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四、二年班:苦中寻乐(1 / 3)

四、二年班:苦中寻乐

唐人街揾工

我提前一个月提出辞职,希腊老板想加人工挽留,我也谢绝了。

在西人餐馆干活我无法融入他们当中。空闲之余,我也抓紧时间同其他人聊上几句。老板说他到过中国旅游,喜欢北京烤鸭,可惜我听不太清楚他怪怪的发音;年轻拍档很少讲话,通常一句起二句止,还是胖大厨跟我接触多些。他除了吩咐我干活,也会问我一些中国的事,他觉得那是个神秘国家,他老是说等他存够钱,他也会去中国开开眼界。他闲时喜欢看餐厅里播放的体育节目,跟我讲球队之类的话题,但我一点都不清楚运动之类的东西,无法交流。当然,真正的空闲时间也不多,老板看见我地拖了垃圾倒完,餐厅客人不多时,即使是周末,离关门还有一段时间,他也照样叫我打卡收工。在加拿大,老板绝不会让你磨洋工的。

我觉得自己很孤独难受,人是需要沟通的,没有沟通埋头苦干,我受不了。我想反正都是打工,不如去唐人街华人餐馆碰碰运气。我新来乍到,在自己熟悉的文化环境里,或许容易找到共鸣和共同话题,少出洋相,增加自信,也有助于我尽快熟悉新移民生活。

今天,我跑到唐人街去了。

维多利亚市的唐人街在北美颇有历史,这条长不超过500米的小街,是华人在加拿大最早落脚的地方。据记载,当美国掘金热潮衰退后,大批来自广东五邑的劳工从美国进入邻近的加拿大碰运气,于是,加拿大有了第一批华人。当年这些华人打工仔聚居在一起,餐馆、洗衣店、杂货铺也应运而生,一条唐人街形成了。

唐人街是中华文化在海外的缩影。这里仍保留典型的中国建筑,诸如北方建筑中的红墙绿瓦和南方特色的骑楼,最引人注目的是入口处的高大牌坊。唐人街少不了中文招牌、唐山杂货店和中国餐馆。维多利亚市只有万余华人,散落在各个角落,平时在街上你偶尔会遇上一两个,但若置身唐人街,满目是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夹杂着五湖四海方言的中国人。此外这里也不乏好奇的外地西人游客。我初抵埠时,每逢思乡心切,总会情不自禁往唐人街跑,逛一逛,转一转,听听乡音,讲讲唐话,看看中文,跟咱同胞聊上一两句,感叹一番后,心里便得到一种满足和一分踏实。在我的心目中,唐人街包含太多重要元素和象征意义。也许这正是为什么在海外华人聚居的地方,总会有个中华文化的中心——唐人街的原因。它是华人华侨思念故乡的心灵安慰处所,也是回味几千年古老文明的精神驿站。

第一份工作的经历给了我一种自信,第二份工我不想靠翻资料打电话去寻找,而是直接上门去找工作。于是,我以唐人街中餐馆为目标,想找一份楼面服务员之类的工作。

维多利亚市唐人街里的餐馆以粥粉面茶餐厅小食店为主,多是夫妻档或家庭式经营,我厚着面皮问了好几家,都说没有请人的意思。我再向稍微大点的酒楼查询,回答暂时没有请人的意思,要我到了夏天旅游旺季时再来打听。

我失望地走出唐人街,站在街头的牌坊下向对面街望去,看见远处有块中文大招牌:金城海鲜酒家。借着买报纸的机会,我向杂货铺的老板打听,原来这是维多利亚市最大的中国餐馆。

我直接走过去,已经过了午市时间,餐厅里空荡荡的,看到有位女士上前来我立即用英语问有无“Job open”,再用粤语补充,你们请不请企台?企台即侍应生、楼面服务员。那位女士很快用粤语和我对话,问我一些简单问题,给了我一份工作申请表格,我填妥了交给她,她看了一下,很客气地叫我回去等通知。

