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十三章 疯狂的石头(1 / 3)

巨石文化是古代文化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横亘于我们现代人心目中一座高不可攀的高峰。一块块巨石就像一个个问号,它们历经沧桑,执着地矗立于这个古老的星球上,也矗立于人类渴望被知识浇透的心灵荒原中。

· 洞穴里的巨石神庙 ·

马耳他岛位于利比亚与西西里岛之间,面积很小,却拥有30多处巨石神庙的遗址。

1902年,在这里的首府瓦莱塔的一条不引人注意的小路上,发生了一件引起轰动的大事。有人盖房时在地下发现了一处洞穴,后来人们才知道这里埋藏着一座史前建筑。

现在人们称之为“Hypogaum”,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Hypo”意思是“在上面”或者“在下面”,而“Gaium”则指“土地”,合起来为“在地下”。整座地下建筑由许多上下交错重叠的房间所组成,里面有一些进出洞口和奇妙的小房间,还有一些大小不等的壁龛。中央大厅里耸立着直接由巨大石块凿成的大圆柱与小支柱,支撑着中央大厅的半圆形屋顶。整个建筑采用了粗大的石料,以一种近乎完美的方式建成,线条清晰,棱角分明,甚至那些粗大的石梁也不例外。没有用石块镶嵌补漏的地方,更没有用多块小石块拼装之处。无缝的石质地面上耸立着巨大的独石柱,壁龛与支柱直接雕在这些石柱上———都是些非常致密、坚固的大石料。整个地下建筑共3层,最深处离地面达12米。

这些不可思议的史前地下建筑的设计者是谁?在石器时代,他们为什么花费这么大的精力来建造这座巨大的地下建筑?人们百思不得其解。

11年后,在该岛的塔尔申村,人们又一次发现了巨大的石制建筑。考古学家们经过挖掘和鉴定后认为这是一座石器时代的庙宇的废墟,也是欧洲最大的一座石器时代遗址。这座约在5000多年前建造的庙宇,占地达8万平方米。整个建筑布局精巧,雄伟壮观,很多祭坛上都刻有精美的螺纹装饰。站在这座神庙的废墟面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道宏伟的主门,其后是厅堂和走廊交错的迷宫。

在马耳他岛上的哈加琴姆、穆那德利亚、哈尔萨夫里尼,考古学家们也发现了精心设计的巨石建筑遗迹。哈加琴姆的庙宇用大石块建造,也是最复杂的石器时代遗迹之一。有些“石桌”至今仍未肯定其用途。石桌位于通往神殿门洞内的两侧,神殿里曾发现多尊母神的小石像。穆那德利亚的庙宇俯瞰地中海,扇形的底层设计是马耳他岛上巨石建筑的特征。这座庙宇大约建于4500年前,有些石块因峭壁的掩遮而保存得相当完整。

在马耳他岛上,最令人不可理解的是“蒙娜亚德拉”神庙,人们把它称为“太阳神庙”,它足足比海平面高出48米,是一座相当准确的太阳钟。蒙娜亚德拉神庙的整体轮廓看起来如同一片三叶苜蓿的叶子,宽约70米。

一个名叫保罗·麦克列夫的马耳他绘图员曾经仔细地测量过这座神庙,并由此得出一个极其令人震惊的结论:在夏至的日出时分,太阳光擦着神庙出口处右边的独石柱射进后面椭圆形的房间里,正好在房间左侧的一块独石柱上形成一道细长的竖直光柱。这道光柱的位置随着年代的不同而改变,在公元前3700年,光柱偏离了这块独石柱而射向它后面一块石头的边缘;而大约在公元前1万年,这道光柱如同一束激光一样笔直射向后面更远一些的祭坛石的中心。在12月21日的冬至日,上述情况又出现了,不过这次出现在相对的一侧,同时在房间右侧后部设有祭坛石。

可见,在日出时分,太阳发出的第一道光线笔直地在出口处的两块独石柱之间穿过,射进神庙的房间里,光线穿越门拱并照亮了房间中部巨大的祭坛石。神庙中出现的这种准确的投影现象绝非偶然,事实上整个神庙建筑布局上的精确性已经排除了任何偶然性。

根据马耳他岛上太阳神庙中相当精确的太阳钟,我们可以推测出其建筑的许多情况。建造者并非完全未开化的原始蒙昧的生命,至少他们具有丰富的天文学知识和精确的历法。

这座地下建筑的设计者是谁?在石器时代,他们周围是一些什么样的人?他们为什么急急忙忙地建造了这座巨大的地下建筑?

· 神秘的巨型石球 ·

位于中美洲南部的哥斯达黎加是一个美丽富饶的热带国家,在古代,曾经有3万多名印第安人栖息在这片土地上。

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某果品公司的地界标定人乔治·奇坦前往哥斯达黎加的热带丛林中进行实地考察,在人迹罕至的三角洲丛林以及山谷和山坡上发现了约200个石球,直径在2米以上,制作技艺精湛,堪称一绝。这使人们不禁疑惑:这些巨型石球有什么用?人们为什么要制作这些巨型石球?没有一个人能回答这些问题,人们仍旧只有猜测:这些石球也许代表着天上不同星球之间的相对位置?这些石球也可能是外星人放在这里的?

