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123章:傅游艺劝进(1 / 2)

几天之后,李璟得到通秉,侍御史傅游艺携九百多百姓在府门外,上表请求李璟称帝!

李璟听后,眉头一皱,傅游艺这不是陷他于不忠吗?

像他这样的忠臣,怎么能做出谋朝篡位的事情来,这是奸臣干的事情。

他万万不能这么做,否则,定会史官写在史书上,说他奸贼窃国就不好了!

最主要的,自古禅位也要遵从三让礼仪,才符合规矩,现在第一次来请他称帝,他要是立刻就答应,岂不是显得自己吃相难看。

三让礼仪最初是指主、宾相见的一种礼节,即主人三揖,宾客三让。

对于想坐人皇位的权臣来说,只有三让之后,“被迫”接受禅位,才是头等大事!

这是一种美德,就像周泰伯让位于三弟季历的故事,被后人称颂此举为盛德。

就连论语都赞扬泰伯让位是一种美德,《论语·泰伯》里记载: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到了汉朝开始,三让礼仪,演变成帝王登基时的一种必备仪式。

像汉高祖刘邦,三让不得后,只好“无奈”的表示,为了天下黎民,只好勉为其难的从了,然后,即皇帝位。

汉文帝刘恒,被大家推举为帝,足足让了五次才同意即皇帝位,成为汉朝的新一任皇帝。

到了魏文帝曹丕这里,曹丕成了“被禅让”第一人,等汉献帝下的第四道诏书来到之后,曹丕才“被迫”答应。

于是,尚书令桓阶等奏曰:“今汉氏之命已四至,而陛下前后固辞,臣等伏以为上帝之临圣德,期运之隆大魏,斯岂数载?”

所以,这套形式又称为“三劝进”,顾名思义,就是臣子们要进行三次劝进,被劝进者要连续推辞,第三次的时候才能心不甘情不愿地表示接受!

之所以做出过这种姿态,完全是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就是为了进一步表明皇位的正统性和合法性。

让天下人看着,自己根本不想当这个皇帝,但大臣们强人所难,才无奈众望所归、顺天应人被迫当上了皇帝。

不过,自两汉以后,所谓的“三辞三让”已经严重变味,始作俑者是魏文帝曹丕,他让这种政治礼仪变成了完完全全的政治作秀。

之后的司马炎、刘裕、萧道成等人有样学样,煞有其事地玩开了击鼓传花的游戏,装模作样的表现出自己的“无奈”!

三让礼仪第一让:声色俱厉、严辞拒绝这种不道德行为,趁机给带头的人一点甜头,他才会在后面更加卖力,也让那些没捞到好处的人,有个奋斗目标!

尝到甜头之后,大家的心思就变得更加活泛,进行第二次劝进,这次的人数会更多,言辞更加诚恳。

这就到了第二让:再次表示拒绝,口气有些松动,让大家看到了希望,表明只要再来一次劝进,对方就会答应。

于是,便有了第三次的劝进,这次的劝进那可代表全天下的意愿,让对方绝对不要推辞,应该顺从民心,你要再推辞就让大家失望了!

这就到了第三让:对方会表现的很为难,哪怕此刻心里乐开了花,也要装作十分痛苦,在大家的苦苦哀求下,也只能勉为其难的答应,默许了大家的行为。

到这里三辞三让,基本程序已经表演完毕,但合法即位还差最后一步:那就是需要老天爷盖章认可。

至于老天爷怎么盖章认可,这个简单,祥瑞这个被玩烂的东西,就是最好的证明,只要出现祥瑞,就代表了老天爷认可你做皇帝。

这样一来,天意和民心都有了,还有什么理由拒绝成为皇帝?

要是到了这一刻,你还不想成为皇帝,就会导致“天怒人怨”!

“我当初起兵是为了保我大唐江山社稷,不曾对皇位有任何非分之想,傅游艺这是想陷我于不忠吗?”

“你速去把傅游艺叫进来,我倒要问问,他为何要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举,身为大唐的侍御史,却做出不忠之事!”

为了表示自己很愤怒,李璟一拍身旁的桌子,随后将桌上的茶碗扫落到地上,摔得稀碎,也表达此刻的心情。

西门阳听了吩咐,招呼去办事!

不多时,侍从便领着傅游艺走了进来。

“微臣侍御史傅游艺,参见摄政王!”

傅游艺见了李璟,急忙行礼。

“傅游艺你好大的胆子,居然敢聚集一帮人,在我的府门外滋事,还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劝我行不臣之事!”

“我身为大唐的忠臣,怎么能做出取代圣人的事来,我何德何能,能够荣登九五之尊,你这是陷我于不忠,你可知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