离开那里,我继续在附近转,凡是看见外面挂有“help wanted”即招人广告牌的,我会推门进去,留下姓名电话,希望对方留意。

我是被宠坏了的知识分子,出国前,工作的事情有如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般随手可得,还可以仗着高学历对工作挑肥拣瘦。今天我被迫用逐个敲门的方法去找工,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刚开始去头几家时,我有过一番挣扎,推门进去要有勇气,被人拒绝后还要客气致谢,泄气是难免的。不过,走多几遍,问多几家,慢慢也就习惯适应了。细想一下,我是一个新来者,谁也不认识我,对我冷淡,甚至不客气地赶我,都是人之常情。不过,有一段这样短暂又难忘的经历,对于自己日后的成长很有帮助。当然,我承认自已都是在唐人街附近的机构,在自己熟悉的文化环境里打工,我寻求一种文化的认同感和安全感。外地民工来到珠江三角洲打工喜欢扎堆,就是这个原因。旧老乡带新老乡,我在唐人街没有朋友,只好厚着脸面敲门找工。

金城酒家很快有了消息,当晚,那位叫Vicky的女士打电话来,她问我能不能吃苦?我听了以后有些不明白。她接着解释,我应聘做服务员这份工有个附加条件,每天要负责楼面吸尘工作,吸尘很辛苦,有些人受不了。我说我能吃苦,没问题,还多赚一个小时的工钱。她听罢就通知我明天可以来试工。

想不到这么快,我的第二份工作就有着落了。我厚着脸皮去敲门,看来上天也怜悯我,按我的心愿给了我一份新的工作。

打工宝典五:

揾工,到底想揾什么?

我找的第一份工作希望替西人做事,目的是想多些机会练习英语,熟悉当地文化。我找的第二份工却转向唐人机构,因为在同一文化圈子里容易沟通和取得认同,更有安全感。

揾工通俗些讲就是去找一个饭碗,有饭吃人才能生存下来,但吃了几顿西餐后,吃惯中餐的我还是觉得吃中餐舒服可口。习惯难以改变,因为改变要去适应,增加不安全感。

当然现今大学生揾工很少考虑文化风俗习惯的鸿沟,他们更多会考虑揾有安全感的工作,这一点和我当初的出发点是相似的。

扪心自问,为什么有些人在揾工时很注重专业对口?因为你想将来在工作上能让你有一种认同感,有了认同在工作的圈子里自然便有了安全感。为什么又有些人不太理会专业对口扎堆报考公务员或选择外资机构大公司?无非是想将来那份工更有保障。世界充满变幻,社会充满危机,揾工就是找安全感。在中国,体制内的机构和外资机构似乎最安全;在加拿大,有工会组织的机构较稳妥。但世事难料,在金融海啸冲击下,最安全的地方也出现裁员潮。这个时候你刚好出来揾工,真的要问一下自己,我想揾什么?

金饭碗贬值、铁饭碗生锈、木饭碗破裂,看来只好小心翼翼捧住泥饭碗了。

苦 工

吸尘还真是一件苦差事。

来自广东台山的安哥一早在餐厅等我。他是这家餐厅唯一一个长工。加拿大的酒楼同广州不同,楼面服务员很少是月薪制的长工,多数为时薪制的短工,酒楼可根据生意好坏增减人手,因为加拿大工人人工很贵。

安哥约四十余岁,从小在农村做惯了农活,搬桌挪椅,弯腰伸手,动作利索,示范之时转眼间他已经清洁了一大片地面。我第一次接触吸尘机,觉得除了噪音大些外还蛮好玩的,我也快手快脚地完成了任务。

第二天我一个人单飞,接照安哥吩咐,我先将全部椅子反过来倒放在桌面上,把角落的桌子挪出空间,然后开动机器。干着干着,我才发觉这个餐厅还蛮大的。我要争取时间,吸好地面后还要将椅子搬下来放好,挪正桌子的位置。我有些力不从心,开始感到辛苦。吸尘需要弯腰,我弯多几下就要直起身子喘喘气。吸走道还可以直起身子,吸桌底就一定要弯腰,特别是吸12人的大桌底,差不多要半弯着腰手伸进去才不会漏掉一些死角。我一看时间,快到点了,我只做了一半。急得我满头大汗,手忙脚乱,幸好安哥赶来帮忙。

次日,安哥提早上班,我顾不上腰酸背痛,一轮冲锋。这时安哥告诉我,你不能求快而蛮干,这样你会很快累倒,二来地面也吸不干净的。他接着说,吸尘有窍门,秘诀就是控制好呼吸。他边干边说,一口气吸完相当于三张大台的面积,然后歇一下,伸伸腰,换一口气,移动电线准备好机器,又一口气完成相同大小的面积,如此这般,有规律不心急,你就会不那么辛苦了。我试着用他的方法,果然自己好受些,效率也提高了,很快就完成了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