这些躺在不同地区、大小不一的石球,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科学家们对这些石球进行了详细认真的测量,发现这些石球表面上各点的曲率几乎完全一样,简直是一些非常标准的圆球。这些石球有什么用,没有人能够给出正确的阐释。摆放在墓地东西两侧的石球可能代表太阳和月亮,或者是图腾标志,但这只是推测;有人戏称这些石球为巨人玩的石球。据考证,这些谜一样的石球差不多都是用坚固美观的花岗岩制作而成的。令科学家和考古工作者迷惑不解的是,这些石球所在地的附近并没有可以制作它的花岗岩石料,在其他地方也找不到任何原始制作者留下的踪迹。

对大石球做过周密调查的考古学家们都确认,这些石球的直径误差小于1豫,准确度接近于球体的真圆度。从大石球精确的曲率可以知道,制作这些石球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当丰富的几何学知识,具有高超的雕凿加工技术,还要有坚硬无比的加工工具以及精密的测量装置,否则便无法完成这些杰作。诚然,在远古时期,生活在这里的印第安人大多数都是雕凿石头的巧匠能手。然而,琢磨如此硕大的石球必然会付出艰巨的劳动,从采石、切割到打磨,每道工序都要求不断地转动石块,要知道,这些石球重达几十吨,这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道这些几十米的大石球就是他们的祖先在缺乏任何测量仪器的情况下,运用原始简陋的操作工具一刀一刀地雕凿而成的吗?这是很难做到的。

在哥斯达黎加的印第安人中间长期流传着古老的神奇传说,其中就有宇宙人曾经乘坐球形太空船降临这里的故事,因此,不少人在对上述奇迹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便猜想这些大石球与天外来客有着直接联系。依照他们的看法,这些天外来客降临这里后,在较短时间内制作了这些大石球,并将它们按照一定的位置和距离进行了排列,布置成模拟某种空间天象的“星球模型”。这些大石球象征着天空中不同的星球,它们彼此之间相隔的距离表示星球间的相对位置。据说,天外来客试图利用这些石球组成的“星球模型”向地球上的人类传递某种信息。但是,今天有谁能理解这个“星球模型”的真正含义呢?又有谁能知晓在这些大石球中,哪一个代表这些天外来客生活的故乡呢?

哥斯达黎加石球名扬四海,但人们对它知之甚少,除非能找到按原样排列且未遭破坏的石球群,否则这些圆圆的石头对我们来讲永远是一个不解之谜。

· 太阳门之谜 ·

的的喀喀湖东南21公里、海拔4000米高的安第斯高原上,坐落着一座印加时期的蒂亚瓦纳科文化遗址。

蒂亚瓦纳科文化遗址位于玻利维亚与秘鲁交界处,由重达几十吨甚至数百吨的巨石严密砌成。根据毕生研究蒂亚瓦纳科文化的玻利维亚学者推算,该古城可能建于1.7万年前。号称“世界考古最伟大发现之一”的太阳门,就在蒂亚瓦纳科城中。

太阳门由重达百吨以上的整块巨型中长石雕镌而成,造型庄重,比例匀称。其高3.084米,宽5.962米,雕刻有12000年前灭绝的古生物“居维象亚科”和同期灭绝的剑齿兽,还雕刻有既繁复又精确的天文历法。门中央凿一门洞,门楣中央刻有一个人形浅浮雕,人形神像的头部放射出许多道光线,双手各持着护杖。其两旁排列着三排48个较小的、生动逼真的形象,其中上下两排是面对神像的带有翅膀的勇士,中间一排是人格化的飞禽。浮雕展现了一个深奥而复杂的神话世界。据说,每年9月21日黎明的第一缕曙光总是准确无误地射入门中央。

太阳门还包含着深奥的历法计数系统,它的天文历法由象形文字表示着,它的一年只有290天,12个月中有10个月只有24天,其余两个月25天。这部天文历代表着什么意义呢?莫非它包含有某种我们还不曾了解的宗教意义?它又是以什么作为标准的呢?1553年,西班牙人侵占了这块地方,认为“这里的人无视神(西班牙人的神)的旨意,而遵照奇特的法律生活”。

在那个年代,没有先进的运输工具和驮重牲畜,因此在这云岚缭绕、峭拔高峻的安第斯高原上建造起如此雄伟壮观的太阳门,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16世纪中叶,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发现这座庄严的古建筑时,曾认为是印加人或艾马拉人造的。但艾马拉人不同意此说,认为太阳门是太阳神维拉科查开辟天地,建造了太阳门和蒂亚瓦纳科其他各种动人心魄的建筑群。

有一种传说说那些雕像原是当地居民,后来被一个外来朝圣者变成了石头。

还有一种说法称太阳门是宗教圣地,朝圣的人群跋山涉水去那里举行朝拜仪式,可能就在朝拜的同时运来了建筑材料,建造了这些宏伟的建筑物。但问题是,当时的生产力极为原始,怎么把重达上百吨的巨石从5公里外的采石场拖曳到指定地点,要完成这个任务每吨至少要配备65人和数公里长的羊驼皮绳,这样就得有一支2.6万多人的庞大队伍,而要安顿这支大军的食宿,还得有一个庞大的城市,但这一切在当时还没出现。

还有人认为,太阳门所在地并不是宗教活动场所,而是一个大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阶梯通向之处是中央市场,太阳门上的浅浮雕上呈辐射状的线条表示雨水,两旁的小型刻像朝着雨神走去,象征着承认雨神的权威。

更有人将蒂亚瓦纳科说成是某一时期外星人在地球上建造的一座城市,太阳门是外空大门。

这个谜一般的城市位于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气压大约只有海平面的一半,空气中氧含量也很少,体力劳动对于任何一个非本地人来说都是十分艰难的。