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学习兴趣篇:激发主动求知的内在动力(2 / 3)

通过向自己提出以上这些问题,在无法解决的前提下,向书本提问,看课本,查工具书或到网上寻求答案,如果看了书或查询过网络之后还不明白,再向身边的老师或家长,以及比自己优秀的同学求教,以寻求确定的答案。

2.什么时候问

假如在课上遇到问题,有机会在当堂解决的最好马上提问,如果老师讲课的时间紧,需要留到课下问的,马上记录下来,以免忘记。在提问的时候,如何问老师问题才好呢?有这样的3个做法和一个注意:①课间提问法:经过预习遇到的问题,在老师的讲授过程中没有找到答案,可以马上举手问老师。②课后提问法:上课没有时间提问的问题,课后抓住机会及时请教。③计划提问法:经过一段时间复习后,将所有不懂的地方集中起来,有计划有目的地问。

在提问的时候需要注意,不要单纯针对一个小问题,最好能理清思路和方法,并在提问后多体会、多复习,以求将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

3.哪些问题是应该问的

勤学好问是不分问题大小和轻重的,学过的,没学懂的可以问,没学过想知道的同样也可以问。有些问题是老师了解的,可能会马上得到答案,假如老师也不了解,可以共同商讨,或请教其他人,从而得到共同提升。要知道学问是无止境的,只有不断提出问题,然后不断解决,才能越来越有学识。

让远大的目标成为学习动力

在我们的一生当中,可能会有很多目标,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都会有,在我们一步步完成这些目标的时候,我们也就获得了成功。作为一个人,如果想拥有好的发展前程,就应该树立远大的目标,纵观古今中外的仁人志士,都有着远大理想抱负和宏伟目标。诸葛亮曾说“夫志当存高远”,说的正是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假如志气不坚定,心胸不开阔,长期生活在庸俗的氛围中,那么只能成为一个平庸的人。苏东坡也曾说过,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由此可见,志向和目标是人的精神世界中最重要的支柱,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使人伟大或者渺小的也正是这种精神。

事实证明,伟大的毅力只有在远大的目标树立之后才会产生,一个没有生活目标的人,会变得懒惰和听天由命,永远不会去把握成功的契机。而一个没有学习目标的人,则会终日不思进取,永远不会取得成绩,更不用说创造和发明了,因为动力来自伟大的目标。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作战能力差吗?还是他们的智力水平不如将军?实际上这些都不是关键原因,最主要一点是他们没有追求,一个没有远大目标的人,是不会有动力的,而没有动力则不会有所作为。假如鲁迅没有远大目标,他就不会频繁地变更职业,正是由于他追求民族强大,才会赶赴日本学医,也正是由于他追求民族觉醒,才开始弃医从文,以笔为枪,以其惊醒沉睡的民众。是追求给了他求知和写作的动力,也是目标给了他不断前行的学习动力。

一个人的追求目标越高,他自身的潜能也就发挥得更加充分,才能也会发展得更快。斯宾塞·约翰逊认为,理想如果是笃诚而又持之以恒的话,必将极大地激发蕴藏于体内的巨大潜能,这将使你冲破一切困难和险阻,达到成功的目标。他在激励人们追求成功的时候常常会引用《圣经》中的一段话:去追求吧,这样做了将有所获。去探索吧,这样做了将有所发现。凡追求者得,凡探索者获。

从科学角度上来说,人生奋斗的目标是需要通过科学的人生设计来实现的,因此一个人一生的目标也是多样的,有终身的目标,有一段时间的目标,也有一个阶段或一年、一个月、一天的目标。作为学生的我们,学习的动力来自于目标,当我们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自己的想法时,学习动力自然会产生或增加,此时当我们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摸索到了通往成功的捷径,学习就不再成为痛苦,而成为一种收获快乐的体验。

决定一个人发展的主观因素首先是个人发展的愿望或动机,在我们树立起一个远大的志向和目标的同时,可以将其分解为一个个小的目标,甚至一节课的目标,身体力行地将它作为学习的动力,然后通过实现一个又一个小目标,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彼岸。

优等生是这样让远大目标成为学习动力的

张肇牧上初中的时候,学习成绩并不出众,一次他父亲从北京带来了一枚北京大学的纪念牌送给他,并告诉他说:“你如果也能上这所学校就好了。”妈妈在身边也鼓励他说:“咱们肇牧又聪明又勤奋,肯定有希望的!”当张肇牧从爸爸那儿了解了北京大学情况后,内心便立下了一定要考上北大的目标,他认真地在北大纪念牌背面写下了自己的座右铭:“坚信自己定能成功!”

