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三十九章《现代风水文化百科:宅地环境风水》(5)(1 / 3)

《武经总要》reference_book_ids":[6883424360225311752]}],"1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9,"start_container_index":1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3},"quote_content":"《梦溪笔谈》reference_book_ids":[6841155200409930765]}]},"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风水罗盘与住宅方位

第一节 风水罗盘发展小史

风水罗盘,又有经盘、罗经盘、子午盘、针盘等多种名称,是风水师们从事堪舆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其原理是利用磁针的磁极性来指示方向,在磁针的四周置有方位盘,就可以利用指南针判定方位了。在方位盘上按照一定规律和风水学原理排列上有意义的字词,就使得方位盘有了占卜的意义和作用。风水罗盘就是这样一种用于占卜建筑朝向、方位的风水工具。

从古代简易的罗盘,发展至今日的复杂多样的罗盘,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期间的许多真相已不得而知,在这里只能从考古出土的和现有的实物,以及文献资料的记载去寻求一点斑驳的痕迹。

据文献记载,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了磁针的指南特性,早在战国时期就开始使用一种叫做“司南”的占卜用罗盘。《韩非子-有度篇》曰:“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至东汉时王充在《论衡-是应篇》更详细地说道:“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杓是以磁石仿北斗星而磨制成的匙状磁体,柢是匙柄,地是占卜盘的地盘。据考证复原的司南,地盘已有八卦、天干地支和二十八宿的内容。

这里已经有了后世罗盘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指极磁体与方位盘,可见司南是一种具有占卜性质的磁性指南仪器,也可以说司南是风水罗盘的早期形式。

汉代的风水罗盘称为“式盘”,大多是用于六壬和奇门遁甲之术的六壬盘和太乙九宫占盘。从现已出土的六壬盘看,是由上下两盘叠合而成。下盘为方形,象征地,称为地盘;上盘为圆形,象征天,称为天盘,天盘可依中轴旋转。这种式盘中无指南磁针,只是以时间和方位的关系以及天地盘的关系占卜吉凶。在天盘上面,中部往往画北斗星,周列十二神和二十八宿。十二神即征明、天魁、从魁、传送、胜先、小吉、太一、天罡、太冲、功曹、大吉、神后。有的式盘上以数字代表十二神,又称十二月将。地盘上面往往分层写有八天干、天地人鬼四维或八卦、十二地支和二十八宿等,个别的还有三十六禽。

六壬盘在古代被广泛用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时辰和方位的吉凶占验,其用法是固定地盘,白天子在北,夜晚子在南,然后转天盘,校验所推之日上盘的神将与下盘干支的关系,并以六十甲子中的壬申、壬午、壬辰、壬寅、壬子、壬戌为六壬,推衍出六壬式中的四课和三传,最后以此判定占日或占方的吉凶。

中国早期的方位盘呈方形,为了排列方便和容易识别,后期多呈圆形。中国罗盘的基本方位盘是二十四分位的盘面,一个圆周为360度,每15度折成一个方位,这样罗盘便有了二十四个方位。二十四个方位是用后天八卦的四个维卦(乾、坤、巽、艮)八个天干(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成的。

在东汉、六朝时占卜用的二十四分位的六壬盘已有出土实物,而维辰记时的制度在魏晋南北朝的天象记录中是常用的。早期的风水学著作,如唐代杨益的《青囊奥语》、《天玉经》,卜则巍的《雪心赋》均有关于罗盘的记载。

如《天玉经》说:“先天盘上十二支,后天加上干和维,八干四维辅支位,子母公孙同此推。”《青囊奥语》中有许多罗盘的使用方法说明,但语言较隐晦,不易理解。从唐代出土的天文铜镜拓片内容,可推测此时的罗盘已有了较多的内容与层数。湖南出土的一枚唐代天文铜镜,铸造工艺十分精致,自中心镜钮外计有五层,第一层为四灵兽(四象),第二层为十二生肖,第三层为后天八卦,第四层为二十八宿,第五层为字铭。

宋代经济繁荣,海上文明大展,风水罗盘有了较大发展。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这段文字对磁针罗盘作了清晰的描述。它解说了水浮法、碗唇旋定法、指甲定法、缕悬法四种指南针装置方法,还清楚地说明了磁偏角。文中所述的指南、指北两种针,系用磁石两个不同极来摩擦所致。《事林广记》、《武经总要》、《神仙幻术》还记有指南鱼和指南龟两种指南针装置。

