我做那些超我不允许的事找借口。显然,投射作用也有其反效应。简言之,过度的投射机制过程,会使自我过多地把能量用于文过饰非,它最终还是自己欺骗自己。

相关小说

一品甜妻 生活 / 连载
一品甜妻
风兮ht
一睁眼,来到了贫穷的古代农家,幸好爹疼娘宠,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只要家庭幸福,何惧极品亲戚。首当其冲,改变家庭现状,发家致富奔小康,不是女强人,只为生存。有一天突然发现,原来属于自己的幸福已经悄悄到来。没有豪宅纷争,只有家长里短,甜宠守护。
72万字2019-09-17
全能种田人 生活 / 全本
全能种田人
白羽居士
一代强者,因为调戏女上司,强吻外国女友人而被发配到农村养猪,懂医术,会武术,还能种田。
141万字2019-07-03
女性婚后易患疾病防治 生活 / 连载
女性婚后易患疾病防治
惠宁,徐明娟
本书共分六章,针对女性的生理特点,详细介绍了其婚后易患疾病的防治知识,包括性传播、感染疾病、子宫生殖道疾病等的病因、诊断方法、中西医防治措施。
13万字2018-12-22
绝品高手 生活 / 全本
绝品高手
村夫
叶凡,一个高考让人顶替上大学的悲剧人物,却意外地得到了一个净霖空间,从此成了牛逼人物:种得一手仙菜,“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是极品菜农!”打开销路后,带领乡亲发财致富,变穷乡为富地……拥有救人利器净霖术,妙手回春,药到病除,成就一方妙医!“美女,我最拿手的就是妇科病了,你放心,我以人格担保,绝对不会占你便宜的!”村里镇上的恶霸,统统给让路,不然打得生活无法自理……泡妞也是无往不利,无论是美貌村姑
113万字2019-09-18
女性养生保健150个警示 生活 / 连载
女性养生保健150个警示
陈国珍
本书以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重点从早衰警示、癌症警示、疾病警示、饮食警示、日常保健警示五个方面,为女性朋友提出了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容易被忽视的154个警示。
12万字2018-12-20
田园三宝:萌夫萌宝小神猪 生活 / 连载
田园三宝:萌夫萌宝小神猪
西青之
李唧唧从小长到大,不怕三鹿,熬过非典,顶着H1N1和H7N9活到二十岁,本以为到了年龄可以高高兴兴嫁人,平平安安回娘家,哪知天上一不明黑色物体飞来,当场爆头。 醒来后,李唧唧悲催地发现自己穿越了。 不知咋地,她还意外地捡到了一只小神猪和一个呆萌相公。 管它呢,不要白不要,且看她如何智斗极品婆婆和极品大姐,在古代发家致富混得风生水起……
40万字2021-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