有了这样的志向和目标,张肇牧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他每天都看一眼北大纪念牌,并在周记中总结出本周掌握的内容和距离目标的差距,然后不断努力。一次全家人去北京游玩,张肇牧缠着爸爸要去北京大学看看,当他行走在北大校园并深深为其中的气息所感染的时候,他要考上北大的志向更加坚定了,潜意识里也开始崇拜并向往起这所学校了。

几年如一日的艰苦学习,使张肇牧的学习成绩稳步提升,并开始跃居学校前几名的行列,然而高考在即,最后做出选择时他却经历了一次激烈的思想斗争,因为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最后一次预考,他的成绩不太理想,他考了全班第一名,全校也是全市的第四名,这时第二名和第三名的学生已经确定了保送清华,第一名本想报北大,却怕冒险,改报其他学校了,此时张肇牧的内心斗争更加激烈,和他成绩差不多的同学先后选择了上海交大、南京大学之类的学校,妈妈也开始劝他:“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发光,要不就报南京大学吧,保险一些,万一北大考不中,南大也上不了了,白忙一场,你得三思呀!”

妈妈的话让张肇牧产生了动摇,但转念想到这些年的奋斗和自己多年的目标,如果放弃会终生遗憾的,经过内心反复的斗争,他坚决地选择了北大,他在日记中写道:“选择本身就是对人的表能和潜能的整体测试,报考北大本实际上是一种胆识的竞争,既然我选择了,就不怕失败了,考上了皆大欢喜,考不上我也无怨无悔,人生能有几回搏,我相信自己的实力。如果想对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最理想的位置,从而有所造就,北大是全国最有名的学府,也是我的志向所在,如果连报考都没有胆量,我会抱憾终生的!……”

这个宏伟的目标让张肇牧义无反顾地走向了考场,在父母期盼的眼神中,他以625分的成绩顺利进入北京大学,实现了多年为之奋斗的志向,毕业后他又顺利考入了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实用锦囊

1.为什么说远大目标是学习的动力

学习动力究竟来自何处?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对北大31名高考状元的调查中表明,他们都是为了人生而学习。这些优秀的学子从来不把学习当成负担、包袱或苦差事,而是十分热爱学习,并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将学习知识看做一种追求、兴趣和责任。他们纷纷表示自己的智力并不出众,成功靠的完全是快乐的勤奋,“学知识使人生更快乐,学习是从愚昧走向智慧的道路”。可见远大志向不但能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不懈动力,而且还能提供最大的发展空间。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个人志向水平的高低与其成就大小有着很大关系,在我国古代有位思想家叫做墨子,他曾说过:“志不强者智不达。”远大的志向是智力潜能发挥的动力,也是学习中不断超越自我、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力,从而迈向成功的有力保障。一些以优异成绩步入大学殿堂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不思进取,终日无所事事、空虚无聊,究其原因,正是由于高中时没有远大的目标,认为只要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结果失去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空间,而另一些学生则由于从小树立了远大的目标,考入大学后,认为这只是靠近了目标一步,动力更足,更加抓紧学习。

2.如何树立远大的目标

首先要检查自己的学习效率,找出阻碍其发展的深层原因,究竟是动力问题还是方法问题,如果是动力问题,就要努力让自己树立起远大的目标,找出学习的动力,假如动力很足而方法出现问题,则需要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以利于更好学习。

其次,回忆自己儿时的梦想和过去学习中最喜欢、最勤奋攻读的知识内容,从而找回失落的理想,让理想之帆重新升起,奋斗之舟重新起航。

最后,珍惜和培养耻辱感,俗话说“知耻而后勇”,耻辱感是人生内在最强烈的动力之一。这种耻辱感有的是由于偶尔的失败或挫折造成的,有的则是属于一定的民族和国家的,要善于从中汲取学习动力,总结自己的人生经历,正视自己所经受的坎坷和困苦,告诉自己不能忘记所遭受的耻辱,同时认真学习祖国历史,将国家和自己的耻辱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强大而持久的奋斗动力。年轻时期的周恩来正是在“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前提下,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目标。

3.让远大的目标成为学习的动力

中国历史上许多有有识之士都曾以深刻的道理和生动的语言来规劝我们珍惜年轻时代,刻苦用心学习,不要让年华付诸东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三更打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至理名言正是时刻激励我们努力学习的座右铭。在学生时期,我们必须树立起自己奋斗的目标,并运用锲而不舍的坚持和勤奋刻苦的精神,朝着理想的目标不断努力、不断追求,从而激发学习动力,一步步走向成功。

寓教于乐,从学习中得到快乐

古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了“寓教于乐”的理念,这种理念最早是被运用在诗歌当中的,贺拉斯认为诗歌仅仅具有美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魅力,才能发挥出它的教化作用。

其实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寓教于乐”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只有认识到学习的魅力,从学习中得到快乐,学习才能更好地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并发挥它的作用。

在贺拉斯的解释中,“教”,既指社会道德教育,又指文化开发,作为目的的“教”必须通过“乐”的手段才能加以实现,在学习当中也是如此,教化功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应脱离使人获得愉悦的具体形象,要让学习者在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受到陶冶和教化,在轻松快乐的同时收获知识。

所谓“寓教于乐”,实际上,“乐”只是个手段,目的在于从中受教。古语道“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件艰苦的事情,古今中外,但凡想学到一门知识,掌握一门技能,都必须付出艰苦的代价,也就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假如单纯地将学习当成玩,当然不可取,但快乐地学习,从学习中获得快乐,却是件不难做到的事情。