公元12世纪初朱或的《萍州可谈》和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经》中都说到了航海用的指南针,这说明宋代指南针的使用已经很普遍。南宋曾三异在《因话录》中写道:“地螺或有子午正针,或用子午丙间缝针……天地南北之天,当用子午,或谓江南地偏,难用子午之正,故丙壬参之。”

上文中“地螺”也就是罗盘,从正针、缝针等讨论看,宋时的罗盘已有正针、中针和缝针的用法,可见此时的罗盘较早期罗盘有了较大的变化。赖文俊的《天星篇》、《催官评龙篇》等对方位的应用解说也说明了罗盘的这种变化。

至明清时,罗盘又添加了许多新层次,已成为风水流传的有《罗经顶门针》、《钦定协纪辨方》等著述,而《钦定罗经透解》和《钦定罗经解定》均对罗盘作了分层讲解。由于明代以后命理学和日家与风水揉为一体,使风水学变得复杂起来,此时罗盘也已发展为多层而细密的分度,一般少则几层,多则几十层,十分繁杂。

风水先生既可以其“乘气、立向、消砂、纳水”观天,又可“测山川生成之纯驳,以辨其地之贵贱大小”来相地,还可“推算吉日良辰,依时而行”。正如《罗经解定》所说:“凡天星、卦象、五行、六甲也,所称渊微浩大之理莫不毕具其中也”。

总之,与风水学早期的较多科学成分的择宅术,发展为后期科学与玄学混杂的风水术历史相一致,罗盘也由早期以简单的辨方乘气罗盘,而发展为繁杂的带有玄学命理的风水罗盘。

第二节 风水罗盘的种类

由于风水罗盘有着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其发展由简至繁,有多种款式。又由于风水派别和风水大师不同,罗盘也有不同的种类。就种类来讲,明清以后有三合盘、三元盘和综合盘三种。

同一种类的罗盘因尺寸大小的不同,所容纳的圈层内容会有所不同。不同流派和产地也会有差异,如同样是三合盘,安徽产的“徽盘”和福建产的“建盘”就有所不同,而香港和台湾所产的三合盘又不同于内地所产罗盘。

就产地来说就有安徽休宁、广东兴宁、江西赣州、福建漳州、浙江杭州、浙江温州,近代以来台湾、香港、马来西亚、日本也生产堪舆用罗盘。

安徽休宁万安桥罗经作坊历史悠久,据调查,休宁万安古镇曾有方秀水、吴鲁衡、江仰溪三家制作罗经盘的祖传作坊。清初以汪制罗盘最具名气。各姓均以杨筠松、蒋大鸿式的风水罗盘为主业,其制作技术及使用原料仍保持着清康熙、乾隆以来的风格。

后来,方、汪两家相继歇业。现在吴家的“吴鲁衡罗经店”仍然传承着制作工艺和风范,继续生产吴家“徽盘”。吴鲁衡生于康熙年间,自幼心灵手巧,寻师研修学问,习制经盘并精通工艺。大约于雍正年间在万安桥古镇开创“吴鲁衡罗经店”。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吴鲁衡去世,其后人秉承祖业,继续制作“吴鲁衡罗经”,并兼制“洋式日晷”及“节气日晷”等,其产品行销中国城乡,甚至远传至日本、朝鲜、南洋诸国及欧、美各地。所制罗经,享誉海内外。1915年,“徽盘”获民国北洋政府农商部颁发的1093号奖凭,同年被选送美国费城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并获得金质奖章。

近代以来,台湾和香港生产的机制铜面罗盘质量和精度均较高,较著名的商号有通胜、翰辉、东定等。

下面就罗盘的三种类型作一下简单的介绍:

三合盘:

三合盘的主要特征是由三层二十四方位组成,即有地盘正针、人盘中针和天盘缝针三环,其结合其他层环的内容使用,以定向、消砂、纳水等。三合盘又称杨公盘,据李定信先生研究,这是因为杨筠松在晚年时期为便于消砂、纳水,依据日景方位一干维辅二地支,改为一千维辅一地支的双山时加上了天盘缝针和七十二龙等层环,对风水罗盘进行了一次改造之故。

三元盘:

三元盘的主要特征是有易卦六十四卦圈层,一般只有一层二十四方位,即地盘正针,其可用元运推其方位之吉凶。三元盘又称蒋盘或易盘,据说易卦层是由明末清初的风水大师蒋大鸿创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