也许有人会说,如此艰苦的学习,如何才能从中获得快乐呢?实际上,当你发现学习中的乐趣之后,学习将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比如说一本书,如果你很喜欢,在读书的过程中就不会感到痛苦,反而会从中获得欢乐;一道十分难解的数学题,假如你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它解决掉,在长久的苦思冥想之后,当你终于将它的答案做出来的时候,心底的雀跃将无以伦比。

在很多人心目中,认为学和玩是完全对立的,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做‘玩物丧志’,正是说的这个道理。其实,玩才是人的天性,如何运用这种天性让它为学习服务才是我们所应该去做的。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小时候经常挨打,并被父母斥责为“笨蛋”,因为他9岁的时候读论语,两个月后还不会读。而祖冲之的祖父则因材施教,发现他喜欢数字,于是采取游戏的方式引发他的兴趣,从而获得惊人的成功。由此可见,玩和学本来就是一体化的,在玩耍中学习,树立主动学习的态度,不勉强才能更好地吸收知识,获得学习的乐趣。

从我们出生开始,我们就开始通过玩来了解这个世界,并从中获得知识。玩,不仅可以开拓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合作能力,增强交往及理解他人的本领。在我们的儿童时期,学习的核心无非是一种游戏精神,它追求的是一种自由创造和平等的精神,非功利性的合作精神,以及一种快乐的学习和生活体验,这些都成为快乐的来源和本质,这也是为什么在幼儿园中,我们的学习内容总是在又唱又跳中进行的,实际上,这种学习方法对于掌握最初的基本技能和学问知识有着很大帮助,因为内心的愉悦使我们将学过的内容记得更牢,而快乐的氛围则让我们更加喜欢学习。

优等生是这样从学习中得到快乐的

1998年山东省日照市第一中学高二学生、14岁的卞迁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录取,这个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轰动,很多人都以为卞迁是神童,一定有着超常的智慧和能力,或者具有埋头苦读的强大精神,实际上,他只是个普通的孩子,也并非人们想象的那种“书呆子”。

卞迁小时候是一个十分爱玩的孩子,直到如今仍然如此,他的爱好非常广泛,集邮、下棋、踢足球、画画、欣赏音乐、说相声等等都很喜欢,有时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对开明的父母,父母对于他的兴趣爱好非但不限制,而且还会加以鼓励,每次小卞迁去住在海边的姥姥家,妈妈总会帮他装好小桶、小铲子,带着他一起去海边玩,他一会儿把沙子堆成小丘,一会儿又把小丘夷为平地,还挖成陷阱和山洞,将各种鹅卵石藏在里面,在快乐的玩耍中,他不仅锻炼了思维能力,还了解到许多关于大海的知识。

后来,卞迁迷上了识字,并将识字当成了最快乐的游戏,每天缠着妈妈给他讲解字的形状特点,猜字谜,讲字的形体故事,有时他们还一起将图片和汉字设计成游戏,或用粉笔在地上比赛写字。3岁的时候,他已经认识了近1000个字,而这些大多是在游戏中或读《儿童画报》的时候学到的,几乎没有几个字是刻意教会的。

上了小学的卞迁,同样十分爱玩,他常常会将游戏当做学习之余的奖励,或把语文课本中的课文编成歌谣,自娱自乐的同时将课程学得很好,正是通过这种看似游戏的学习,卞迁从来没有将学业当做一种压力,反而将玩耍和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快乐的玩耍中,获取了各种知识,锻炼了各种能力。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学习是人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玩抓宝游戏,如果在这场游戏中输了则感觉不到快乐,而一旦赢了,则会成为世上最快乐的人。”当卞迁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成功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时候,他已然成了世上最快乐的人。

林聪是一名初三的学生,他的英语每次都能拿到满分,每当问及他学习诀窍的时候,他总是这样说:我喜欢英语,是因为学习英语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它让我变得更加自信,每次上课我都会认真听老师讲课,下课后用心完成作业,每次学到新单词,我会用自己的小窍门去识记,当我又快又好地记住这些难读的单词后,我会为此感到骄傲和快乐。作为学生,不能怕学习,一旦从学习中寻找到快乐的源泉,学习就真的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了。

实用锦囊

1.要有强大的学习动机

想要从学习中得到快乐,最重要的一点是拥有强大的学习动机,只有从心底喜欢学习,才能够从中获得乐趣,这首先要求我们要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学好,运用一定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我一定能行。”其次要保持良好的心情,常常微笑,并保持主动学习的积极态度,有个值得一试的办法就是在学习一段时间后,欣赏一段振奋人心的音乐,这样不仅能够让心情变好,而且对增加记忆也有一定帮助。

2.学习之前要预习,学习后要巩固

在进行新知识学习之前,预习的作用不可小觑,这种对知识结构基本认识的办法不仅能够让你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听起来更加轻松,而且假如能够自己找出问题并得出答案,对增加信心和激发兴趣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学习后的巩固也很重要,它能够让知识记得更加牢固,以便在运用的时候信手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